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 肾性水肿

水肿是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症状,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肾性水肿可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两种。

肾炎性水肿的原因为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而水钠潴留主要是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所导致。

肾病性水肿的原因现在认为与以下几点相关:低蛋白血症、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下降和远端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导致血容量增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活性。

一、临床特点

肾炎性水肿的特点为眼睑或面部非凹陷性水肿,同时伴有血容量增多,血压增高,甚至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肾病性水肿的特点是晨起眼睑或颜面部水肿,傍晚时足踝或胫前水肿,随着水肿加重,面部及下肢出现持续性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浆膜腔积液和外生殖器水肿,通常为凹陷性水肿。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肾性水肿必须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如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黏液性水肿及特发性水肿等。

(二)鉴别诊断

肾性水肿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相鉴别。

1.心源性水肿

是右心功能不全的重要体征,水肿特点是有心脏病史和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气促、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增高、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水肿特点是最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直立位见于足、内踝和胫骨前部,严重者可出现胸腔、腹腔积液。

2.肝源性水肿

肝硬化的水肿主要表现为腹水,临床上还可见其他门脉高压征象,如腹壁静脉怒张、脾大和痔疮等。腹水可引起腹压升高,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加重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明显异常,一般不难鉴别。

3.营养不良性水肿

见于长期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以及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降低,不难做出诊断。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水肿不是主要症状,仅少数患者出现下肢及颜面部轻度水肿,临床特征是中等程度的高血压和低血钾,表现为肌无力、周期性瘫痪、烦渴、多尿,实验室检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和尿pH可资鉴别。

5.特发性水肿

临床上有时会将特发性水肿误诊为肾性水肿,应予注意。特发性水肿患者浓缩晨尿多次检查,均无蛋白尿,可资鉴别。特发性水肿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诊断要点是:①绝大多数病例为生育期妇女。②常伴有神经衰弱症候群。③水肿较轻,颜面及下肢均可出现轻度水肿,以下肢较常见,长期站立时更明显。水肿可间歇发生,持续多年。④多数体型较肥胖,血压偏低。特发性水肿患者的尿钠排泄量常减少,尿醛固酮定量常增高,血浆肾素活性也常增高。立卧位水试验有助于诊断。

6.其他原因所致水肿

肾性水肿还需与经前水肿、间脑综合征水肿、药物性水肿、肥胖性水肿、旅行者水肿、高温环境下水肿及下肢静脉曲张引起下肢水肿等相鉴别。

三、中医对水肿的认识

中医认为水肿的发生多由风邪袭表、湿毒内犯、水湿内停、饮食劳倦,导致肺、脾、肾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水液输布失常,引起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而致。其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病性多为风邪、水湿、疮疡、瘀血。

(一)水肿发生机制

中医学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风邪袭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若因外感水湿,困遏脾阳,或因饮食劳倦等损伤脾气,导致脾失转运,则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而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布运化依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和膀胱的开阖作用。若因风、湿、热、毒、久病劳倦等伤肾,导致肾虚失于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是由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而进行的,与肾、脾、心、肺、肝及三焦、膀胱均有关系,其中与肾、脾、肺的关系最大,三脏之中,又以肾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肾中的阳气具有气化功能,能升清降浊,以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同时,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膀胱的开合,无不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作用,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所以,肾在维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如果肾中阳气不足,可引起气化失常,升降紊乱,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

(二)水肿的分类

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阳水、阴水之分,并可相互演变或夹杂。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在脾、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可出现阳水证候,而成本虚表实之证。水肿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脉络瘀阻,则多迁延不愈。

(三)辨证要点

阳水多由眼睑部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紧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可兼有表证,多属热证、实证。阴水肿多由足踝部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多属寒证、虚证。

(四)病位辨证

头面水肿,以眼睑为甚,四肢皆肿,伴恶寒发热,咳嗽气急,肢体酸痛者,病位在肺;遍身水肿,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病位在脾;面浮肢肿,腰以下为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病位在肾;面浮肢肿,心悸怔忡者,病位在心。 y2RSwy1a6mnaatFKo68NNegOzjnWYo5DEgKT/w9YDPTwsd5GOlNHMXBZ4UT03N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