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

在卷帙浩繁的道教典籍中,专记神仙故事的神仙传记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在收录道教典籍较为完备的《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中,“神仙高道传”这个类别所录仅六十六部,但加上散佚之作,则数量相当可观。这些作品对当时及后来的道教传播、文化建设、文学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就整个道教仙传史而言,中古时期的道教仙传作家来源广泛,作品蔚为大观,据笔者统计,此期道教仙传至少七十六种。且这些作品在各方面(如体例、题材、叙事等)对后世道教仙传、小说、诗词赋等产生深远影响。上世纪以来,学界对中古道教仙传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空白和不足。今撮其要,分述研究现状如下。

第一,中古道教仙传的文献整理。秦汉人阮仓《列仙图》开创了神仙传记,其书久佚,故无相关文献整理成果。作为事实上的仙传之祖,刘向《列仙传》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加之原本有各种版本(如《云笈七签》《正统道藏》《汉唐三传》《四库全书》《夷门广牍》等版本)流传,故自清代以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整理:清人王照圆、钱熙祚、胡珽、董金鉴、孙诒让等,今人大陆邱鹤亭、滕修展、李智勇、钱卫语,台湾张金岭、陈满铭、王叔岷等,都对《列仙传》做过注释、校笺之类的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为单本流行。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亦曾整理翻译过《列仙传》。其中,王叔岷《列仙传校笺》以王照圆《列仙传校正》为底本,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列仙传》各篇精校详考,是较为可靠的本子。此外,《中华道藏》本《列仙传》是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的一个校正本,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晋葛洪《神仙传》是中古道教仙传的第一座高峰。该书版本较多,除前代流传的两个主要版本即《四库全书》本和《汉魏丛书》本外,尚有《龙威秘书》本、《夷门广牍》本,此二种今并收录于《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本出明末毛晋所刊,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加以句读影印,作为单本流传。中华书局曾将《汉魏丛书》本(该本辑自《太平广记》)排印,作为单本流行。此外,今人丁福宝、胡守为、邱鹤亭、钱卫语、谢青云、周启成(台湾)等都做过校释、注译之类的整理工作。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是一部掺杂大量仙传的道教论著,这些仙传对后世道教仙传尤其是《洞仙传》产生直接影响,故应将其纳入道教仙传的研究范畴。《真诰》主要有两种版本系统:明代俞安期校本和《正统道藏》本。后世流传的本子大多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如《四库全书》《道藏辑要》《中华道藏》等版本。现当代不少学者对《真诰》做过文献整理工作,其中,日本学者的成果较为突出,吉冈义丰、吉川忠夫等都对《真诰》做过校注或译注工作。国内的重要成果有《中华道藏》本和中华书局出版的赵益点校本。南朝见素子《洞仙传》大量袭取《真诰》之文,但作为一部纯粹的道教仙传,学界对其还是有一定重视,在文献整理方面的重要成果有台湾严一萍校本,载《道教研究资料》第一辑。

晋末至晚唐的系列道教仙传(如晋宋时佚名《桂阳列仙传》、南朝江禄《列仙传》、南朝颜协《晋仙传》、佚名《集仙传》、唐阙名《武陵十仙传》等)却未得到整理或系统整理。

继葛洪《神仙传》之后,晚唐五代杜光庭把中古道教仙传推向另一座高峰,其编撰的系列作品,如《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墉城集仙录》《王氏神仙传》等,代表了此期道教仙传的最高成就。其他重要道教仙传尚有五代沈汾《续仙传》、五代隐夫玉简(一作王简)《疑仙传》,学界对这些作品都有过相关文献整理成果,兹不详述。不过,五代尚有不少仙传的文献整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如后唐王毂《续王氏神仙传》、后周孙夷中《仙隐传》、后蜀何光远《宾仙传》等。

