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其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可见其所说的命门,是指眼睛和睛明穴。将命门作为内在脏腑功能提出始于《难经》,如《难经·三十六难》中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难经》后,在汉、晋、隋、唐、宋历代医书中,很少提到命门的作用,只提到“肾气”的功能。直到明代,命门学说为医家所重视,其代表人物首推孙一奎(1522—1619年),他认为命门为两肾之间的动气,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肾间动气的维护和推动。所以,他治疗疾病时非常重视维护肾间之动气。赵献可(1537—1644年)明确提出,命门属火,位在两肾之间,亦即“两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并形象地把人体比喻为“走马灯”,将命门之火譬作为“走马灯”中的火,火旺则灯转动迅速,火微则转动缓慢,火熄则寂然不动。他虽强调命门之火,但也认为“阴阳互为其根”,阴精亏耗不仅表现为阴虚,而且每多出现阳虚之证。这与同时代医学家张介宾(1563—1640年)所见相同。笔者认为,中医肾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肾阴来濡养脏腑组织,通过肾阳来温煦脏腑组织,所以两肾本身均存在着阴阳两种基本功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既济。古人提出“命门”学说,主要是为了强调肾阳的重要性。肾阳即命门之火,为人体一身阳气之根,所以温补肾阳在治疗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至于《难经》所说“左者为肾(阴),右者为命门(肾阳)”和明代孙一奎、赵献可等医家提出的“两肾之间为命门”等观点,笔者认为,对命门这种“有名无形”的部位之争,在学术上没有任何价值,无需争论。
命门的主要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①为人身阳气之根,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起着温煦和推动的作用;②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③能温运脾阳,促进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运输;④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作用;⑤有摄纳肺气,参与人体呼吸生理的功能。总之,笔者认为,命门学说主要是阐述肾中阳气的功能,它与“肾阳”的功能基本一致,古人提出命门学说旨在强调肾阳在人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