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导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原因。健康成人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不超过150mg,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各种原因导致的尿内蛋白含量增高(>150mg/24h),称为蛋白尿。尿蛋白检测是肾脏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检测项目。肾小球来源的微量血浆蛋白与肾小管细胞自身分泌的一些蛋白质,如Tamm-Horsfall蛋白、分泌型IgA等,共同构成尿蛋白的组成成分。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患者常见的尿检异常,蛋白尿的多少、蛋白尿中白蛋白的比例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有关。因此,治疗蛋白尿也是治疗肾脏病的重要环节,绝不容忽视。
蛋白尿往往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和/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常伴大分子量蛋白质丢失,一般>1.5g/24h,肾小管性蛋白尿常为少量小分子蛋白。
患者出现水肿、肾小球性蛋白尿,伴或不伴血尿多提示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如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临床诊断应考虑肾病综合征。
对于出现蛋白尿患者,确认是肾小球性蛋白尿,排出肾穿刺禁忌证后应考虑肾活检。
育龄期女性出现蛋白尿,应注意检查有无皮肤、关节、多系统受累,警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
老年患者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应注意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浆细胞病等。
将试纸的一端浸入尿内,如有尿蛋白则试纸变色。本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可以出现假阳性。只能探测30mg/dl以上的蛋白,浓度低于这一检测水平者,半数以上是阴性或仅为弱阳性。
本法的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且操作简便。对尿中所含蛋白可做如下估计:如定性为(±),则定量约0.1g/L;(+),定量约为0.3g/L;(++),定量约为1.0g;(+++),定量约为3.0g/L;(++++)定量在10.0g/L以上。但这一结果易受尿液浓缩或稀释程度的影响。另外,下述情况还可呈假阳性:①尿标本内混有白带;②药物影响,如使用过甲苯磺丁脲(甲糖宁)、X线造影剂、大量青霉素等。
与加热法敏感性相同,但特异性不及前者,其优点是简便。假阳性反应的原因与加热醋酸法相同。本法较易发现本周蛋白。
留取24小时尿做尿蛋白定量试验,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①可以帮助肾脏病的诊断;②追踪患者,观察病情变化;③观察疗效。
常用的尿蛋白定量测定方法是磺基水杨酸法,它的优点是简便,但如果尿蛋白太少,这种方法就不准确。此时就要采用双缩脲法。临床上收集全24小时尿,有时比较麻烦,也容易出现误差。有人提出收集1次尿做尿蛋白/尿Scr比值测定,不但简便,而且较准确。如比值为0.1,则为正常,当比值为1.0时,相当于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为1.0g,比值为2.0时,相当于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为2.0g,以此类推。
>3.5g/d,可以肯定患者有肾小球病变,通常是肾病综合征。
<1.0g/d,有下述可能:①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②肾小动脉硬化性肾脏病;③功能性或体位性蛋白尿;④无症状性蛋白尿(亦称隐匿型肾小球肾炎);⑤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恢复期;⑥各种肾小球肾炎的缓解期;⑦肾衰竭的晚期。
1.0~3.5g/d,多种肾脏病都可出现,不过仍以肾小球疾病较常见。
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滤过具有选择性,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进行蛋白尿选择性测定,对推断肾小球的病变程度、估计预后和选择用药,都有帮助。肾小球滤过膜正常时,只允许分子量小于4万道尔顿的蛋白通过,较大分子量的蛋白只能滤出少量,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反之,尿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蛋白质,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测定蛋白尿的选择性可以判断肾小球损害的程度,并可预测对GC的疗效。尿蛋白选择性的程度,可由尿蛋白选择性指数测知。
尿蛋白选择性指数(selectiveproteinuriaindex,SPI)=(尿IgG÷血IgG)÷(尿转铁蛋白÷血转铁蛋白)。如SPI<0.1,为高度选择性蛋白尿,表示尿中仅排出少量大分子量的蛋白,提示肾小球滤膜功能尚好,病变较轻,对GC疗效佳。
如SPI>0.2,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表示尿中排出大量的大分子量蛋白,提示肾小球滤膜损害较重,病变较重,对GC治疗效果差。
如SPI在0.1~0.2,选择性一般,GC疗效也不会很好。本方法对轻度蛋白尿者,参考价值不大,需做尿蛋白的圆盘电泳。
