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手术患者沟通技巧及案例分析

手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十七世纪《汉谟拉比法典》中已有关于眼部外科手术的规定和实施外科手术的记录,这是人类文明史中关于手术治疗最早的记载。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手术,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发明了让患者先服用麻沸散进行止疼,再进一步施行“刮骨疗伤”“剖肚清肠”等外科手术,这也可能是最早的关于麻醉技术的记载。早期手术仅限于在体表进行切、割、缝等操作,如肿物的切除、外伤的缝合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和相关领域不断扩大,已经可以在人体任何部位进行高难度的手术操作。所应用的手术器械和设备也不断更新,例如手术刀有电刀、微波刀、超声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种形式,甚至手术的主体也由“人”变为“机器人”,使得医生可以远隔万里通过“机器人”对患者进行手术。但是无论技术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手术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仍然非常重要。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手术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沟通排在第一位,但是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一台成功的手术也很可能被错误的沟通方式所毁掉。有报道显示,我国医患纠纷频发,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医疗服务出现“群众不满意,医护人员不满意,政府不满意”的恶性循环现象。

一、手术医生、患者及家属心理特点

(一)手术医生心理特点

医生的工作紧张繁重,尤其是外科医生,长期处于高体力和高脑力消耗状态,使得其精神及体力严重透支。有研究显示,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而下级医生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更多,心理健康状态更差;与其他科室相比,外科医生发生心理障碍的比例最高,多有焦虑、强迫和偏执倾向,心理健康状况日益严重。另有调查显示,我国职业群体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0.2%,外科医生患病率为44.2%,女性外科医生甚至达到65.9%,远高于男性外科医生。

导致外科医生心理状态差的原因包括:第一,工作压力大,相比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工作节奏更快,风险更高,因此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第二,身体健康状态差,比如长时间处于夜班-工作-夜班周而复始的工作状态,甚至值完夜班后,可能还需要再进行一天的手术,导致睡眠严重不足,身心过度透支。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医生在平时工作中情感淡漠,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医患沟通障碍,严重时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二)手术患者及家属心理特点

无论手术风险高低,患者术前往往都伴有紧张焦虑、担心恐惧、睡眠障碍等心理反应。引起这些心理反应的原因包括:对疼痛的恐惧;因缺乏医疗知识,对手术引起的创伤主观上过分夸大;对手术医生水平的担忧,相信一些谣言,如术中可能不是主刀医生在做手术;担心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担心医疗费用剧增超出自己的承担范围等。在进入手术室前患者因暂时离开家属,这些心理负面情绪再次加重。

对于非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全程意识清醒,此时可能因麻醉的不适、紧张焦虑等原因,术中的恐惧心理达到最高点。表现为用心倾听身边医护人员的话语、揣摩其举止等;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如手术器械撞击声音、特殊气味、光线的变化等。在此期间极易发生医患纠纷。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要格外谨慎。又因为患者作为手术对象,渴望与医护人员交流手术进程,但又怕打扰手术进程,分散医护人员注意力,担忧和矛盾心理伴随手术始终,因此医护人员在语言、非语言以及肢体轻接触等应给予其鼓励、安慰,适时告诉患者手术进程尤为重要。

手术后,虽然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但有研究显示,术前焦虑水平高的患者,一般术后仍维持较高的心理反应。同时,由于重大手术均有可能引起部分生理功能丧失、体貌改变、身体各种不适或需要依赖他人照顾,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出现愤怒、自卑、焦虑、敏感、易怒、多疑,部分患者因对手术效果不满意而出现悲观、绝望、甚至厌世等负面情绪及人际关系障碍,因此医护人员要注意并关注其术后精神心理恢复问题,重视程度与身体的康复同等重要。

