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知识要点

1.AA的发病机制。

2.A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AA的治疗原则。

4.AA疗效判定。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症候群,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通常将该病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也有学者进一步将非重型分为中间型和轻型,还有学者从重型中分出极重型(VSAA)。从病因上AA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性(获得性)。获得性AA根据是否有明确诱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AA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接触化学因素及长期接触X射线、镭及放射性核素等有关。目前认为T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AA已由过去以临床和形态学特征为主要诊断依据的“综合征”纯化到现在以细胞、免疫、遗传、分子特征为依据的病理机制明晰的独立疾病体系。诊断AA既要有形态学上的骨髓衰竭证据,又要有T细胞免疫功能亢进的证据。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2岁,学生,因“发热4d,面色苍白、皮肤出血点2d”就诊。患者4d前出现发热,体温39.2°C,伴咽痛、轻度咳嗽,全身乏力,畏寒,无咯痰,无头痛、恶心、呕吐。2d前出现面色苍白,伴头晕乏力,有皮肤出血点,以双下肢为重。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89×10 9 /L,红细胞计数1.9×10 12 /L,血红蛋白浓度74g/L,血小板计数11×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4%,淋巴细胞百分比82%,单核细胞百分比4%。予血小板输注及抗感染治疗。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75×10 9 /L,红细胞计数1.7×10 12 /L,血红蛋白浓度64g/L,血小板计数5×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3%,淋巴细胞百分比84%,单核细胞百分比3%,网织红细胞百分率0.08%,MCV 92f l,MCHC 346g/L。既往体健,无毒物、放射线接触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8.3°C,脉搏89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0/70mmHg,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颊黏膜有出血点,咽腔充血,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89次/min,心律齐,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问题1】

患者可疑的诊断是什么?

思路1

1.病史特点

患者年轻男性、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

2.症状和体征

以感染及出血为首发症状,快速出现贫血。体征: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咽腔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无肝脾大,胸骨无压痛。

3.实验室检查

重度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未见幼稚细胞。

思路2

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结果,初步诊断重度全血细胞减少待查,首先考虑重型AA,但不完全排除其他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知识点

全血细胞减少鉴别诊断

克隆性疾病[如低增生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PNH、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非造血系统肿瘤浸润等]、先天性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范科尼贫血、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舒曼综合征等)、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急性造血功能停滞、营养缺乏(巨幼细胞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1.PNH典型PNH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酸溶血试验(Ham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蛇毒溶血试验(CoF试验)和红细胞补体敏感试验(RBC-mCLST试验)等阳性,易鉴别。不典型者无血红蛋白尿发作,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可增生减低,易误诊为AA,PNH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CD55 - 、CD59 - 细胞(PNH克隆)。流式细胞术(FCM)仅能测及骨髓10%以上的PNH克隆,FCM检测气单胞菌溶素前体变异体(Flaer)对发现微小PNH克隆更敏感、特异,且不受输血和溶血的影响。

2.低增生性MDS/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MDS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时不高甚至降低,骨髓也可低增生,这些易与AA混淆。但MDS有病态造血现象,早期髓系细胞相关抗原(CD34)表达增多,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重现性体细胞突变等。

3.自身抗体介导的血细胞减少 包括Evans综合征和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这两类患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但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往往不低甚或偏高,骨髓红系细胞比例不低且易见“红系造血岛”;可测及外周成熟血细胞或骨髓未成熟血细胞的自身抗体,Th1/Th2降低(Th2细胞比例增高)、CD5 + B细胞比例增高,血清IL-4和IL-10水平增高,对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CD20单克隆抗体或环磷酰胺的治疗反应较好。

4.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T-LGLL)是T细胞毒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多,但外周多以富含嗜苯胺蓝颗粒的淋巴细胞为主,多伴有脾大、类风湿关节炎及发热、盗汗、体重下降,免疫表型为CD3(+)CD8(+)CD57(+)CD56(-)CD28(-)TCRαβ(+),T细胞受体( TCR )基因重排、DNA印迹/TCR γβ或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证实大颗粒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病理学提示CD8 + 、TIA-1 + 和颗粒酶B + 淋巴细胞线性排列、间质浸润等特点。

5.恶性组织细胞病 常有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较重,全血细胞减少等。多部位骨髓检查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6.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cute arrest of hemopoiesis,AAH) 是一种良性、获得性、自限性造血功能衰竭症。多数患者有一定诱因(感染、药物、化学中毒、接触射线、疫苗接种等),发病时表现为急剧、重度全血细胞减少伴骨髓衰竭(骨髓片尾可见大红细胞或大粒细胞),去除诱因并予充足支持治疗后,血象和骨髓多在6周内完全恢复正常且不复发。

7.范科尼贫血 是一种先天性干祖细胞质异常性疾病,该病多见于儿童,有阳性家族史,常有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异常,如骨骼畸形、脏器发育不全或缺失、色素沉着等。双花扁豆凝集素(DBA)或丝裂霉素试验阳性,可检出范科尼基因。

【问题2】

为明确诊断,需进行哪些检查?

