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多年之前,我老家的一个熟人,因为偷窃,被判了很多年,服刑期间表现很好,因为有些不舒服,狱医给他检查身体,发现他血压很高,加上年纪也大了,就申请保外就医,让他回家了。在他出狱之前,狱医已经告诫他,保外就医后不能喝酒、吃鸡,尤其不能吃公鸡,可他哪里在意,每天胡吃海喝。一星期以后,家里的母鸡都吃完了,就把剩下的那只公鸡也宰了。这一吃不要紧,不久他忽然剧烈头痛,然后倒地不起了。

喝酒吃鸡和他的猝死有没有关系?有人认为,只是碰巧而已。但蹊跷的是,狱医似乎预见了他的结局。我有一种猜测,狱医很可能追踪过,已有多位高血压犯人保外就医出狱后,因为喝酒吃鸡,出现了致命的后果。

一位朋友患有高血压,每次一喝鸡汤血压波动就大,他百思不得其解,曾经向一个老专家请教。老专家告诉他,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喝鸡汤会升高血脂,血脂高了血管腔会变小,血压就会升高;从中医角度讲,公鸡是发物,容易引起血压升高。但这个朋友对这种解释不满意,因为他觉得,吃鸭肉、鱼肉也会升高血脂,但不至于像喝鸡汤这么不舒服;而且,鸡肉是发物,鸭肉又为什么不是发物?老专家回答不了。他又向我咨询。我告诉他,中医是一门讲究阴阳的学科,比如说,动为阳,静为阴;上升为阳,下沉为阴;雄为阳,雌为阴。鸡是动物,属阳;又有翅膀能飞得起来,也属阳;以雌雄分,公鸡还是属阳。高血压在中医看来,多数是由于阳气过于亢奋,本来是需要用潜降的药物来治疗的;吃了鸡肉尤其是公鸡肉后,相当于使亢奋的阳气再让它飞升上去,所以病情会加重。鸭子虽然同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鸭子不会像公鸡一样应阳气之升而打鸣,而且“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生性喜水,受水寒之气较多,所以不会升阳上火。朋友听了这种解释,觉得很新鲜,很好理解。

当然,上面所说的“吃鸡致命”的故事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饮食不当只是充当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但饮食不当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易见的。

近年来,我在临床主要从事消化病和肝病的诊治工作。遇到阳气虚弱或有寒湿的胃病病人,我常常会嘱咐他们不要吃粥、喝牛奶。许多人不理解,不是说粥能减轻胃的负担,最能养胃吗?不是说牛奶能补钙、营养丰富吗?我常常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千万年来人类吃的都是糙米,吃精米还只是近几十年来才有的事,所以人类的胃习惯了粗粮;另外,人的胃受损伤不是因为研磨食物,而主要是胃酸侵蚀的结果。如果长期吃流质饮食,因为容易排空,胃更长时间地浸泡在高浓度的胃酸中,所以更容易受伤。这种很“西医”很“科学”的解释很容易让人接受,但其实是有漏洞的,因为确实相当多的人通过长期喝粥,能减少胃病的复发,甚至达到痊愈。所以,如果病人比较懂中医,我就会告诉他,粥和牛奶味甘能补,含大量水液能入阴,所以主要作用是补养阴液,只适合阴虚体质的人,如果一个人胃阳虚弱,或者体内有寒湿,粥和牛奶会助长湿邪,所以进食后会更加不舒服。一些病人会马上说:“难怪我一喝粥就反酸,一喝粥胃就容易饿得发痛。”

遇到慢性肝病患者,我常常会嘱咐他们多吃猪肝。有些患者会问:猪肝是一个代谢器官,容易蓄积有毒物质,常常会有重金属残留,吃了不会更加损害人体的肝脏吗?我就得耐心地劝导他:正常饲养的健康猪的肝其实不会有太多有毒物质残留,而且猪肝可以提供人体肝脏修复时需要的多种物质,中医称为以肝补肝,所以得吃猪肝。其实关于以脏补脏的中医理念,现代医学中的“蛋白质折叠机制”已经完美地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查看拙著《解码中药:传统中医药理学概论》(下简称《解码中药》)有关章节。这里我就不饶舌了。