对道教仙传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较早涉猎的陈国符做过不少工作。其早在1949年就于《道藏源流考》中对很多道传仙传进行考述,涉及《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茅三君传》《苏君传》《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等近三十则单篇道传或仙传,以及《神仙传》《道学传》《洞仙传》等十余部道传集或仙传集。此外,陈国符还对早已散佚的《道学传》进行辑佚,其文亦载于《道藏源流考》。这些成果,对道教仙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对中古道教仙传的研究。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主要包括两方面:作家研究;道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以及道教文学研究。

关于作家研究,主要集中在刘向、葛洪及杜光庭三人上。

研究刘向的重要成果如下: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1930年)、徐兴无《刘向评传 附刘歆评传》(2005年)都对刘向父子的生平进行考辨,对其学术贡献进行评价。易小平《〈刘向歆父子年谱〉勘误六则》认为钱穆考证的以下问题,如韦贤卒年、元康元年萧望之的官职、石显免官道卒的时间等有误 。赵章超《刘向生平辨正两题》对刘向的生卒年及为官时间进行考辨,认为“刘向生于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卒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研究葛洪的成果较多,钱穆《葛洪年谱》、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台湾陈飞龙《葛洪年谱》都对葛洪生平事迹做了梳理。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1996年)第四章第三节“葛洪文学思想的意义”,对葛洪的生平思想、性格、处世哲学以及文学观做了精辟论述。卢央《葛洪评传》(2011年)对葛洪的生平、神仙思想、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等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丁宏武《葛洪年表》 《葛洪论稿—以文学文献学考察为中心》(2013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葛洪的生平、著述、思想、学术成就等做了全面考述。“日本学者土屋昌明《四库本〈神仙传〉的性质及其构成要素》认为《四库》本《神仙传》具有独特的资料价值。龟田胜见也认为四库本《神仙传》可以补足我们对于葛洪时代方仙道的认识。”

研究杜光庭的重要成果主要有:法国傅飞岚《杜光庭(850—933)—中古中国末叶的皇家道士》(1989年)对杜光庭的生平事迹及其对道教的贡献等做了研究。孙亦平《杜光庭评传》(2011年)对杜光庭的生平事迹与著作、思想理论及其对道教发展、道教文学创作的贡献等方面做了全面探讨。罗争鸣《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2013年)“前言”部分,对杜光庭的生平事迹做了系统梳理。

上述研究主要关注刘向、葛洪及杜光庭的生平事迹、思想及著述。至于中古其他道教仙传作家,则鲜有专论。

关于道教与文学之关系研究的成果亦有不少。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1990年)主要从两方面探究道教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一是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二是道教对唐代文学如诗、小说、词等的浸润。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1996年)主要关注汉魏六朝道教与文人、诗歌、散文、志怪小说及文论之关系。其于两年后出版的《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则研究了唐宋时期道家和道教对各种文学类型的影响。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2001年)主要研究了炼丹术、神仙术、“三教调和”思潮与唐代文学之关系。其他如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刘育霞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等等,都是对某一历史时段的道教(或神仙思想)与文学之关系的研究。

至于对道教文学的研究,以詹石窗《道教文学史》(1992年)为代表,该书对汉代至北宋道教文学的发展脉络做了系统梳理,可谓道教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其间有关仙传的阐述不乏精要论断,但关注的仙传并不全面,唐前只涉及《汉武帝内传》、葛洪《神仙传》,唐五代只论及杜光庭、王松年和沈汾的仙传。或许是鉴于研究系统性的考虑,詹石窗后来又撰《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2001年),对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文学进行专门研究。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2001年)对汉代至明代的道教文学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散文、小说、诗词、戏曲等道教文学样式。对道教文学的研究用力颇著的蒋振华,先后撰《汉魏六朝道教文学思想研究》(2006年)、《唐宋道教文学思想史》(2009年),对汉魏至唐宋时期道教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做了系统探讨。这两部著作既提供了道教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亦是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开拓性研究。李小荣《敦煌道教文学研究》(2009年),以敦煌所出道教文献为基础,梳理汉代至宋朝的道教文学史。该书与传统道教文学以现代文体学范畴为分类标准相区别,立足于道教经典自身的文体分类,对道教行仪与文学之关系、敦煌道教之音乐文学、譬喻文学及道经小说等进行深入探究。这种研究思路,为道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马焯荣《中国宗教文学史》(2014年)第三编第二章涉及道教“仙话”的研究,但只是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话而言。其他研究道教文学的重要论作尚有吴光正《道教文学研究的新思维》、孙昌武《道教的仙歌及其文学价值》、刘湘兰《〈太平经〉与中国早期道教文学观念》、蒋振华《中国道教文学研究必须的知识要求》等,内容涉及道教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学价值及文学观念等方面。

