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有人对巴马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地人最独特之处在于使用自产的火麻榨油作为食用油。研究者认为食用火麻油是巴马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火麻很早就进入了中医的用药目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该药的功用记载,而且火麻在中国属于五谷之一,所以可能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用火麻榨油食用,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火麻少用了。火麻仁是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这种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但对土壤要求不严,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杂质,晒干后取种仁入药。
火麻仁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三农纪》认为,火是“夥”的音转,因火麻“结实多而夥”故名。因为麻类之中,以火麻的果实较大,所以又名大麻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麻”是会意字,“广”字下双“木”,是指广植屋下的植物。由此可以推测,中国很早就发现了火麻的价值,不仅利用其种子榨油,更剥取其皮作麻,从而一举解决那时最重要的衣、食两个方面的问题,所以常常在房前屋后广植火麻。另外,麻有“辛麻”“麻醉”的意思。麻的多个部位如麻叶、麻花等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进食过多会引起中毒反应,据研究,麻叶的中毒反应表现为:一开始出现头昏、头痛、心烦、上腹部不适、心悸、全身发麻,唇及口周有麻木增厚迟钝感,继而口唇有紧束感,心悸加重,联想力减退,重者意识模糊,昏睡或昏迷,与现代麻醉药的作用极似。
历来对火麻仁的入药部位有争论。根据火麻仁的名称,应该取种仁入药。但由于过去取种仁较麻烦,所以临床常用其果实(火麻子)入药。不过,火麻子的果皮色带绿能入肝,味辛麻而微毒;而火麻仁色乳白专入肺,味淡而无毒。所以两者应该区别应用,混用的现象亟待纠正。
【性味归经】
气微,味淡微甘,性平。归肝、大肠经。
由于火麻子是植物的果实,与动物多动而少静不同,植物一旦生根发芽,基本上终生静而不动。中国哲学认为,动为阳,静为阴,所以植物药的药性多偏于阴。但火麻子气微,味淡微辛。在中医五味学说中,淡附于甘,辛味与甘(淡)之味合在一起,称为“辛甘合化为阳”,从这方面来说,火麻子性属阳。火麻子常不去果皮使用,其果皮干燥而果肉柔润,中国哲学认为,果皮在外且干燥属阳,果肉在内且柔润属阴。将上述各方面综合起来,根据阳多则热、阴多则寒的原则分析,火麻子的性质既不会热,也不会寒,所以药性为平。但如果火麻子去壳使用,因为火麻的果仁质润属阴,又无辛麻之味,所以药性偏凉。
火麻的茎皮层富含坚韧的纤维,自古以来是重要的纤维作物。火麻纤维的这种可曲可直之性,符合五行中“木”之性,而且火麻子表面呈灰绿色,五行学说中青色也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历代以火麻子为肝之谷(火麻古人认为属谷类,现代植物学则归入桑类)。火麻子呈扁卵圆形,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在中医药理理论中,有棱而尖的东西有攻破的性质,但毕竟火麻子尖而不锐,所以攻力较钝,又火麻子味微辛而富油脂,中医理论认为,辛能通能散,油能润能滑,辛润相合,辛能将油润的物质散开,从而促进油润物质作用的发挥。火麻仁呈白色,则能入肺与大肠,又质油润,故尤能趋大肠,更借辛通之力,凸显出润燥滑肠的作用,所以火麻子(仁)入大肠。
【主要功效】
1.润肠滑肠
火麻仁呈白色,又体润多脂,可以入肺与大肠,又子实性趋于下,所以能直入大肠,有润燥滑肠之功。火麻子体滑而形圆(呈扁卵圆形),两边有棱,顶端略尖,所以具有一定的攻破之力,加上果皮味微辛而能通,与种仁合用,具有辛润通滞之力,也能增强润肠滑肠的功效。因为火麻仁属谷类,兼有滋养补虚的作用,最宜于老人、产妇及体弱者由于津枯血少导致的肠燥便秘,可以与当归、熟地、杏仁等养血滋阴润燥之品同用,如益血润肠丸。
2.滋养补虚
在《黄帝内经》中,“麻”是五谷之一,为“肝之谷”。火麻仁炒后味甘而气香,能入脾胃(甘属脾胃,气香能煦脾),其质滋润,所以能补中气(甘能补,又能入脾胃),益阴血(质润能入阴,甘能补,所以甘润能益阴血)。火麻仁能滋阴养血补虚,只是因为甘味不足,所以补养之力较弱;又麻为肝之谷,所以火麻仁能入肝养肝血而平肝风,治疗阴虚阳亢所致的中风病和阴血亏虚所致的瘛疭拘挛。如刘完素说:“麻,木谷也,而治风,同气相求也。”《伤寒论》炙甘草汤、《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皆用火麻仁滋阴养血。《本草经疏》认为火麻子“其性紧滑利,甘能补中,中得补则气自益。甘能益血,血脉复则积血破,乳妇产后余疾皆除矣”。由于火麻仁能补中益气,又能益阴血,还因有滑利之性而能通,所以可用治乳妇产后体虚。
3.滑窍通淋
凡淋证的发生,都表现为尿涩而不畅,欲出而不得出。火麻仁气微味淡而能渗湿,油润体滑而能养溺窍,所以有滑窍通淋之功,可治疗淋病,但较少用。由于火麻仁还能润肠通便,所以最宜于既有小便频数又大便干结(中医称为“脾约证”)者,如治疗脾约证的主方麻子仁丸就是以火麻仁为主药。
火麻仁多脂能润燥,谷类能补虚,而壳味辛则能散,有棱则能攻,所以前人也用火麻子治疗风湿痹病、硬皮病等。如《本草拾遗》有用火麻仁(实应为火麻子)炒香研末去风痹皮顽 的记载,即是取其润燥祛风而通血脉之功。
【食用注意】
火麻生用,含油脂多,所以通便、通淋宜生用捣烂;炒后气香而味略甘,甘则能补,所以补虚宜炒用。但是因本品有滑下之用,脾肾不足之便溏、阳痿、遗精、带下者慎用。另外,火麻虽为谷物,但毕竟火麻子之壳(果皮)味辛微麻(连壳嚼火麻子稍有麻舌感),故用量过大仍可能发生中毒 ,应当引起注意。而由于火麻仁无辛麻的味道,所以火麻子如果去壳使用,安全性就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