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肾脏病辨证纲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是中医诊断学,论治是中医治疗学。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特有的概念,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当前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性质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取得的病史、症状、体征(包括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正邪双方盛衰状况,而做出的诊断。

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八种。这八种辨证方法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历代医家各自的临床经验总结,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归纳方法和适用范围。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相互取代,又有各不全面,彼此重复的缺点,显得过于庞杂,给学习中医造成了不少困惑,亦阻碍了中医学的传承与交流。为此,笔者通过对八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和多年来的临床反复验证,创立了“病位病性辨证法”。这一新方法不仅涵盖了中医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核心内容,而且起到了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临证时先辨病位,后辨病性,病位病性相参,便是中医辨证的结论(即中医诊断),对提高中医辨证的精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

病位病性辨证的核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确定疾病的病变部位(病位)和辨明疾病的病变性质(病性)的两大要素。如八纲辨证中的表、里;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津液;脏腑辨证中的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奇恒之腑中的脑、女子胞以及经络辨证中的14经脉等,都是属于辨明病变部位的内容,即病位辨证。寒、热(火、暑)、虚(不足、衰弱)、实(亢盛)、风、痰(饮)、燥、湿(水)、滞、瘀、毒等,都是属于辨别病变性质的内容,即病性辨证。唯独阴、阳二纲,既属病位辨证,又属病性辨证,两者兼容。它无所不指,无所定指,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将病位辨证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实行“病位病性辨证”法,是对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高度整合和升华,起到了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对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创新与发展。

图2-1 病位病性辨证法与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关系与衍化

第一节 中医基本证候

一、证候分类

临床证候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证候、病理性证候以及药物性证候三大类。

(一)生理性证候

生理性证候亦称人体体质。这种证候的形成多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失调造成。不同体质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证候,但经现代医学检查,发现不了任何疾病(可能是目前科学技术尚不能查出),姑且将其称为生理性证候。

1.正常体质

表现为精神饱满,气色红润,语音有力,步态矫健,平素很少生病,舌质淡红,不胖不瘦,津液适中,舌苔薄白,脉缓和有力。

2.阴虚体质

表现为形体消瘦,性情急躁,易于失眠,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喜凉怕热,面颊潮红或偏红,舌红,舌体瘦瘪,少苔,脉细数。

3.阳虚体质

表现为精神欠佳,喜静懒言,畏寒肢冷,喜热怕冷,夜尿清长,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4.气虚体质

表现为疲乏无力,不耐劳累,语音低微,动则出虚汗,易于感冒,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脉沉细无力。

5.痰湿体质

表现为身体肥胖,肢体困重,不耐劳累,头昏脑涨,易困嗜睡,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厚或腻,脉濡滑。

6.湿热体质

面部和鼻尖油光发亮,容易生长粉刺、疖肿,口中有臭味,舌质深红,舌体胖大,苔黄厚腻,脉多滑数。

7.气郁体质

表现为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忧郁脆弱,舌质暗红,舌面少津,脉多沉细或涩。

8.血瘀体质

表现为口唇色暗,面色晦暗,眼眶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涩。

9.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的人对尘埃、花粉、蚊虫叮咬以及某些食物和药物过敏,皮肤划纹征阳性。

(二)病理性证候

病理性证候即产生疾病之后所出现的临床证候,可表现为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1.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损,以“虚弱、不足、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其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邪气不强。临床常见以下几种。

(1)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人体脏腑阴液亏损所出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两颧潮红,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虚证:

阳虚证是指人体脏腑阳气亏损出现的证候。临床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大便溏稀,面色㿠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减退而出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头昏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质淡嫩,脉虚弱。

(4)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眼睑、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2.实证

实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其基本病理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虚。

实证的形成,一是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所致;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导致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由于邪气的性质及所犯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

3.虚实夹杂证

虚实夹杂证是指在同一患者身上,既有虚证,又有实证的情况。虚实夹杂证的形成可概括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邪气过盛,损伤正气,导致正气也虚,而成虚实夹杂证;二是,先有正气不足,无力祛除病邪,导致邪气留滞的虚实夹杂证。在虚实夹杂证中,有的以实证为主而夹有虚证,有的以虚证为主而夹有实证,亦有虚实并重。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见全身水肿,腹部膨隆,二便不利的实象,但又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的脾肾虚弱之象,便是虚实夹杂证。

(三)药物性证候

药物性证候即应用某种药物后所出现的反应。肾脏病中最常见的是应用GC后出现的类似阴虚或阴虚火旺的证候。另外,长期服用温燥伤阴之品,耗伤津液可出现阴虚证候;过服苦寒伤胃之品,常会出现脾胃虚寒证候。

