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糖代谢异常

【指导规范】

1.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对于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1次。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包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和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

2.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应当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适当控制体重;同时每周至少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运动(如步行)150分钟。

3.糖尿病控制目标 应做到控制目标个体化,推荐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6.5%;对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合并症或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建议HbA1c目标<8.0%。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应采取包括改进生活方式、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首先应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进行二联治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 2 )、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三联治疗:上述不同机制的降血糖药物可以3种药物联合使用。如三联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天多次预混胰岛素)。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5.糖尿病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糖尿病合并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5.6mmol/L)患者应使用苯氧酸类药物。

【证据】

1.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为9.7%(男性为10.2%,女性为9.0%)。以此推算,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患者约4310万,城市患者约4930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年龄更低,且不同年龄段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均有增加。近期来自中国的一项51万余人的前瞻性研究显示,糖尿病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颅内出血的风险,并且随着糖尿病病史的延长,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逐年增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包括降血糖、降血脂、降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概率。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公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该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2-3、表2-4),并提出了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标准(表2 -5)。

3.糖尿病前期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被更多研究证实。来自中国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与正常血糖相比,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与脑卒中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4.一项关于糖尿病筛查起始年龄和频率的成本-效益分析指出,普通人群2型糖尿病的筛查建议从30~45岁开始,若未发现糖尿病建议其每3~5年复筛。较普通人群,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升高;随着个体具有的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多,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发病年龄降低,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及早进行筛查。HbA1c检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在筛查中有重要意义。

表2-3 糖尿病诊断标准

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

表2-4 糖代谢状态异常

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表2-5 成年人糖尿病危险因素

注:>18岁的个体,具有以上任何一个及以上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5.Funagata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IGT患者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并且有研究显示,IGT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后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6.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时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考虑的因素有糖尿病持续时间、预期寿命、病情严重程度、脑卒中或者微血管事件、低血糖意识障碍和患者的诉求等。有研究表明,非空腹血糖控制达标(<10mmol/L)比空腹血糖控制达标对降低HbA1c更重要。

瑞典国家糖尿病登记处(Swedish National Diabetes Register,NDR)观察研究显示,相对于较高的HbA1c控制目标,HbA1c<7%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风险降低。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显示,强化治疗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7.0% vs. 7.9%, P <0.0001),强化治疗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脑卒中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VANCE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血糖控制组比较,强化血糖控制组(HbA1c<6.5%)微血管事件(如肾病、视网膜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但是大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率并无明显降低。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eterans Affairs Diabetes Trial,VADT)的亚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病程较长、既往合并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或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强化降血糖治疗的风险大于获益,建议其采取宽松的HbA1c目标(<8%)。

7.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研究表明,完善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1型糖尿病人群HbA1c下降0.3%~1.0%,2型糖尿病人群HbAlc下降0.5%~2.0%。

中国的一项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China National Stroke Screening Survey,CNSSS)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缺乏体力活动与全部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而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没有发现这一相关性,因而得出结论,女性糖尿病患者中,在吸烟、肥胖/超重和缺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中,缺乏体力锻炼可能增加全部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对早期及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是一线药物。UKPDS研究提示,与饮食控制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的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2%、42%和36%;在血糖控制程度相似的情况下,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脑卒中发病率的效果更为显著。

一项关于各类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单药不能控制血糖时,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另外一种非胰岛素类降血糖药物均可使HbA1c降低0.9%~1.1%。

8.强化降压(SBP<130mmHg)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HOPE研究表明,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脑卒中风险降低33%;高血压患者生存研究(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LIFE)显示,ARB类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脑卒中风险降低21%。

9.英国心脏保护研究(Heart Protection Study,HPS)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脑卒中风险降低24%。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合作研究(Collaborative Atorvastatin Diabetes Study,CARDS)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10mg/d能够使2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48%。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苯氧酸类药物治疗与脑卒中风险降低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糖尿病、心血管病及脑卒中患者中可以降低致死性脑卒中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在他汀的基础上联合一种苯氧酸类降脂药,并不能使脑卒中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46uObqfyPAc++LwSdJm4GMbfDabu/ZgFqa+Hzsw7Atv1cCnOahg+dkJ4/Asuzg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