家属与患者一样,也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并参与患者术前、术中及手术方式方法的决策,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术后护理等整个医疗过程。如果医护人员无法与家属顺利沟通,甚至引起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很可能间接影响患者,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因此家属的心理状态也尤为重要,与患者家属也需要有效且艺术性的沟通。患者及家属心理情绪的变化,往往与病情的轻重、教育背景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手术患者医患沟通存在问题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手术技术、优秀的科学素养,同时需要具备艺术性的沟通能力。沟通得当往往可以拉近医患之间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及纠纷的发生。但是手术医生因临床工作、科研任务繁忙,往往容易忽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例如:有些医生在签订手术协议时,将协议扔给患者家属,让其自行阅读,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的协议内容,包括一些医学术语,患者及其家属都能够理解而不做任何解释或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可能无形中增加了医患矛盾,导致患者对手术医生不信任。医生与患者的正确交流,应该如良师、如益友。医生对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沟通应该愉快融洽地进行。沟通的过程既是交流,也是传授,同时更是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绝不应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更不应训斥或嘲讽。医患之间的关系应该永远是亲密的战友而不应是敌人。要想进行愉快的沟通,医生就需要做好各个方面充足的准备。

三、手术患者医患沟通内容与技巧

在充分全面掌控患者病情的同时,也要了解患者经济状况,甚至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信息,这样才能使沟通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手术的医患沟通阶段主要包括患者术前指导、手术协议签订,术后指导三个部分。

手术医患沟通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手术协议签订,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康复指导三个部分。沟通过程的具体细节内容包括患者手术必要性、手术费用、手术时间安排、手术过程的介绍、手术成功能达到的最佳效果或最差结局,手术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术前和术后用药、饮食、睡眠、心理等注意事项及指导以及护理注意事项等,并注意内容尽量做到详尽易懂。

(一)术前医患沟通内容与技巧

对患者和家属的术前指导,是消除他们术前紧张焦虑情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的沟通过程中,应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起居注意事项,需要准备的物品以及护理注意事项。例如:一台胃肠道的手术,医生要告知患者胃肠道的术前准备,禁食的适应证、禁忌证,禁食时间,手术大概的持续时间,术后还需要继续禁食多久,如何观察胃肠道的排气情况,以及可能需要的肠道营养品准备,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如何服药等。这些细节的告知都能够体现医生对待患者的责任心、职业态度和专业水平。一些医患纠纷往往就发生在细枝末节的细节处理上,如果处理好看似微小的环节,即使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患者或家属也容易理解体谅医护人员。

关于所签订的手术协议,有的医生认为它就是一纸免责的文书,而患者则认为它是一张生死状,这都是不正确的。签订手术协议的过程,应该是医患双方建立友谊桥梁的过程。医患各取所需,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患者进一步了解自己病情和手术方式等。在此过程中,应该尽量少用艰涩难懂的术语交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相关手术内容的沟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术的必要性、过程、费用、成功率、失败率以及术中并发症和术后患者可能面临的一些困境,当然要用相对柔和的方式,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勇敢面对;手术方式可能有多种,说明其相关利弊,以及费用问题;有时候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情况,并不一定高大上的手术方式适合所有患者,要充分考虑患者经济条件,让患者获益最大,治疗效果最满意为原则;与患者充分的沟通、交代病情风险的过程中,注意聆听患者及家属的诉求,这个过程并不是医生单方面的照本宣科,患者和家属要参与其中,最终以其知晓手术风险与意义为目的。

(二)术中医患沟通内容与技巧

患者离开家属前往手术室的途中,紧张焦虑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医护人员应全程陪护,温柔的话语宽慰患者,比如:适当地聊一聊家常,说一些轻松愉快的笑话,以此缓解患者压力。术中患者会对各种环境变化异常敏感,而医护人员有些时候又容易忽略手术台上的患者,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导致患者感觉医护人员工作不认真。尤其遇到手术困难、器械故障时,注意控制情绪,掌握言语分寸,例如:“怎么连不上啊”“肿瘤不好清理啊”或者对助手训斥等可能会对清醒的患者造成压力。尽量用婉转的方式与助手或者器械护士进行沟通,并注意技巧,一般不要说把手术刀递给我、剪子递给我,我们可以给这些器械编号,让患者听起来更舒适。也可以在手术室放一些轻音乐,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当手术出现复杂情况或者存在手术意外时,需要紧急与患者家属沟通,此时一方面要注意言语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另一方面,交代病情又要详细,不要因为害怕引起纠纷,而遮遮掩掩,目的是医患双方尽快做出手术决策,挽救患者生命。

(三)术后医患沟通内容与技巧

平安完成手术,家属和患者高度紧绷的神经略有放松,但是医生还没到放松的时候:需要事无巨细地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包括饮食、睡眠、切口状况、生命体征等。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最想知道的就是手术成功与否,医生也应该第一时间告知相关信息。如果手术不顺利或存在其他问题,同样也要第一时间向其交代,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也更容易得到其理解。出院时更要告知患者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

