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肾性贫血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90%以上可出现贫血。贫血严重程度与肾小球滤过率、基础肾脏病及炎症状态等相关。肾性贫血严重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

一、病因病机

目前一般认为肾性贫血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障碍所致,主要原因是: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相对缺乏。EPO主要由肾脏皮质和外髓部分小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产生,作用于骨髓系的红系祖细胞,促进红细胞增生;②红细胞寿命缩短;③尿毒症毒素和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的存在,增加红细胞脆性;④叶酸和维生素B 12 缺乏,出现大细胞性贫血;⑤铁缺乏,使得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合成缓慢;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直接影响EPO合成,还可导致骨髓纤维化影响红细胞生成;⑦铝负荷过度。

二、临床特点

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Disease:Improving GlobalOutcomes,KDIGO)慢性肾脏病贫血临床实践指南》,成人及>15岁儿童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的诊断标准为男性Hb<130g/L和女性Hb<120g/L。因此,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可进行贫血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贫血,需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血红蛋白检查对贫血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是必需的,EPO缺乏导致的肾性贫血表现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如出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则见于铁缺乏、铝中毒。②网织红细胞计数:慢性肾衰竭患者网织红细胞不增加。③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重要指标,转铁蛋白测定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则反映红细胞生成时利用铁的充分性。 HTetJ8e67maECSNdUjVuRf74Gsq2JF/sZ+bp61NaoSGu7O3thEV9o0Vl/hdus6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