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食物滋味对药性的影响

药味是指药物本身的真实滋味,即通过味觉器官而能感受到的真实味道。中医药学将自然界的各种滋味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简称“五味”。实际生活中还有淡味和涩味等,但是,酸、苦、甘、辛、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气味是物质(包括生命体)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最能代表事物的本质,最能体现药物和食物的成分。李杲云:“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药味理论在中医药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味对于人体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五味先入五脏。这里涉及药物的归经问题。我们知道,任何药物经口服吸收后进入人体,药气可随气血周流全身,对全身各脏腑都产生作用,但是,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有“全面铺开,重点打击”的特点,即药物对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不是均衡的,它很可能主要针对某一脏腑或经络起作用,或对某一脏腑或经络最先起作用,这就是中医的归经。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于五行(木、火、土、金、水),而脏腑也分属五行。临床上在治疗某脏系的疾病时,即可选择相应气味的药物,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该脏系。《素问·宣明五气篇》云: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素问·至真要大论》更具体指出五味“先入”五脏:“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另一方面是五味的功用各有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将五味的功用总结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后世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

以下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一)酸先入肝,生津化物收涩

中医药理理论认为,酸味入胃,先入于肝,酸味的药食最容易归肝经,可以治疗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

古人观察到,酸味入口,常常使人的唾液量增加,尤其是酸甜的食物更让人分泌的唾液量倍增。所以,酸能生津,尤其是酸甘相合,生津之力更强。

古人经过观察,发现酸味的物质多数“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简称“酸收”。具体而言,酸味药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作用,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如瘪桃干敛汗涩精止遗,乌梅、柠檬敛肺止咳等。

当人体进食时,酸味的食物入口腔则刺激唾液腺收缩排出唾液,入胃则刺激胃腺收缩排出胃酸,入肠则引起胆管收缩排出胆汁,引起肠道收缩分泌肠液,这些消化液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所以酸能化物。

(二)苦先入心,泻火降气止血

中医药理理论认为,苦味能泄能降。“降”和“泄”的含义甚广,包括:①通泄大便,用治便秘等证。如大黄、枳实可泻热通便。②降泄气逆,用治喘咳、呕恶等证。如苦杏仁、苦葶苈子可降气平喘,半夏、陈皮可降逆止呕。③清泄火热,用治热证、火证、阴虚火旺等证。

可以这么说,某物有一分苦味,则具一分寒凉之性。如果味大苦则性大寒,味微苦则性微寒。药物是如此,食物也是如此。中医还认为,苦先入心,心主血;苦能泻火,血得热则妄动,所以苦味能入心泻火而抑制血热妄动,达泻火止血之功。利用苦入心泻火止血之理,我们常常将一些药物炒成焦苦之味,因为焦气入心,苦味也入心,物焦则味兼苦涩,所以焦苦之味具有止血的作用,中医称为“血见黑则止”,实际上,并不是药物变成黑色就具有止血作用,而是焦气、苦味、涩味共同发挥止血作用的结果。

苦味的食物品种很少,这是因为,苦能降能泄,味苦之物可能伤人元气而具有一定的毒性。苦瓜之所以能作为食物,是因为成熟的苦瓜实际上具有大甘之味,这就使苦瓜的毒性很低。如果一些食用植物经栽培后发现其味变苦,应小心植物变种而具有毒性。如瓠瓜本来味道甘淡,但经栽培后如果发生变种而具有苦味(苦瓠),就具有明确的毒性。

(三)甘先入脾,益气和中缓急

中医药理理论认为,甘味入胃后,先入于脾。五行之中,脾和胃均属土,二者同居中焦。在脏腑方面,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二者相反相成。在经络方面,足太阴脾经的经气上接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所以,甘味入胃,能最快捷地入于脾。

甘味是人类最乐于接受的味道。许多食物具有甘味,尤其谷类和果类的甘味更为明显。实际上,几乎所有动物都能分辨食物的气臭和味道,这种能力是随着动物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凡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丰富的营养、对身体有好处的,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就逐渐感知为令其愉悦的气臭(如香味)和味道(如甘味或鲜美的味道)。相反,对其有害的、没有营养的物质,就逐渐感知为其厌恶的气臭(如臭味)和味道(如大苦或辛麻味)。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使它们能很容易地区分什么对其有利,什么对其有害,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比如,野猪在漆黑的夜里,能很容易地找到山药而拱食山药,这是因为野猪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山药的气臭。对野猪而言,山药必定是芳香而味美的,许多野生动物都具有比人类更为灵敏的嗅觉和味觉。

