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血尿

血尿是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泌尿系疾病、全身性疾病、尿路邻近组织疾病和其他特发性血尿。其中以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炎症、结石最为多见。

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在剧烈运动或久立后尿液中可出现一时性红细胞轻度增多。如尿液中经常发现红细胞,中段尿离心后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红细胞>50万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6万个,称为血尿。凡在显微镜下见红细胞增多,称镜下血尿。而肉眼所见尿呈血色(尿中含血量>1ml/L),称肉眼血尿。根据尿红细胞形态的不同,血尿分为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成年男子和绝经后女性无症状性血尿,2.2%~12.5%是由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因此,对血尿患者首先应查明出血原因和部位。

一、血尿的病因

(一)多形性血尿

多形性血尿,亦称肾小球性血尿,临床上主要见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常见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薄基底膜肾病、遗传性肾炎等。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过敏性紫癜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二)均一型血尿

均一型血尿,亦称非肾小球性血尿,最常见的原因是肾结石(约占26%)和尿路感染性疾病(约占24%),包括肾结核等特殊感染。仅有2.2%~12.5%的镜下血尿患者,最终发现有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全尿路X线平片是诊断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必要检查步骤,90%的肾结石不透X线,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对上尿路病变的检查,应首选静脉肾盂造影。下尿路病变的检查,应选用膀胱镜。超声检查在探查肾细胞癌和肾囊肿方面优于尿路造影。CT扫描对检出和确定肿块的范围,鉴别肾囊肿和肾肿瘤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二、血尿的诊断

血尿的诊断首先要鉴别其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常见于肾结石、肾肿瘤等。

(一)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取新鲜清洁中段尿10ml,离心沉淀(1500r/min,连续5分钟),取沉渣镜检,如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红细胞>50万个,即可诊断血尿。近年来,多主张采用1小时尿细胞计数法,细胞不易破坏,更为准确而方便。其方法是:清晨5点将尿排去,并饮水200ml,准确收集5~8点钟3个小时的尿液,立即离心沉淀计数红细胞,所得数按1小时折算,如尿红细胞>10万个,即可诊断为血尿。如红细胞介于3万~10万之间,属可疑,此时应结合临床情况考虑。

(二)血尿的定位诊断

血尿的量并不能提示病变部位,对血尿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性血尿患者,应进行定位诊断检查。

1.肾小球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判断

尿常规分析血尿伴有较明显的蛋白尿者,常是肾小球性血尿。若肉眼血尿,而其尿蛋白>1g/24h,或定性>(++),则提示肾小球疾病。但应注意,在重度血尿时,因低渗尿[<280mOsm/(kg·H 2 O)]会使尿中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逸出而增加尿内蛋白量,易被误诊为尿蛋白,此时可做尿蛋白电泳加以区别。如发现β-球蛋白增加,则为血液所致。如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更是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征。但是尿沉渣中不常出现红细胞管型,用普通显微镜检查,也容易遗漏,如能用位相显微镜检查,则较易发现。

当尿红细胞形态分析肯定为血尿时,用位相显微镜分析尿红细胞形态,是确定肾小球性血尿的主要方法。肾小球性血尿的尿红细胞形态,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发生改变,称为畸形红细胞。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尿中红细胞均为正常形态红细胞。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92%和95%。但畸形红细胞占尿红细胞多大比例才可以确定为肾小球性血尿,尚有争议。一般认为,如畸形红细胞比例≥80%,则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

近年来有学者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做尿红细胞平均容积(mean corpuscularvolume,MCV)和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erythrocytevolume distributioncurve,EVDC)的测定来进行定位诊断,如MCV≤72fl,且分布曲线呈小细胞分布,则提示血尿多源于肾小球,其敏感性达94%,特异性达96%,这种方法客观、准确。

尿红细胞形态和容积改变的检查,对血尿患者,尤其是无症状性血尿患者的初筛检查是一个重要步骤。如为肾小球性血尿者,就不必再做静脉肾盂造影、CT和/或膀胱镜等有损害性或昂贵的检查,而应进行有关肾小球疾病的检查。

2.上尿路与下尿路出血的判断
(1)上尿路出血:

