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肾脏病中医常见证型

肾脏病的病理改变虽然主要发生在肾脏,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脏有病往往可以影响到其他脏腑和器官(包括五官、皮肤、筋、骨、血脉等),表现为多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当人体正气旺盛,或邪气强度不大时,有些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给辨证带来一些困惑,对这种所谓“无症可辨型”,笔者也提出了一些辨证的思路和方法。

一、病位辨证(脏腑虚损证型)

1.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是指肾阳亏虚,机体失其温煦所导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头晕耳鸣,神疲乏力,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或下肢水肿,或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面色㿠白或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

证候分析: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充脑。肾病日久,损耗肾阳,阳气不足,全身功能低下,故见腰膝酸软冷痛;元阳不足,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阳气功能减退,则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肾阳不足,固摄失司,则小便清长,夜间尿多;气血亏损,故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均为肾阳亏虚之象。说明:本证病位在肾阳,病性属虚,辨证:肾阳虚证。

辨证要点:

肾虚+阳虚即为肾阳虚证。本证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

2.肾气虚证

肾气虚证是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所导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耳聋,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或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净,带下量多清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肾气亏虚,骨髓、耳窍失养,故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气不充身,则神疲乏力;肾气亏虚,固摄无权,膀胱失约,故见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甚至尿失禁;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带脉失固,女子带下量多清稀;冲任失约,则女子月经淋漓不净;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肾气虚弱之象。说明:本证病位在肾气,病性属虚,辨证:肾气虚证。

辨证要点:

肾虚+气虚即是肾气虚证。本证多见于慢性肾小球疾病。

3.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是指肾精亏虚,失于滋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肾阴亏虚,不能生髓、充骨、养脑,故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故潮热盗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虚热内扰,故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说明:本证病位在肾,病性属阴虚,辨证:肾阴虚证。

辨证要点: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症状共见。临床多见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隐匿型肾小球肾炎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者和过敏性紫癜肾炎。

4.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

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胸胁隐痛,双目干涩,视物模糊,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证候分析:

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滋长,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因而肝阴亦亏;肝阴不足,则累及肾阴,以至肾阴亦亏,形成肝肾阴虚。腰酸腿软为肾虚的主要特征;肾阴不足,虚火上扰,故头晕目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虚烦失眠;肝阴不足,目失滋养,故视物模糊;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说明:本证病位在肝、肾,病性属阴虚,辨证:肝肾阴虚证。

辨证要点:

肝阴虚+肾阴虚即是肝肾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胸胁隐痛,腰酸腿软,眩晕耳鸣,双目干涩与虚热证共见。临床上多见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5.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职,虚寒内生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

腰酸腿软,神疲体倦,畏寒,水肿,四肢不温,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㿠白,舌淡胖大,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肾阳亏虚,温煦失职,则腰膝、下腹冷痛;脾阳虚弱,运化失常,故久泄久利;黎明前阳气未振,命门火衰,阴寒偏盛,故黎明前腹痛泄泻,完谷不化,而称“五更泻”;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泛溢肌肤,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阳虚不能温煦全身,则形寒肢冷;阳虚水气上泛,故面色㿠白;舌淡胖大,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之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脾、肾,病性属阳虚,辨证:脾肾阳虚证。

辨证要点:

脾虚+肾虚+阳虚即是脾肾阳虚证。临床多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以慢性肾衰竭患者最为多见。

6.气阴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是指机体的元气和真阴两方面都出现不足,它既有肺气虚弱的症状,又有肾精亏损,营阴不足的阴虚热盛的表现。本型既可表现为肺肾气阴两虚证,又可表现为脾肾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辄汗出,易于感冒,腰膝酸软,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或长期咽喉疼痛,咽部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

肺气亏虚,宗气生成减少,故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退,故见动辄汗出,易于感冒;肾阴不足,腰膝、脑、骨、耳窍失养,故腰膝酸软,甚则头晕耳鸣;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故见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颧红,或长期咽喉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肺气、肾阴,病性属虚,辨证:气阴两虚证。

