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磁共振成像原理

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处于静磁场中,会产生磁化现象。用适当频率的射频电磁波激励这些原子核,会产生共振,当射频电磁波消失后,受激核发生弛豫,向外界发出电磁波信号,这一过程是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当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或者两者均为奇数时,原子核带有“净电荷”。其自旋运动会在产生磁场,称之为磁矩,记为 µ

γ 称为旋磁比,氢原子核的旋磁比为42.58 ΜΗz/Τ。

人体内部质子都具有磁性,但由于质子自旋轴的无序排列,磁矩相互抵消,总磁矩等于零。当人体处于外界强磁场中,质子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只能取顺主磁场或逆主磁场方向,但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与主磁场有一定的角度,并以一定的夹角绕外界磁场作进动,这一现象称为磁化。由于进动的存在,质子自旋产生小磁场又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方向恒定的纵向磁化分矢量,处于高能级者与主磁场方向相反,处于低能级者与主磁场的方向相同;另一部分为以主磁场方向( B 0 )即 Z 轴为轴心,在 X Y 平面旋转的横向磁化分矢量。由于各个横向磁化分矢量所处的相位不同,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而宏观横向磁化矢量为0。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主磁场沿 Z 轴方向,用 B 0 表示,体内全部质子磁矩的合矢量被称为磁化矢量强度 M 0 ,与 B 0 方向相同。

射频脉冲是一种交变磁场,通常用 B 1 来表示,用于激励平衡状态的原子核系统。低能级的质子通过吸收射频的能量后,跃迁至高能级状态,从而达到高能级的质子数目多于低能级质子数,使质子系统处于受激状态。

在主磁场上,用射频场 B 1 XOY 平面内的 OX 轴向人体施加射频脉冲,射频场的能量 E 与质子的能级差 ΔE 相等,即 E E ,如图2-7所示。 ω r 为激励射频场频率, ω 0 为质子共振频率,有 ω r = γ B 0 = ω 0 ,从而在原子核、主磁场和激励射频场之间建立了联系。原子核在磁场中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若磁共振扫描仪的磁场强度为1.0T,则质子的共振频率是42.58MHz。

图2-7 射频脉冲激发示意图

在激励过程中,磁化强度矢量会偏离平衡位置(即 Z 轴方向),偏转的角度与射频脉冲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偏转角度越大。射频脉冲能量的大小与射频场强度 B 1 及持续时间(脉冲宽度)有关,当宏观磁化矢量的偏转角度确定时,射频脉冲的强度越大,需要持续的时间越短。当射频脉冲的能量正好使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偏转90°,即完全偏转到 X Y 平面,这种脉冲被称之为90°脉冲。如果射频脉冲使宏观磁化矢量偏转的角度小于90°,称之为小角度脉冲。如果射频脉冲的能量足够大,使宏观磁化矢量偏转180°,即产生一个与主磁场方向相反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这种射频脉冲称为180°脉冲。

激励结束后,磁化矢量 M 回到平衡位置的弛豫过程中,释放吸收的能量,产生磁共振信号。弛豫过程是磁共振系统特有的物理过程,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纵向弛豫过程是质子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并通过热交换将共振所吸收的能量释放给其他类型的原子核,表现为纵向磁化矢量逐渐恢复直至最大值(平衡状态),常用时间常数T 1 描述。质子处于主磁场和邻近质子磁场的综合作用下,磁场强度并不均匀,导致每个质子的自旋频率有微小差异,产生相散。横向弛豫过程是质子与质子之间磁矩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磁化矢量 M 0 XOY 平面上的投影 M xy 逐渐衰减为0,即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常用T 2 时间描述横向弛豫过程或自旋-自旋弛豫过程。

在能级降低和相散的作用下, M xy 幅度呈螺旋形下降,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可以切割接收线圈产生交变的电动势,即磁共振信号,也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ree induction decay,FID)。该信号是幅度按T 2 指数规律变化的正弦波曲线。当 M xy XOY 平面内转动时,当朝向接收线圈时,接收到正信号;当背向接收线圈时,接收到负信号,如图2-8所示。

图2-8 磁共振信号的测量
A.信号测量平面 XOY ;B.自由衰减感应信号(FID) 03FRgNOrWD9TSLvzwy/UScUFGHXkEc2R+eDnGlgToMyqLSwJJIIMeKZt1dURoN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