道教文学研究中,除上述的整体研究,还有各种文体的分类研究,如道教诗词、道教散文、道教仙传等,这里仅就道教仙传而论。

首先是对道教仙传的整体研究。苟波对道教仙传的研究,成果颇丰,如《道教神仙传记的神话思维探讨》《道教神仙传记中的政治隐喻和社会内涵》《道教神仙传记与神仙观念的多元化及演变》等,从文化学角度,对道教仙传的神话思维、政治隐喻和社会内涵、神仙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李敬的硕士论文《中古神仙传记研究》,包括中古神仙传记的渊源、创作历程与流变、文化意蕴及叙事特征四方面。该文的研究所涉内容较多,但尚有不少研究空间,比如研究的文本不够全面,许多文学性稍逊的道教仙传并未被列入讨论范畴。又,研究的内容如文学研究只涉及叙事特色(视角、结构、语言),而对故事类型、叙事主题、母题流变等缺乏必要关注。

其次是对某些仙传的综合研究。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和《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对《列仙传》《神仙传》《墉城集仙录》《王氏神仙传》《续仙传》等道教仙传的全面考述,涉及作家生平、文献整理、作品研究多方面。文献扎实,多有创见,但这些内容是置于“小说史”中进行,并非针对上述仙传的系统研究。罗争鸣《唐五代道教小说研究》涉及唐五代道教仙传的研究。台湾王国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亦有关于道教仙传的研究内容。日本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第三章、四章分别对《神仙传》和《汉武帝内传》进行研究,涉及葛洪的神仙思想,对神仙世界的想象,《神仙传》《汉武帝内传》的形成等诸多内容。

最后是对某部(几部)仙传的个案研究。与对作家的关注程度一致,学界对中古道教仙传的研究,重点是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和杜光庭的系列仙传。关于刘向《列仙传》的研究,陈洪用力颇著,其研究内容涉及《列仙传》的成书年代、道教意蕴、文学史意义等方面。谭敏《〈列仙传〉叙事模式探析—与史传之比较》采用比较法,从叙事结构方面,将《列仙传》和以《史记》为代表的传统史传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究《列仙传》的叙事模式。孙昌武《作为文学创作的仙传—从〈列仙传〉到〈神仙传〉》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仙传体裁的定型等角度,对《列仙传》和《神仙传》进行比较研究。其余尚有多篇论文,涉及《列仙传》的赞文、游历主题、某个人物形象、与佛经之关系等的研究。

较《列仙传》而言,学界对《神仙传》的研究成果更多,向群的博士论文《葛洪〈神仙传〉研究》对《神仙传》的作者、成书过程、版本流传及内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谭敏《〈神仙传〉神仙形象的人化特色》、阳淼《化“化”之美—关于葛洪〈神仙传〉的审美分析》、柴红梅《〈神仙传〉异文释例》、何剑平《葛洪〈神仙传〉创作理论考源—以〈左慈传〉为考察中心》等文,涉及《神仙传》的人物形象、文学审美、成书、版本、源流、叙事、创作理论等方面,其中不乏精辟论断。此外还有几篇关于《神仙传》词汇、修辞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重要的如方一新、柴红梅《〈神仙传〉的词汇特点与研究价值》等。