辨证要点:

肺气虚+肾阴虚;或脾气虚+肾阴虚即是气阴两虚证。临床多见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7.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证

多因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

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虚烦失眠,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痛且胀,舌红少津,脉弦数或弦细数。

证候分析:

肝阳亢逆,气血上冲,故头晕耳鸣,视物模糊,面红目赤;肝肾亏虚,肝阳亢盛,肝失柔和,故急躁易怒;肝肾阴亏,腰膝失养,则腰酸腿软;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阳上亢,出现阴虚火旺之证。说明:本证病位在肝、肾,病性属阴虚、阳亢,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辨证要点: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即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临床多见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

8.阴阳两虚证

本证常见于慢性肾脏病后期,脏腑功能损害较重阶段。

临床表现: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恶心、呕吐,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形体羸弱,舌质胖嫩,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

本证多为疾病发展的后期,机体脏腑功能俱败,故出现人体气、血、阴、阳俱衰的表现,患者既怕冷,又怕热,这也是阴阳两虚的特征,脾胃功能受损,升降失常,故见厌食、恶心、呕吐。说明:本证病位在阴、阳,病性属虚,辨证:阴阳两虚证。

辨证要点:

阴虚+阳虚即是阴阳两虚证。临床常见于慢性肾衰竭患者。

二、病性辨证(邪气亢盛证型)

疾病的性质包括诸多致病因素,它是破坏人体阴阳平衡而导致疾病的原因。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对中医病因的概括,即六淫邪气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目前认为,导致肾脏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劳、药毒等多种内外因素均可致病,而且,在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中,病因与其病理产物常常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也可成为另一阶段的致病因素,并导致疾病的发展。如湿浊、湿热、血瘀本身作为疾病的病理产物,常常又是导致肾病加重、缠绵难愈的因素。而禀赋不足及久病正气虚弱,则是肾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引发或加重肾病的主要诱因,常见外邪有风、寒、湿、热等。外邪中的风邪,又常常兼夹寒、热、湿(水)、毒合而为患,而成为风寒、风热、风湿/风水、风毒等证。

1.风水泛滥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喉痒咳嗽,眼睑水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偏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数。偏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咳嗽,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

临床上既有外感风寒或风热的表证,又有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导致水湿泛滥的证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表、肺,病性属风寒(或风热)、水湿,辨证:风寒(或风热)袭表,水湿泛滥证。

辨证要点:

风邪+水湿,即是风寒(或风热)袭表,水湿泛滥证。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

2.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午后较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是湿热证的临床特征。湿热又分上焦湿热、中焦湿热和下焦湿热3种。上焦湿热表现为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口干不思饮。中焦湿热表现为脘闷纳差,倦怠肢困,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下焦湿热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或涩痛不利。

证候分析:

湿热蕴盛于上焦,热邪壅肺,故咽喉肿痛;肺与皮毛相合,皮肤疮疡,亦呈上焦湿热的表现;中焦湿热,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故脘闷纳差,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湿热下注膀胱,即下焦湿热,则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湿热下注大肠,则肛门部灼热潮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肺,或脾,或肾,病性属湿热,辨证:上焦湿热证,或中焦湿热证,或下焦湿热证。

辨证要点:

在身热不扬、午后较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的基础上,若兼有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者,为上焦湿热;兼有脘闷纳差者,为中焦湿热;兼有尿频、尿急、尿痛者,为下焦湿热。

3.热毒炽盛证

临床表现:

面部红斑,色泽鲜红,或皮下红斑,发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衄血,关节疼痛,双下肢水肿,小便短赤有灼热感,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

阴血不足,热毒炽盛,则发热持续不退,口渴;热扰神明,则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热灼营血,故面部红斑,色泽鲜红;热伤血络,则皮下红斑,衄血;邪热伤气,气血不通,则关节疼痛,双下肢水肿;热注膀胱,则小便短赤有灼热感,舌质红,苔黄,脉数。说明:本证病位在阴血,病性属热毒,辨证:热毒炽盛证。