术后的护理工作占很重要一部分,由于手术及麻醉方式不同,沟通有书面资料和语言告知两种方式,应该准备内容不一样的告知书,向患者交代的主要内容包括术后禁食、禁水和去枕卧位时间,以及排气后需多久可以进食、术后饮食特点,如何过渡等。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无不适症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患者治疗。

(四)急诊手术患者沟通内容与技巧

急诊患者往往是暴发性疾病或者意外受到创伤,使得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强烈应激状态,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因此缺乏一个适应过程,患者此时更容易出现惊恐、焦虑甚至悲观绝望。这些特殊性,既要求医护人员语气言语表现出果断、坚定给患者以信心,又要兼顾语言的清晰温柔、积极肯定,对患者进行安慰,甚至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比如“先生,不要怕,到医院了,你这个病也不重,放心吧”,有时这类安慰性的话语可以很快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患者更好的配合麻醉师和手术医生。对于情绪难以平复的急诊患者,要特别关注,可以嘱咐其深呼吸,指导放松训练,预防过度通气。对于患者表现出的坚强与配合更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建立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急诊患者从容不迫地度过围手术期,良好而又技巧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手术的患者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医护要对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并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沟通。这样必然能够得到患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顺利完成医疗工作。

手术患者医患沟通案例一

患者,女,70岁,主因“阵发性胸痛两年,加重1个月”入院。

确定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2型糖尿病。

患者因频繁心绞痛发作,完善检查后无禁忌建议冠脉造影,必要时行冠脉血运重建。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检查,指导术前口服药物,注意事项。

【情景1】

签署手术协议

医生: “明天给患者做冠脉造影术,患者药都吃了吧。”

患者: “吃了,×医生。”

医生: “术前吃药很重要,药吃不上,做不了手术。”(语言生硬)

患者: “好的好的,×医生。”

医生: “你好好看看手术协议,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风险,用手机照一下,回去慢慢看,多找几个人家属看看,愿意承担风险,你就签字。不然就再商量商量。”

患者: “×医生,手术风险大吗?”

医生: “有风险,但是不是很大。”

患者: “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什么区别啊?”

医生: “差不太多,家庭条件好就安装进口的,没钱就用国产的。”

患者: “×医生,我们家的病情重吗,得放几个支架啊?”

医生: “挺重,胸总疼,放几个不好说,做完造影再说,到时候会有医生找你了”。

【点评】

整个手术签订过程医生语言生硬、态度冷漠,没有很好地解答患者的问题。术前沟通内容包括手术必要性、大致过程、可能承担的风险、预期目标、手术可能达到的最佳结果、不可预测情况、最差的结果及术前和术后的注意事项、护理细节等,例如是否可以进食、手术费用、手术具体时间和手术整体时长等,没有进行详细讲解,对手术存在的风险和可能的费用没有预判,可能造成患者对整个手术过程懵懵懂懂。并且于患者出院前,让其拍照手术协议书,亦违反医院规定并可能留下隐患。以上细节未注意将为后来产生的医患纠纷埋下伏笔。

【情景2】

手术过程

患者冠脉造影过程相对比较顺利,造影结果为冠脉多支病变,需要分多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并植入支架。结果出来时手术医生随口说了句“好重啊!”,手术台上原本胆子就比较小的患者一听到医生这么说,本来术前对手术就不是很了解,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能无法安全下手术台了,瞬间情绪剧烈波动,焦虑状态难以控制,血压瞬间飙升至180/90mmHg以上,手术医生立刻给予降压药物加以控制,但是没能进一步对患者进行更好的心理安抚,因此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处在紧张情绪之中……

手术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交代冠脉造影结果。

医生: “患者的病挺重!你看这是多支病变,需要放置至少三个支架,可能花费7万~10万元,家里商量一下,告诉我们结果。”

患者家属: “这么严重啊,这么多钱啊!×医生,有什么手术风险吗?”

医生: “手术协议你没看啊,风险就这些,你做不做,其他患者还等着呢!”

患者家属: “做做,我们都听医生的。”

医生: “做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患者家属: “哪种更好啊!”