还有一些肝硬化腹水病人,血清白蛋白低,需要反复地输白蛋白,反复地吃利尿剂,一停利尿剂腹水就又上来了。当我让他们吃猪肝的时候,他们更是犹豫,担心吃了猪肝会升高血氨,诱发肝性脑病。我又得告诉他们,肝脏是人体内唯一能制造白蛋白的场所,如果你的肝脏功能不修复,腹水永远不可能彻底控制。猪肝是血肉有情之品,以脏补脏,只有它才能最好地修复你的肝脏。如果担心血氨升高,就少量地吃,每餐吃几片,至少每周吃个三五天。所以,我在门诊遇到这类病人复诊,常常会问:猪肝吃了没?时间稍久,这些病人能够少输甚至不输白蛋白了,于是信心倍增,就不用再督促了。

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在武汉肆虐之时,有西医专家告诫人们,如果不幸感染了病毒,要多喝鸡汤,不要喝粥,理由是鸡汤营养丰富,粥缺乏营养,后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但自古以来,在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病程中,中国人一直奉行清淡饮食。中医人奉为圭臬的《伤寒论》本来是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在被称为伤寒第一方的“桂枝汤”方下,就明确要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很明显,中医的老祖宗至少是反对在疾病的初期喝鸡汤的。到底该听谁的呢?人民群众是有疑问的。

长期以来,老百姓都很留心“食疗”方面的知识。但是,在中医和西医之间,甚至中医界人士,对于如何进行“食疗”,一直没有统一的观点,其中不乏相互矛盾的说法,常常令人无所适从。我认为,如果要正确地“食疗”,一定得从中国人一直信奉的“药食同源”理论着手。

什么是药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意义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药物和食物都源于大自然,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许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许多食物也可以作为药物使用。第二,药物和食物既然都来源于大自然,也就遵循自然界共同的规律。因此,中医对于药物的使用总结出来的阴阳五行、味臭色性等理论,同样适用于食物。对于食物的认识和应用,以及如何食疗方面的问题,同样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食物的作用呢?实际上,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认识。一种是按照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先检测每种食物的成分,比如说含有多少脂类,多少糖类,多少蛋白质,多少无机盐(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开展得已经很深入了),然后分析每一种具体成分的药理作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开展还不多)。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按照传统中医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先看看它的来源或产处,再观察它的外形、颜色,闻闻它的气味,尝尝它的味道,掂量掂量它的分量,切开观察它的结构,比较它与其他食物的异同,从而判断它的功效。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的中医药理学理论,发现传统的中医药理学的核心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而且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其中一些理论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2016年拙著《解码中药》出版,该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了传统中医药理研究中的唯心主义糟粕,系统总结了传统中医药理学的四大基础理论、九大基本规律以及四大分析方法,以指导人们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各种中药,指导中医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开发新的药源。

《食物与药性:谷果畜菜的中医解读》是在《解码中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运用传统中医药理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常见食物的药性和功用进行解读,是《解码中药》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实际运用。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常用食物品种也有差异,难以一一尽举,读者可以参考相近的食物,根据中医药理理论进行理解和运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个人观察事物角度难免存在局限,本书初稿完成后,与周晓玲、税典奎两位主任医师合作,对本书进行了修改,两位专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完善了部分章节。尽管如此,我们对食物的药性和功用的认识仍然可能存在偏颇、不完善甚至错讹之处,期待各位学者批评、指正、补充。

赵正孝
2020年10月7日于柳州市中医医院 SFV9XvMd2ov4xJfDxPTEpbSzeckI/AbMSI2Gn33EPAlv9VXKzaKLoBzVpl2MJ3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