尿色多呈暗棕色,无膀胱刺激征,有时可见有蠕虫样血块,有时伴肾绞痛。有血块者通常不是肾小球疾病,而是输尿管、肾盂出血或肾肿瘤出血。

(2)下尿路出血:

尿三杯试验对诊断下尿路出血很有帮助,第一杯红细胞增多(初段血尿),提示为前尿道出血;第三杯红细胞增多(终末血尿),是膀胱基底部、前列腺、后尿道或精囊出血;三杯均有程度不同的血尿(全程血尿),则为膀胱颈以上的出血。

三、血尿的临床常见疾病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起病急、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征,有时有短暂的氮质血症。部分病例有急性链球菌感染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史,多在感染后1~4周发病。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在起病时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

2.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又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有轻至中度蛋白尿(<2g/24h)和/或肾小球性血尿,不伴有水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在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后,便可诊断为原发性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3.IgA肾病

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和/或持续的镜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诊断的确立,有赖于肾活检,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IgA沉积。

4.薄基底膜肾病

本病有家族史,故原称为家族性良性血尿。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性镜下血尿,无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肾衰竭。电镜下肾活检,肾小球基底膜变薄(<265nm)是其病理特征。

5.遗传性肾炎

有明显的家族史,以青年男性为多见,约占慢性肾炎综合征的3%。起病隐匿,儿童时期仅有无症状性轻度蛋白尿和反复发生的血尿,约60%患儿可为肉眼血尿,常在激烈运动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肾功能缓进性减退,常伴有耳鸣、眼部异常(圆锥形或球形晶状体病、近视、白内障、视网膜病变)。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过敏性紫癜肾炎

其特点是:①最常见于儿童,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②斑点状紫癜,常见于臀部和下肢,较常有腹痛(约2/3患者)和关节痛(约1/3患者);③紫癜后8周内出现肾损害,可仅表现为血尿,但常伴蛋白尿;较重者可表现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肾活检有助于本病的诊断;④血小板计数正常,50%患者血清IgA升高,血冷球蛋白多为阳性。

2.狼疮性肾炎

其特点是:①蝶形红斑;②盘状红斑;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多发性关节痛;⑥浆膜炎(胸膜炎和/或心包炎);⑦肾损害(蛋白尿和/或血尿);⑧神经系统损害(癫痫样发作或精神疾病);⑨血液系统异常,如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⑩免疫学异常(C3、C4、CH50低下);血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符合以上4项或4项以上即可诊断。

(三)非肾小球性血尿
1.肾结石

在非肾小球性血尿中,由肾结石引起者约占26%,有肾绞痛时,常伴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无症状的肾结石,常因其他原因做X线腹部平片时偶然发现。

2.腰痛-血尿综合征

多见于年轻妇女,口服避孕药可能是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为反复肉眼血尿(以正常红细胞尿为主),肾区钝痛,无或轻度蛋白尿。实验室检查:血纤维蛋白多肽A水平升高,前列环素I 2 刺激因子活力降低,肾动脉造影发现肾内血管终末端狭窄。核素肾扫描表现为节段性肾缺血。肾活检呈正常肾小球,叶间动脉壁增厚,伴C3沉积。

3.肾血管异常

肾血管异常是“不明原因血尿”的原因之一,常以血尿为唯一表现,而无其他临床症状,确诊有赖于肾血管造影。其病变主要有肾盂和输尿管静脉曲张、肾内动脉瘤、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先天畸形、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是儿童血尿中常见的原因,约占33.3%,其原因是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其压迫,引起血尿。临床在排除肾小球性血尿及其他继发性血尿外,通过彩超检查见到左肾静脉受压、扩张,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80%,即可做出诊断。

四、中医对血尿的认识

中医对血尿的记载和论述,最早见于秦汉时代的《素问》和《金匮要略》,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发展,不仅对血尿的病因、病机做了阐述,而且在辨证施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对治疗血尿有着指导意义。

血尿多因热邪蓄于下焦或阴虚火旺损伤脉络,致使血液妄行引起,也有因脾虚失摄、肾虚失固而致者。 c2vplEOXdiEM6ZgvwNegQTIGTQMV2SSiJA3TBmyF5nW51JyV0sJ9uk5AKVAlq5X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