在对药物和食物“良毒”的初步鉴别中,味觉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古人认识到,五味既是产生功效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具有甘味的物质常常含有最益于身体需求的营养成分。古人认为,甘“能补、能和、能缓”,即甘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所以,绝大多数甘味药是无毒的。而具有毒性的中药以辛麻味(甚至戟口)、苦味为多,所以古代医家有“毒药必辛”“辛毒”的说法。

大多数甘味的物质对人体有补养作用,中医称为“甘能补”。具体说来,如果某种食物味甘而色黄,因黄色入脾,这种食物就能补脾,如大枣肉、黄玉米。同样,因白色入肺入气,色白味甘的食物能补肺补气,如大米、面粉、莲子肉。因黑色入肾,色黑味甘的食物能补肾,如黑芝麻、黑米、黑豆、桑椹。因红色入心入血,色赤味甘的食物能补心或补血,如枸杞、大枣(皮色赤)、红糖、胡萝卜、干龙眼肉。另外,由于质润或多汁者入阴分,味甘质润或汁多的食物就能补阴养液,如枸杞、甘蔗、荸荠、梨等。

中医还认为,脾土之味甘,脾土之色黄,如果一种药物既具有正甘之味,又具有正黄之色,这种药物就正入脾胃。因为脾胃处中焦,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这种药就能调和中焦气机。又五行之中,土能藏百毒,也能解百毒,所以正黄正甘之药还能调和各种不同药性的药物。正甘正黄的药物,以甘草、大枣为代表。

(四)辛味走气,能散能行能通

根据中医药理理论,辛味之物被人摄取后,辛先入肺,“能散能行”,即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简称“辛散”。所以辛味药多用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在常用的食物中,具有辛味的主要是薰辛类蔬菜和调味品,它们中许多本身就是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如紫苏、生姜、葱白、芫荽等气味皆辛,能归肺经,有发散表邪、行气活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邪郁肌表、肺气不宣、气血不畅等证候;小茴香、大茴香、草果等气味辛香,能行气除胀,醒脾开胃;花椒、辣椒、胡椒、肉桂等气味辛辣,不仅能开胃进食,还能活血化瘀。其他一些主要用作食物的薰辛类蔬菜如韭菜、薤(藠头)、大蒜、洋葱、芥菜、芹菜等,它们或芳香,或辛辣,也具有一定的解表、疏风、行气、活血、通滞、开窍、化湿、散寒、祛风湿、止痛、散结等作用。

实际上,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气香属辛,气臭也属辛,甚至味麻戟口也属辛,无论何种“辛”,都具有能散、能行、能通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辛能散,所以进食太多的辛味之物,或药食之物的辛味太强,都有散气耗气的副作用。如果药物或食物具有令人厌恶的辛味,或者气味大辛或麻,甚至戟口者,则散气耗气之弊更强,常常会具有较强的毒性,所以前人有“毒药必辛”的理论。

(五)咸味走血,入肾能下能软

咸“能下、能软”,即咸味的药物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咸先入肾。”在五行理论中,水之味为咸,水性趋下,肾主水。所以咸味入胃后,先下趋于肾,有软坚、泻下等作用。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关于其原理,有两种解释:①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走血即以水胜火之意;②人体之内,血味咸,咸味之物容易入血,是“同气相求”之意。

天然具有咸味的药物很少,典型的咸味药物芒硝、寒水石,它们都有软坚、泻热通便的作用。但历代本草所载的咸味药物不少,其实这些药物当中,许多并不具备咸味,它们之所以被标注为咸味,主要与后世“以药效反推药味”的做法有关。这些药物主要包括一些动物药和海产品。