本检查方法又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本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尿蛋白的组成成分,适用于轻度蛋白尿者,以区分病损在肾小球还是肾小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分子量范围为1万~7万道尔顿,表示有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偶也可以是溢出性蛋白尿。
分子量的范围是5万~10万道尔顿,主要蛋白带在白蛋白左右,表示有以电荷屏障损伤为主的肾小球疾病。
分子量的范围是5万~100万道尔顿,主要蛋白带在白蛋白以上,表示有严重的肾小球疾患,提示肾小球分子屏障的损害。
尿中含有大、中、小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表示肾小球和肾小管都有损害,提示病变较严重。常见于慢性肾衰竭的患者。
常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尿白蛋白正常值为<15mg/L。肾脏持续性排泌的白蛋白>15mg/L,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常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
β2-微球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11800道尔顿的小分子蛋白质,它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但几乎全部由近曲小管重吸收,在肾小管病变时,尿中β2-微球蛋白排泄量增加。尿中β2-微球蛋白升高而血β2-微球蛋白正常,预示肾小管损伤。
是指一过性的暂时的蛋白尿,为轻度蛋白尿,常见于高热或剧烈运动后。
一般在改变体位后数分钟即可出现,可能是由于腰椎前突压迫肾静脉,引起肾静脉循环障碍所致。下述试验有助于鉴别体位性蛋白尿和无症状性蛋白尿:晨7时排尿弃去,以后的尿收集入甲瓶,晚上8时开始卧床,晚10时在床上排尿,亦收集入甲瓶;晚10时以后至次晨7时,均在床上排尿,收集入乙瓶。体位性蛋白尿者,甲瓶和乙瓶的尿蛋白量加起来可能超过150mg,但不超过1.0g,乙瓶尿的蛋白量不应超过75mg。
尿蛋白持续>150mg/d(成人),表示有肾脏疾病,不伴有临床症状者,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对此应做进一步详细检查。
根据病损的不同程度,可有轻度、中度或重度蛋白尿,如尿蛋白>3.5g,无疑是肾小球性蛋白尿,此时应做蛋白尿选择性测定或圆盘电泳检查,以评估肾小球损伤的程度及有无并发肾小管的损伤。
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常见病因是: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等;②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等;③遗传性肾炎;④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的蛋白量一般<1g/d。圆盘电泳检查显示小分子区带增加。在肾小管病损时,因小分子蛋白重吸收障碍,故尿中小分子蛋白异常增多,为蛋白尿的主要组成部分。尿内溶菌酶和微球蛋白增加,有助于诊断肾小管的病损。
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常见病因有:①慢性肾盂肾炎(反流性肾病);②不明原因的慢性间质性肾炎;③铅、汞等重金属中毒;④失钾性肾脏病;⑤镇痛药肾脏病;⑥高尿酸血症肾病;⑦抗生素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⑧范科尼综合征;⑨肾髓质囊性病变;⑩放射性肾炎等。
旧称本周蛋白尿,是由浆细胞或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所形成的一种多肽,分子量小,为小分子量蛋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而从尿中排出,故又称轻链蛋白尿。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偶也可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凝溶蛋白尿可伴有肾小管-间质疾病或/和肾小球疾患,但也可以没有肾脏病变,而仅为溢出性蛋白尿。
由于位于肾盂和输尿管部位的淋巴管破裂,淋巴液进入尿中,如果淋巴液中含有较多脂质,则表现为乳糜尿,临床易于鉴别。如果含脂质较少,则称淋巴尿,因无乳糜样表现,内含大量蛋白和细胞成分,易误诊为肾实质疾患引起的蛋白尿。其鉴别诊断要点为:此蛋白尿的尿沉渣镜检虽有不少红细胞、白细胞,但无管型,尿圆盘电泳所见类似血清,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见于肾小球、肾小管均有损害,呈大、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均较多的蛋白尿,可见于增生性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伴有间质性病变,慢性肾盂肾炎继发肾小球病变,以及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小管损害的同时又累及肾小球,临床上慢性肾衰竭患者,大多属此类型的蛋白尿。
中医学中虽无“蛋白”之名,但根据蛋白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来看,它与中医学中的“精气”的功能颇相吻合,故应包括在精气的范畴之内。因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肾脏是贮藏和约束“精气”的主要脏器,也是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有分清泌浊的功能,这一功能由“肾与膀胱上口”这一段来完成,故《灵枢·六节藏象论》说:“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说明肾和输尿管有泌别清浊和约束精气不得外泄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肾藏精气的功能发生异常,贮藏和约束“精”的功能减退,精微物质便可下泄随尿液排出,即出现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