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〇、粟米

粟在古代是黍、稷之类粮食的总称,现代专指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粟主产于华北,因其粒小,直径仅1.5mm左右,因此又称小米。同大米一样,粟米按籽粒的黏性区分,黏性大者为糯粟,黏性小者为粳粟。

粟因粒小,一般不精制。除已去壳外,保留了相当部分胚芽等成分。粟呈类圆球形,表面黄色,断面白色,粉性,味淡微甘。

【性味归经】

气微,味淡微甘,性平。入脾、胃、肾经。

粟源于植物,性偏阴;气微味淡微甘,从气味而言性平。综合起来,粟米性平或微凉。若炒熟后用,则气香而性温。

小米味甘色黄入脾,为种子而入肾,断面色白而入肺。历来被认为是脾之谷。

【主要功效】

1.健脾和胃

粟为脾之谷,味甘气香入脾。又味甘能补,故能健脾益肾。粟米质不黏,无黏腻碍胃之弊,可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如治脾胃虚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捣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2.益肾气,利小便

粟为种子入肾,味微甘能补,故能入肾补肾气。且粟米含胚芽,胚芽为粟的原始生命的精华,故能大补元气。如治老人肾虚,脚软无力:生粟一斤,透风处悬令干,每日空心服十颗(《古今医统大全》)。又粟米兼味淡能渗利,可补肾气而利小便。如治疗脾肾虚,腰痛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痛,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粟米、绿豆各一抄,猪肝一叶(切碎),三味煮作粥,食之,至重者不过五次,其肿自消,切忌气恼、生冷之物(《鲁府禁方》)。粟米在久置后甘味尽去,味淡独存,此时补性少而渗性多,利小便之功更强,可用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

当然,粟米为五谷之一,断面色白入肺,味微甘能补,故同其他五谷一样,能益肺气。粟米煮汁后稠黏,也有养阴补液的作用,如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陈粟米炊饭,食之良(《食医心镜》)。粟米打粉,可利用其黏性治疗虚汗不止等,如治大病后虚汗出不禁:粟米粉、豉各等分(炒焦),故竹扇如掌大(烧灰),上合捣,以绢囊盛,粉身立止(《普济方》)。粟米性凉而黏,可外用以治疗烧烫伤等,有清热解毒愈伤的作用,如治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方》)。 k+yzNpGpKdD8MpT9P+bqHb46vYnQeOw/F2OxsHlh1TayLMY5+16Q2+6tsKr0vd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