对杜光庭道教仙传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既有整体研究,亦有就单部作品的研究。前者如罗争鸣《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对杜光庭其人及其小说进行全面研究,其中涉及道教仙传《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和《仙传拾遗》。后者如关于《墉城集仙录》的研究,重要论文有:樊昕《〈墉城集仙录〉版本考论》、高颖《〈墉城集仙录〉的分析心理学解读》、李莉《杜光庭笔下的女仙世界—从〈墉城集仙录〉探析道教女仙崇拜的特点》,内容涉及《墉城集仙录》的版本、女仙形象、女仙崇拜等。香港方面,杨莉的博士论文《道教女仙传记—〈墉城集仙录〉研究》,对《墉城集仙录》的版本、蕴含的道教神仙观念、女性观等作了深入探析。

尽管杜光庭在道教史和小说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但学界对其仙传的研究出现“一热余冷”现象,亦即对《墉城集仙录》研究较多,对其余道教仙传如《仙传拾遗》《王氏神仙传》等的研究较少。

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及杜光庭的道教仙传外,学者对中古其余道教仙传虽有涉猎,但数量不多,较多的是关于“汉武故事”系列研究。重要论作如,刘化晶《〈汉武故事〉的作者与成书时代考》、王守亮《〈汉武故事〉作者与成书时代辨析》等文,主要考证《汉武故事》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台湾李丰楙《〈汉武内传〉研究》主要探讨了《汉武内传》的成书及演变过程。此外,关于《洞仙传》的研究亦有几种值得一提。总体来看,大陆对《洞仙传》的重视程度较低,鲜有专文论述,一些台湾学者倒是做了深入研究,重要的如李丰楙《〈洞仙传〉研究—〈洞仙传〉的著成及其思想》,对《洞仙传》的成书过程、作者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析,指出《洞仙传》所据材料多出于《真诰》,该书的改编者见素子属于茅山道的有关人物 。张美樱《〈列仙、神仙、洞仙〉三仙传之叙述形式与主题分析》研究了《洞仙传》的著录、版本、叙事、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严一萍在校《洞仙传》之前所附《序》,对《洞仙传》的著录、版本、著者做了简略而精辟的考述。

由于道教仙传的研究主力是中国学者,故上文对研究现状的陈述主要针对这类学者的相关论作进行。同时,限于篇幅,不能将海外道教仙传的研究情况做全面具体的梳理,加之吴真《近二十年日本道教文学研究综述》、向群《海外道教神仙传记研究论述》曾对此话题作过专门探讨,毋须做重复工作。为便于了解海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兹将《海外道教神仙传记研究论述》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陈述如下。该文对日本、欧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研究道教神仙传记的情况作了全面评述,主要涉及以下学者的研究:日本的福井康顺、小南一郎、下见隆雄、土屋昌明、龟田胜见,欧美的康儒博、Thomas E.Smith,中国香港的杨莉,中国台湾的王梦鸥、李丰楙、张美樱等。向群博士指出:“道教神仙传记早在20世纪初即已为海外汉学家所注意。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注重文献实证、考辨源流的基础上,探寻历史的发展脉络,逐渐深入宗教文学本质;欧美学者对神仙传记的研究与翻译相辅相成,以一种文化对话的方式推进;港台地区的研究则呈现出从文学向宗教回归的趋势。”

从以上情况看,学界对中古道教仙传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道教仙传的文献整理不足。除几部重要仙传(《列仙传》《神仙传》及杜光庭的系列仙传)外,多数仙传及一些隐藏于诰、录、杂传、赞中的仙传的钩稽整理相当欠缺,而这些文献恰是研究道教仙传的基础。其次,道教仙传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的道教仙传研究基本处于零散的个案探究阶段,这使得道教仙传的研究难成体系。最后,对道教仙传的文学性的重视不够。现有的道教仙传研究论作中,探析其文学特质者较少,而道教仙传作为道教文学的重要内容,对其文学性的发掘非常必要。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书在对中古道教仙传进行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参考前贤的研究成果,对中古道教仙传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 hxWh5nlvmOYjD+LYtfUF7gfNhRvuikpyqa8aEU+67oEBDn312E1evIGm+ls+us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