一些动物类食物和药物如黄鳝、泥鳅、九香虫、全蝎等,性善走窜,能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由于能“走血”而被归入咸味药中。而海产品被标注为咸味的主要原因可能有:①前人认为,海产品终生生活在海洋湖泊之中,得咸水之气。②将人体与地球相类比,人体的肾是水脏,地球的海洋是众水所归之处,所以,人的肾相当于地球的海洋,海洋所出之物当然也就都归于肾。而肾在五行对应水,在五味对应咸。③海洋动物的肉类是血肉有情之物而味甘(如海鲍、乌贼),能补养精血,理论上是归肾而补肾精;海洋中无血肉而有生命之物多味淡(如紫菜、海藻),归肾而利水湿。由于它们都入肾,所以在五味与咸味对应。

应当指出,古代医家有时在无法用药物的真实味道解释其功用和归经的情况下,根据药物的临床功能和五行属性“反推”药物的滋味,这种“以药效反推药味”的做法,是中医药理理论还不完善、还未成熟阶段的产物。

由于五味入胃后,咸先入肾,所以在临床中,为了引药入肾,常将药物用盐水炮制,如盐制知母、黄柏,则入肾而清相火;盐炒杜仲、巴戟天,可增强补肾作用。又由于血味咸,咸味的药物能直趋血脉,所以,有时还会用盐水炮制药物使其发挥更好的“走血”之功。

烹调食物时也常常加些盐使食物略带咸味,一方面,咸能软坚,有软化食物的作用,从而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另一方面,咸走血,能引导食物营养成分入血,从而促进胃肠道的吸收功能。

(六)涩走阴分,功专收涩

涩味药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本草文献常常以酸味代表涩味,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但涩味药物没有酸味药的生津作用,功用专以收涩为主,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常用的食物中,纯涩味的品种很少,但源于食物而具有涩味的药物很多,如荔枝壳、石榴皮、乌贼骨等。许多药物经煅制后,药味转为涩,则在原有作用的基础上,兼有收涩之功。此外,一些食物经炒焦后味转苦涩,从而具有一定的收涩作用。如将干米饭炒黑冲服,可以治疗虚寒久泻。

(七)淡入膀胱,能渗能利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味中并无“淡”味,而是将淡味归附到甘味中,称为“淡附于甘”。为什么要“淡附于甘”呢?这是由于很多味淡的食物实际上具有微弱的甘味。

可以推测,在人类早期食物匮乏的时代,如果某些植物具有微弱的甘味,就可基本判断它对人体具有微弱的补养作用,同时没有明显的毒性,从而把它们归为食物。但是,随着食物的不断丰富和火的广泛应用,人类的嗅觉和味觉逐渐退化,已经很难感受到这些食物的甘味,而将它们归属于淡味了。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简称“淡渗”。味淡的食物很多,未经煮熟的五谷大多以淡味为主,稍具甘味,所以多吃米面也有渗利小便的作用。各种蔬菜如蕹菜、白菜、葫芦瓜等均以味淡为主,所以多数蔬菜有通利小便的作用。

(八)复合药味

许多食物或药物,不只具有一种味,而是多种滋味,但常以一种滋味为主,这就是“复合药味”。最典型的药物是五味子。五味子味以酸为主,兼苦、甘、辛、咸。五味兼具,所以称“五味子”。由于它以酸味为主,所以功用以收为主,因味兼辛而能散,味兼苦而能降,味兼咸而入肾,所以能收敛肺气、宁嗽定喘、止泻涩精。五味子味甘能补,所以《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益气,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在食物中,常见的药味组合有:

1.辛甘化阳

辛味和甘味配合有益阳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如肉桂是常用的调味品,它本身同时兼具辛甘两味,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2.酸甘化阴

酸味与甘味相合,甘能补,酸能生津,酸甘化阴,滋阴养血、生津补液的功效显著。如桑椹兼具酸甘两味,有滋养肝肾精血的作用。其他如苹果、李子、桃子等水果也兼具酸甘之味,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3.甘咸填精

这里的甘咸是指味道甘美的血肉有情之品。甘味入脾而能补,血肉有情之品能养精血,甘咸相合,则有滋肾填精之功。如阿胶、鲍鱼、羊肉等味道甘美的血肉有情之品,能脾肾双补,填精益肾。另外,食物烹饪过程中加入食盐,使食物呈现甘咸之味,有利于食物补养肾精作用的发挥。 wldJCPjddEjvzd64WWMO8MnQ6DF19+rQJXSUZ8SUkgacfNp3tlUgMwU0AxWBe6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