二、本虚证候

1.阳虚证

阳虚证是指人体阳气亏虚,其温养、推动、气化等功能减退的总称。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大便稀薄,面色㿠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阳虚证多因久病伤阳,或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年老命门火衰等而成。阳气亏虚,机体活力不足,故见畏寒、肢冷,即所谓“阳虚生外寒”;膀胱气化无权,则见小便清长或尿少,大便稀薄;水湿不化,津不上承,则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失于固摄,则见自汗;水饮内停,水气泛溢,则见面色㿠白,舌淡胖嫩,苔白滑;气虚推动无力,故脉沉迟无力,或兼见疲乏无力等气虚症状。说明:本证病位在阳,病性属虚,辨证:阳虚证。

阳虚证可见于不同脏腑的病变,临床常见证型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等。

辨证要点: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㿠白,是辨证阳虚证的特征。但须注意:畏寒与恶寒不同。畏寒系阳虚不能温煦四肢,经穿衣盖被症状即可缓解,同时伴有全身虚衰的症状,如面色㿠白,疲乏无力,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恶寒系外感所致,虽经穿衣盖被症状仍不能缓解,同时伴见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

2.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人体阴液匮乏,其滋润、濡养等功能减退的总称。

临床表现: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烦躁失眠,尿黄便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阴津亏少,机体失于滋润濡养,则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烦躁失眠,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说明:本证病位在阴,病性属虚,辨证:阴虚证。

阴虚证可见于不同脏腑的病变,常见证型有心阴虚证、肺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胃阴虚证等。阴虚还可以导致阴不制阳,阳气偏亢的病理变化。

辨证要点:

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

3.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减退引起的病证。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剧,平素易感冒,面色萎黄或无华,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弱。

证候分析: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有推动血液运行,防御外邪侵袭,固摄血液、汗液、尿液的气化功能。气虚证是各种病因造成的脏腑功能衰退而出现的证候。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虚推动无力,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气虚卫外不固,肌表不密,腠理疏松,故自汗;劳则耗气,故动则诸症加剧,平素易感冒,气虚无力推动营血上荣于舌,故舌质淡嫩;气虚无力鼓动血脉,故脉虚弱。说明:本证病位在气,病性属虚,辨证:气虚证。

由于元气亏虚,常常会导致诸多脏腑功能减退,故临床上常见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等;也可见多脏器气虚合病,如心肺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等。

辨证要点:

主要以元气耗伤,脏腑功能减退,以及抗病能力下降为特征。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

4.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病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常伴有疲乏无力,短气,唇色淡白,舌质淡白,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血虚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血虚证与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内敛,血不养心,故心悸失眠;血虚常会导致全身功能的衰退,因而常出现疲乏无力、短气;舌质淡白,脉细弱,是血虚之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血,病性属虚,辨证:血虚证。

血虚证临床主要见于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或心肝血虚证,也可有血虚肠燥证、血虚肤燥证、血虚生风证等。

血虚可与气虚、阴虚、血瘀等相兼,形成气血两虚证、阴血亏虚证、血虚夹瘀证。

辨证要点:

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等为主要表现。

5.肾虚证

肾虚的主要病理为人体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和性功能减退等。

临床表现:

腰酸腿软,眩晕耳鸣,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发白早脱,牙齿松动,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证候分析: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充脑。肾藏精,肾精不足,必见腰酸腿软,眩晕耳鸣;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则牙齿松动;精生血,发为血之余,故肾虚则发白早脱;肾主生殖,肾虚则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说明:本证病位在肾,病性属虚,辨证:肾虚证。

肾病以虚证为多,有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肾不纳气等证。

辨证要点: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发白早脱,牙齿松动,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月经不调。

6.脾虚证

脾虚的主要病理为人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运化、升清、统血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病证,临床上多指脾气虚。

临床表现:

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纳少,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肢体水肿,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脾主运化、消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和水液。脾虚则运化无力,水谷不化,故食欲不振或纳少;脾虚水湿不化,泛溢肌肤,故肢体水肿;水湿流注肠中,故腹胀便溏;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脾虚之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脾,病性属虚,辨证:脾虚证。

脾病以虚证为多见,有脾气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等证。

辨证要点: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肢体水肿,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7.肝虚证

肝病的主要病理为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临床上所说“肝虚”一般是指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胁肋隐隐灼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阴虚内热,肝络失养,虚火内灼,故胁肋隐隐灼痛;阴津亏虚,故口干咽燥;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迫津外泄,故见盗汗;虚火上炎,故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皆为肝阴不足,虚寒内生之象。说明:本证病位在肝,病性属虚,辨证:肝(血)虚证。

肝病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虚、肝阴虚等证;实证多见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经湿热、寒滞肝脉等证;虚实夹杂证多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

辨证要点: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与阴虚症状共见。

8.肺虚证

肺病的主要病理为宣发、肃降和卫外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病证。临床上所说的“肺虚”主要是指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

