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大麦

大麦的麦芒及麦粒均大于小麦,《本草纲目》云:“麦之苗、粒皆大于来(小麦),故得大名。”大麦适应性强,分布很广。历代对大麦、青稞、小麦常混杂不清,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分辨得较清楚:“大麦北地为粥极滑,初熟时用碾半破,和糖食之,曰碾黏子;为面,为饧,为酢,为酒,用之广。大小麦用殊而苗相类,大麦叶肥,小麦叶瘦;大麦芒上束,小麦芒旁散。”

【性味归经】

性味同小麦。归肝经,亦入脾、肾经。

大麦为植物,性属阴;麦味淡微甘,从气味而言性平。综合起来,大麦性平偏凉。但炒熟则气香味甘,辛甘合化为阳而微温,故朱丹溪云:“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引自《本草纲目》)

麦有芒,为肝之谷,故入肝经;味甘入脾;种子可入肾。

【主要功效】

1.益气调中

大麦为五谷之一,五谷皆可养人,所以大麦有益气调中的作用。《食性本草》云:“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但五谷所入,各有偏重,大麦入肝与心为主,故心肝两脏的气血虚弱者,可以大麦治疗。

2.健脾和胃

麦为肝之谷,麦均有芒,但小麦之芒外散,故外散之力强,可入肝而解郁;而大麦之芒上束,故虽可入肝,但其外散之力弱,可内化谷食,消积疗胀满,治疗消化不良。《新修本草》谓:“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如治食饱烦胀但欲卧者:大麦面熬微香,每白汤服方寸匕,佳(《肘后方》)。治小儿伤乳,腹胀,烦闷欲睡:大麦面生用,水调一钱服。白面微炒亦可(《保幼大全》)。

3.生津润燥

大麦呈粉性,煮汁极黏滑,又味甘能补,故能补五脏之津液。如《金匮要略》云:“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此即取大麦润肺生津的功用,治疗与妊娠糖尿病类似的病况。

4.利水泄湿

大麦呈粉性,煮汁极黏滑。凡黏滑之物,均可补真水而利浊水,故《长沙药解》云:“大麦粥,《金匮要略》硝矾散用之治女黑疸(黄疸伴面黑),以其利水而泄湿也。”如治卒小便淋涩痛:用大麦三两,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食用注意】

大麦性微凉,但经炒食则性热,对于热病或湿热证初愈者不宜。

附:饴糖

饴糖是糯米或粳米、小麦、粟米、玉米等富含淀粉质的粮食,磨粉煮熟,加入麦芽,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全国各地均产。饴糖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为黄褐色浓稠液体,黏性很大。硬者称白饴糖,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两种均可入药,但以软饴糖为佳。以下以软饴糖为例分析。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主入脾、胃。

饴糖为五谷制成而味甘,五谷性多平,制作过程中经慢火煎熬,故其性转温。

饴糖味甘而色黄,故主入脾胃。

【主要功效】

1.补中缓急止痛

饴糖的制作过程,实际上是人体内谷麦之物消化过程的再现 。饴糖是五谷精华成分的提取物,是谷类被麦芽初步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饴糖进入人体后,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负担。所以,饴糖虽然质黏,但很少出现难以消化之弊病,又饴糖味甘可补养脾胃,对于中气虚衰,或脾胃虚弱患者尤宜,是具有营养作用又不增加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负担的良药。

饴糖经熬制后性味甘温,宜用于中脏虚寒患者。又其味甘,能缓急止痛,尤宜于虚寒胃痛和虚寒腹痛,表现为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单用有效。

2.生津润燥止咳

饴糖为麦芽消化谷麦后的精汁浓缩而成的蜂蜜状液体,质柔润而黏稠,故有润燥作用。其味甘能补,又属五谷而入五脏,故能润五脏而止渴。《本草求真》云:“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补中缓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单用本品噙咽,可治疗喉痒干咳。对肺虚久咳,痰少乏力者,本品既能润燥止咳,兼能补益肺气,宜与人参、阿胶、杏仁等补肺润肺止咳之品配伍。

【食用注意】

饴糖是一种烹饪用品,在川菜烹调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烧烤菜式(如烤乳猪、烤鸭等),起上色酥皮的作用。因饴糖味甘能补,质黏可滞气,故实证中满者不宜多用,呕家切忌。仲景谓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本品性温而能养阴,故于湿热内蕴者不宜。 WGB8QiK/WTymp49XUF2FMtvp/QRHMPHGlWuwZR5SX3s+V816kmm8j0VHO05kDa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