医生: “差不多,选哪种,抓紧时间,后边患者还等着呢。”

患者家属: “我们做进口的,做好的,医生。”

在手术一开始还比较顺利,第三个支架放完后,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考虑突发脑血管意外,虽然立即给予患者气管插管,但是插管并不顺利,造成患者口咽损伤鼻口出血,场面异常恐怖吓人。转运ICU途中,因为之前医患沟通不到位,患者家属情绪瞬间爆发,对整个医疗过程亦全盘否定。好在患者意识逐渐转清,经医疗鉴定不存在医疗过错,但是患者家属不认可,最后欠费10余万元出院。

【点评】

医疗过程中本身不存在过错,但是在手术过程中不恰当的语言导致了患者异常紧张,术前和术中医患沟通都是以“医生”为中心的父权式沟通,患者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后期产生的医患纠纷埋下伏笔,反之如果医生用平和的语言交代病情,术前详细沟通手术必要性,客观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后果和承担的风险,以及手术过程中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让患者提前预警及心理接受,并且患者也能充分诉说自己的问题和顾虑,以达到术前最佳沟通效果。术中出现问题后,家属能充分理解医疗风险,就能避免此次医患纠纷的发生。当手术过程中出现突发紧急情况后,医生未能及时向家属解释说明,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虽然整个医疗过程没问题,但是正是因为缺失有效沟通,导致医生和医院承受巨大损失。

手术患者医患沟通案例二

患者,男,20岁,阵发性心悸两年,加重1周。

诊断: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患者为年轻男性,性格内向,家庭条件不好,对于所患疾病异常焦虑紧张。食道调搏检查,针对患者过多的一些看似不必要的问题,主治医生都能够给予细心解答、抚慰,并耐心指导术前注意事项。术前患者逐渐放松舒缓下来,非常信任自己的医生。

【情景1】

手术协议签订

医生: “这是手术协议,首先给你讲解一下什么是预激综合征……。你非常幸运,这个病是少数心内科能够治愈的疾病,什么是射频消融呢……。手术是微创的,几乎没有什么损伤,恢复快,之后你就痊愈了,就和正常人一样了,现在确实费用有点高,但是痊愈以后你就能与正常人一样回归生活了。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大,如果合并房颤,会有一定危险。我们也会尽量给你节省,并尽可能减免一部分费用……。”(沟通过程中,医生全程保持微笑,语言充满温暖和力量)

患者: “×医生,我这个病会复发吗?”

医生: “一般不会,放心吧,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会尽全力的。”

【点评】

医患双方平等是构建平等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并要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化差异,认真解答患者的疑虑,而不是说教似的沟通,提前预警考虑患者特殊情况,并主动为患者减免费用,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感到医患双方拥有同样的权利,相互独立,全过程中交流顺畅,符合“共同参与”模式,最终达到预期结果。

【情景2】

手术过程

医生: “别紧张,我要给你做个穿刺,先打个局麻,就是扎一针。”

患者: “好的,××医生。”

医生: “不疼吧?”

患者: “不疼。”

医生: “小伙子这么帅,有没有女朋友呢?”

患者: “有了(有些害羞)。”

医生: “厉害呀,别紧张,下面开始要手术了,手术全程您都是清醒的,可能有点疼,不要紧张啊,如果感觉不舒服,随时和我说。”

整个手术过程,很顺利就完成了,患者晚些时候虽然有点不舒服,但是可以忍受。术后第一时间医生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患者非常高兴。医生详细叮嘱了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包括术区护理安排及及患者需要如何配合,什么时候能够下床活动等,第二天患者高高兴兴地出院了,并表示这是非常愉快的就诊过程。

【点评】

手术操作过程中,给予患者提前告知,使其有心理准备,与患者聊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工作话题,一方面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放松,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能让其体会到医方的亲切与关心。术后能够告知患者手术结果,让患者在整个就诊过程中,都能清晰明了下一步的进程,尽量使患者处于愉快的状态之中。同时,对于患者的努力和坚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良好的术前沟通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型医患模式,应该是患者将自己存在的问题,充分与手术医生交流讨论,医生细致耐心地解决患者的困惑,整个就医过程温暖而顺利。

(刘春南 白 冰 张晓卉) r7rk0ieUtLKzpBfQTUbtVg1ukT+2zmyDGkVUJskLRLGfO7LHlNHbU0D/2BiqSe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