咳喘无力,咳痰清稀,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动则尤甚,神疲体倦,恶风、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亏虚,宣肃功能失职,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咳痰;肺气亏虚,宗气不足,故咳嗽无力,动则气短;气虚不能固表,则腠理不固,故恶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皆为气虚之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肺,病性属虚,辨证:肺虚证。

肺病证型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气虚和肺阴虚证;实证有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等。

辨证要点:

咳、痰、喘与气虚症状共见。

三、标实证候

标实是指人体感受六淫外邪,或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其基本病理为邪气盛实,正气不虚,故称之为标实证候。

(一)风淫证

风淫证是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风邪主要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特性的外邪。因其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侵犯人体头面、肌表和腰背等阳部;风性善行数变,故其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颈项强硬,甚至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症状。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人体,常与寒邪、热邪或湿邪互结,成为一种合邪,通过口鼻、皮毛侵袭人体。

风邪致病常见表现:

恶风,微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或晨起颜面、肢体水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

风邪侵犯人体,常从皮毛、口鼻而入,风为阳邪,易侵犯头面和肌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故发热恶风,鼻塞流涕;肺失宣降,故喉痒、咳嗽;脉浮为表证。

辨证要点:

凡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为感受外邪。临床根据感邪性质的不同,有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之不同,其鉴别要点是:①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恶寒轻,发热重,为外感风热;②有汗多为外感风热,无汗多为外感风寒;③口渴多为外感风热,口不渴多为外感风寒;④咽喉肿痛多为外感风热,咽喉不痛则多为外感风寒。外感风寒证,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风寒;外感风热证,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风热。

根据风性的特点,临床上凡具有发病急骤,或病位以头面部为主,或病情变化迅速,或四肢抽搐者,多要考虑风邪致病的可能。

(二)寒淫证

寒淫证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阳气被遏所出现的证候。

寒邪致病的特点是,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于温煦,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寒邪具有收引、凝滞的特性,故寒邪侵袭人体,使人体气机收敛,筋脉肌肉拘急、疼痛,气血凝滞不通。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头痛,全身疼痛,舌淡苔白,脉浮紧。

若寒邪入里,伤及脏腑,可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等症。

证候分析:

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寒凝经脉,经气不利,则见疼痛,可全身或局部,如头痛;风寒上受,肺气失宣,故咽痒,咳嗽。本证病位在表,病性属风寒,辨证:风寒表证。

若寒邪入里,阳气被遏,气机阻滞,故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辨证要点:

临床凡见恶寒、鼻塞、头身疼痛、脉浮者,多为风寒表证;若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脉沉者,多属里寒证。

(三)热(火)淫证

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故其性相同,仅轻重之别。热(火)淫证是指外感温热火邪,阳热内盛所产生的证候。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故火邪偏盛,临床多见壮热喜凉;消灼津液,口干舌燥,渴欲冷饮;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火性炎上,目赤红肿。临床常见热邪与湿邪相兼为患,而成湿热壅盛证。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壮热喜凉,烦躁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绛,苔黄而干或灰黑干燥,脉洪滑数。

证候分析:

热邪犯表,卫气失和,故发热微恶寒;火热上扰,故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脉浮数,为热邪客表之征;火热炽盛,充斥于外,故见壮热喜凉;热扰心神,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谵语;热盛动血,血液妄行,故见吐血,衄血;内热炽盛,故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绛,苔黄而干或灰黑干燥,脉洪滑数均为火热炽盛之象。

辨证要点:

起病急剧,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表现。

(四)湿淫证

湿淫证是指感受外界湿邪,阻遏人体气机与清阳,以头身困重,肢体倦怠,关节酸痛重着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湿邪致病的特点决定于湿邪的性质。①湿为阴邪,易阻遏人体的气机,损伤人体的阳气,故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滞气机,导致人体气机升降失常,则见面色晦垢,倦怠嗜睡;②湿性重着,致病后往往表现有沉重感,如头重如裹、四肢困重、昏昏欲睡等;③湿性黏滞,故发病隐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④湿易化热,故临床常见有湿热证。

临床表现:

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甚则有胸水、腹水,阴囊水肿。小便短少,头重如裹,身体困重,纳呆食少,胸闷恶心,苔白腻,脉沉缓。

证候分析:

水湿浸渍,脾阳被遏,运化不健,致使水湿泛溢肌肤而全身水肿,按之凹陷;湿性趋下,故下肢肿甚;湿邪困阻脾阳,阳气不展,故见头重如裹,身体困重,纳呆食少,胸闷恶心;苔白腻,脉沉缓,皆为水湿浸渍之候。说明:本证病位在脾,病性属虚+水湿,辨证:脾虚水湿证。

辨证要点:

水湿内停的特征是水肿,肾脏病水肿的特点是晨起明显,初起大部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临床有阴水和阳水之分。凡感受风邪、水湿、湿毒之邪,症见表、热、湿者,多属阳水;凡有饮食、劳倦等因素,症见里、虚、寒者,多为阴水。

(五)毒淫证

毒有外毒和内毒之别。外毒为天时不正之气,具有传染性,故称疫疠;内毒多因脏腑功能衰败,毒邪郁积而成。

临床表现:

外毒伤人,常见发热,皮肤红斑,或咽喉肿痛,或皮肤疖肿,或疮疡等;内毒为患,多见于脏腑衰败,浊邪壅盛,神疲乏力,泛恶呕吐等。

证候分析:

肺主皮毛,热毒客于肌肤,则发热、红斑,或皮肤疖肿、疮疡;热毒伤于肺,则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说明:本证病位在肺,病性属热毒,辨证:肺经热毒证。脏腑衰败,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故神疲乏力,泛恶呕吐,与西医学中的尿毒症相关。

辨证要点:

①皮肤红斑或发热;②发热伴有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③皮肤疖肿或疮疡;④神疲乏力,泛恶呕吐。上述4项中任何1项加上舌苔黄厚腻者可辨证为热毒。

(六)湿浊证

湿浊本为外感之邪,但在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由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衰减,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输布,便可形成湿浊之毒。这些湿浊之毒既是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新的疾病产生或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的诱因。

临床表现:

腹胀纳呆、恶心或呕吐,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弦细。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萎黄;脾肾衰微,湿浊之邪不得从尿中排出,蕴结于体内,导致脾不升清,胃失和降,故纳呆、恶心或呕吐;脾肾俱衰,则精神萎靡。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均系湿浊之候。本证病位在脾、肾,病性属阳虚+湿浊,辨证:脾肾阳虚,水毒湿浊证。

辨证要点:

脾肾阳虚,水毒湿浊证在肾脏病终末期,出现血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升高,伴恶心、呕吐者,可诊断。

(七)气滞证

气滞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产生的病证。

临床表现:

胸闷不舒,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太息等减轻,妇女可见乳房胀痛,舌红,脉弦。

证候分析: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抑郁不畅,故胸闷不舒;肝脉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气滞聚散无常,故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太息等减轻;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调,故纳呆、嗳气;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冲脉失调,故妇女可见乳房胀痛;弦为肝脉。说明:本证病位在肝气,病性属滞,辨证:肝郁气滞证。

辨证要点:

气滞有如下特点:①疼痛胀闷,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②病情随患者情绪波动而增减,常伴嗳气、叹息;③腹中痞块聚散无常,得嗳气或矢气而减轻。上述3项中有任何1项者可辨证为气滞。

(八)血瘀证

血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肾脏病早期,血瘀的产生多因气机阻滞、湿热蕴结等导致血脉不畅所致;而在疾病的后期,多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脉管收缩,脉道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皮下瘀斑或瘀点,腰痛固定不移或刺痛,面色黧黑或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实验室检查: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阳性,或血液呈高黏或高凝状态。

证候分析:

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疼痛为血瘀证的常见症状。血瘀引起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固定不移或呈刺痛;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皮下瘀斑或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瘀阻日久,肌肤失于血的滋养,故面色黧黑或晦暗。说明:本证病位在血,病性属瘀,辨证:血瘀证。

辨证要点:

瘀血证有以下特点:①疼痛固定不移或呈刺痛;②皮下瘀斑或瘀点;③面色黧黑或晦暗;④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⑤蛋白尿或血尿经久不愈;⑥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阳性;⑦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⑧血液高黏状态;⑨血液高凝状态。有上述任何2项者可辨证为血瘀证。

(九)血热证

血热证是指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以出血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皮下紫斑,血色鲜红,质地黏稠,舌红绛,脉弦数。

证候分析:

多因外感热邪,或因情志过激,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等因素,化热生火,侵扰血分所致。热邪灼伤脉络,血不循经,而致出血。由于火热所伤脏腑不同,其出血的部位各异。肺络伤则咳血;胃络伤则吐血;肾及膀胱络脉伤则尿血;肠络伤则便血;热邪迫血妄行,故见皮下紫斑;邪热煎熬,使血液浓缩,故血色鲜红,质地黏稠;舌红绛,脉弦数,为邪热炽盛,血流涌盛之象。说明:本证病位在血,病性属热,辨证:血热证。

辨证要点:

血热者有以下特点:①尿血、吐血、鼻衄、便血,血色鲜红;②皮下斑疹显露,色泽鲜明;③心烦失眠,甚则烦躁不宁,面红目赤,舌深绛,脉细数;④妇人经行先期,量多色鲜红。具备上述4项中任何2项者,即可辨证为血热证。 qRv98JwHaZheIIMtsLVojAeprN+OXnM7r973Mh0lTDdxwkE/bUeKWZ4/Yy8yN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