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动物类食物的基础药性

动物是肉类食物的来源。动物能自发而独立地运动,多动而少静,所以从阴阳属性来说属于阳。尤其是一些常用的肉用动物,大多在空中及地上活动,动作迅疾,性喜动及上升者,更为“阳中之阳”,因而具有温热之性,其中善于飞行的动物还具有升阳和温通的功用。

哺乳动物是最常见的食用肉类动物,其中五畜(狗、羊、牛、马、猪)与人类关系尤其密切。五畜中除了猪性懒惰而嗜水性偏凉外,其余都好动属阳而性温。如果肉类动物善于奔跑,或行动敏捷,或交配繁殖功能强健,温阳作用就更强。比如,鹿为走兽,活动于山林之中,善于奔跳,其性属阳。鹿肉味甘,为血肉有情之品,又鹿性好淫,所以鹿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鹿肉、鹿茸、鹿血、鹿胶等都有温补肾阳或肾精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鸟类身体较轻,又善于飞翔,动作敏捷,据此可以推测其性属阳而能升。例如麻雀有翅能飞,跃而不步,性属阳。家禽也是常见的食用肉类动物,人类很早就饲养鸡、鸭、鹅等,经过驯化饲养的家禽飞行能力退化,身体较为笨重,很少飞行,性近于畜类,属阳而微温。但是家鸭和家鹅喜欢在水中活动,得水寒之气较多,所以性平或偏凉。

从动物的进化树看,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哺乳动物,所以哺乳动物的肉类最适宜用于补养人体的精血,很少发生不相容的情况(如过敏),这是“同气相求”的一种表现。

鸟类在进化树上很接近哺乳动物,鸟类的肉对于人类也就有良好的“亲和力”,很少有“偏性”,主要作用也是补养人的精血,或“以脏补脏”。总之,动物的肉类或器官可用作药物“以脏补脏”的,多是在进化树上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根据中医药理论的观点,由于鱼类不畏水湿,所以有治疗水湿病患的作用。《圣济经》云:“川泳莫如鱼,故以治水肿。”现代观点认为,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脂等,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容易转变成人体的蛋白质,对于低蛋白血症相关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

鱼类都有一个共同的气味——腥。中医药理理论认为,五臭之中,腥气归肺,所以吃鱼可以治疗肺病。因为鱼为血肉有情之品而能补,所以能治疗肺虚咳喘,尤其是白色的鱼作用更好(白色入肺)。

生活在水中的食用动物还有贝壳类,如蛤、蚌、蚬、螺、牡蛎等。它们在现代生物学分类中属软体动物。它们的身体柔软,包被在贝壳中,靠肉足支撑身体活动,所以活动缓慢,身体的代谢也缓慢,体温较低,且随着周围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属变温动物)。例如田螺生于水田之中而畏热(水温30℃即避开),水桶之中养螺则水温变低,而且田螺动作迟缓,更提示田螺性寒凉。据此推导,田螺生于水中,得水寒之气而性凉,所以能清热利湿;熟则味甘,为血肉有情之品,所以能甘寒滋液,为清热利湿而不伤阴之品。

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虫类药”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是节肢动物,其中以昆虫纲为主。此外,一些环节动物(如沙蚕)、爬行动物(如龟、鳖、蛇类)、两栖动物(如蛙),甚至一些小型的脊椎动物等也被归入广义的“虫类药”范畴。

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海水、淡水、土壤、地面、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大多动作迅速,反应灵活,体形较小,善于钻穴打洞,气辛膻而味微咸。在中医药理理论中,辛能入络,咸能软坚,所以它们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息风定惊、通阳散结等功能,中医学常用“虫类走窜”来概括它们的功用特点。由于它们多数含肉较少,在进化树上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容易发生不相容的情况,进食后常常表现较强的“偏性”,甚至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情况,所以节肢动物很少作为食物,而以入药为主。可供食用的节肢动物以虾、蟹为代表,另外,九香虫、蝗虫、蚱蝉、蜂蛹、蚕蛹、蝎子等在某些地方也供食用。这些食用动物的药性应该结合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气味等综合分析。比如,蟹生活在水中,昼伏夜出,行动较缓慢,气味平和,所以性寒,能治“热结痛”(《本草纲目》);又如,九香虫有翅能飞,气极臭,熟后气香,所以性温,能温通行气,和胃止痛。《本草纲目》谓其治疗“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E9Ti2r/3vkKsz1edzyc8k8ODuqBMqkLRWs3fZLan3YNvmMWftBVloWB432Vfiy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