辨证要点:

即水湿+热毒+血热,即为热毒炽盛证。临床多见于狼疮性肾炎急性活动期。

4.水瘀交阻证

临床表现:

尿少水肿,皮下瘀斑或瘀点,腰痛固定不移或呈刺痛,面色黧黑或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实验室检查:尿FDP阳性,或血液呈高黏状态,或血液呈高凝状态。

证候分析:

尿少水肿,经久不愈,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疼痛为血瘀证的常见症状。血瘀引起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固定不移或呈刺痛;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皮下瘀斑或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瘀阻日久,肌肤失于血的滋养,故面色黧黑或晦暗。说明:本证病位在血,病性属湿+瘀,辨证:水瘀交阻证。

辨证要点:

水湿+瘀血,即为水瘀交阻证。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阳性,或血液呈高黏状态,或血液呈高凝状态,均为诊断血瘀证的客观指标。

5.湿浊内阻证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恶心或呕吐,面色萎黄,身体困倦,或精神萎靡,BUN、Scr升高。

证候分析:

肾脏病后期,脾肾衰微尤甚,湿浊之邪不得从尿中排出,蕴结于体内,导致胃失和降,故食少纳呆、恶心或呕吐;脾肾俱衰,故患者身体困倦或精神萎靡。体内代谢产物不得排出,故BUN、Scr升高。说明:本证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湿浊,辨证:脾肾衰微、湿浊内阻证。

辨证要点:

食少纳呆,恶心或呕吐,BUN、Scr升高。

三、无证可辨类型的辨证方法

临床上常见到一些患者,西医诊断已经明确,但患者一开始或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可作为辨证的依据,对此类患者,即通常所说的“无症可辨”的状态,如隐匿型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初期以及经过治疗后病情缓解但未痊愈的患者。笔者认为,只要能全面、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还是有迹可循。譬如以下3个方面可为辨证提供依据。

1.观察舌象

舌诊是最敏感的指标,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特色。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舌苔则为胃气的反映。在经络循行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夹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脏腑经络有病,可以影响舌的变化,所以观察舌象变化可提供很多辨证的素材。同时,舌象是直观的、易于掌握的客观指标,是机体的晴雨表,所以它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如患者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舌苔白者,多为气虚证;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而滑者,多为阳虚证;若舌质红嫩,舌体瘦瘪,苔白而干或无苔者,多为阴虚证;若舌苔白滑而黏腻,多属痰饮湿浊证;若舌质暗红,或紫暗,或边有瘀点、瘀斑者,则为血瘀证。舌尖鲜红,为心经有热;舌边青紫,为肝郁气滞;舌中心厚腻,为脾失健运。

2.因人制宜,辨体质

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即生理性证候。而这些体质差异常在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时,或在疾病早期及恢复期显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体质辨证对于“无症可辨”者尤为实用(详见第二章第一节中“生理性证候”)。

3.微观辨证

“微观辨证”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沈自尹教授首先提出的,它是在中医宏观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技术检测、分析患者体内各种病理变化,探寻其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以阐明中医证候产生的内在机制,探讨其在不同证候中的变化规律,使人们对中医证型有一个直观而清晰的认识,使中医辨证更具科学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

微观辨证可以弥补宏观辨证的不足,特别是一些隐匿性疾病和亚健康患者,如隐匿型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初期、高脂血症、糖尿病早期以及肿瘤初期等,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通常所说的“无症可辨”的情况,但运用微观辨证既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又可以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譬如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只是在检查时发现蛋白尿。中医认为,蛋白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它的漏出是由于肾气虚弱,精关不固所致,由此可辨证为“肾气虚”。再如,高血压初期,患者虽无症状,但可结合患者体质进行辨证,阴虚体质者可考虑为肾阴虚证,痰湿体质者可考虑为痰湿证。 uLiuH2++SI8ortGT5PFwTquMJcBq2hEDoGywVGOVHO+bPXSKxscFO6RqmnxhP7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