思路1

1.动态监测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计数0.37×10 9 /L,红细胞计数1.57×10 12 /L,血红蛋白浓度50g/L,血小板计数1×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淋巴细胞百分比89%,单核细胞百分比1%,网织红细胞百分率0.0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3.14×10 8 /L,MCV 90f l,MCHC 338g/L。

2.凝血功能

无异常。

3.多部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
髂骨(图2-5-1):

增生重度减低,未见骨髓小粒,淋巴细胞比例79%,形态未见异常,未见巨核细胞。

胸骨(图2-5-1):

增生重度减低,淋巴细胞比例88%,形态未见异常,未见巨核细胞,骨髓小粒空虚,以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等)为主,小粒造血面积<20%。

骨髓活检:

增生重度减低,造血细胞极少,脂肪组织和非造血细胞增多,网硬蛋白不增加,未见异常细胞。

组织化学染色:

骨髓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98%,阳性指数168。有核红糖原:未见有核红细胞。细胞外铁(+++)。

图2-5-1 髂骨(A)和胸骨(B)骨髓象

增生重度减低,淋巴细胞为主,形态未见异常,未见巨核细胞,骨髓小粒空虚,以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肥大细胞等)为主,小粒造血面积<20%。

小巨核酶标:

未见巨核细胞。

染色体脆性检测:

正常。

细胞遗传学(G显带法):

46,XY。

4.骨髓细胞培养

CFU-E 18,BFU-E 2,CFU-GM 0,CFU-MIX 0。

5.FCM检测

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 + 、CD15 + 及GlycoA + 细胞)膜自身抗体、抗人IgG/IgM均为阴性。

6.CD55、CD59、Flare测定

外周血(粒细胞、红细胞)CD55 - 、CD59 - 细胞均<1%(FCM)。Flare试验:红细胞Ⅲ型0.30%,Ⅱ型0.51%,Ⅰ型99.22%,粒细胞-红细胞PNH克隆3.10%。

7.叶酸、维生素B 12 及铁代谢试验

叶酸20μ g/L,维生素B 12 668ng/L,铁蛋白288μ g/L,血清铁26μ mol/L。

8.甲状腺功能

3,5,3′-三碘甲腺原氨酸(T 3 )、甲状腺素(T 4 )正常,游离T 3 2.82mIU/L,游离T 4 14.97mIU/L,促甲状腺激素0.24mIU/L。

9.肝肾功能

LDH 256IU/L,余均正常。

10.病毒检测

HIV抗体阴性;HBsAb(+),HBeAg(-),抗-HBc IgG/IgM(-),抗HAV(-),抗HEV IgM/IgG(-);EB病毒(EBV)IgM/IgG(-),巨细胞病毒(CMV)IgM/IgG(-),细小病毒B19 IgM/IgG(-)。

11.免疫及风湿抗体

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A、IgM、IgE正常,C4及C3均正常,C反应蛋白5.22mg/L,循环免疫复合物正常,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细胞核RNP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抗Scl-70抗体(-),ENA抗Jo-1(-),组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20,抗链球菌溶血素O 25IU/ml,κ轻链21.3g/L,λ轻链12g/L。

12.腹部超声

肝胆胰脾肾无明显异常。

13.胸部CT

双肺纹理增多。

14.细胞免疫功能

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 + 82.6%,CD3 + CD4 + 37.6%,CD3 + CD8 + 63.1%,CD3 + CD4 + /CD3 + CD8 + =0.596。外周血DC亚群:CD11c + 0.09%,CD123 + 0.07%,CD11c + /CD123 + =1.286

思路2

临床思维。

年轻男性,突发重度全血细胞减少,并进行性加重,既往体健,无异常家族史,无毒物、放射线接触史,发育正常。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率降低,绝对值显著减少,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未见幼稚细胞。多部位骨髓均示增生重度减低,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巨核细胞,小粒空虚,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面积显著减少。干祖细胞培养正常。无PNH克隆,无明显病态造血及染色体异常,未见小巨核,组织化学染色正常。骨髓活检无骨髓纤维化,无淋巴结及肝脾大,无造血原料缺乏,无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及风湿相关抗体及补体无异常。该患者外周血提示T亚群细胞比例严重倒置,CD3 + CD8 + 细胞增多。DC亚群以DC11c + 亚群为主,提示细胞毒T细胞功能亢进。

思路3

患者诊断考虑为极重型AA。

知识点

1.AA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比例<l%,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至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血红蛋白浓度<100g/L;血小板计数<50×10 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 9 /L。

(2)骨髓穿刺: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小粒空虚,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红系、粒系细胞均明显减少。

(3)骨髓活检(髂骨):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和/或非造血细胞增多,网硬蛋白不增加,无异常细胞。

(4)除外检查:必须除外先天性和其他获得性、继发性骨髓衰竭性疾病。

2.AA程度确定(分型)

(1)SAA诊断标准(Camitta标准)

①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25%但<50%,则残存的造血细胞应<30%。②血常规需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 9 /L;校正的网织红细胞<1%或绝对值<20×10 9 /L;血小板计数<20×10 9 /L。③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 9 /L为VSAA。

(2)NSAA诊断标准: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A。

【问题3】

该患者如何治疗?

思路1

确诊之前的治疗。

1.收住无菌层流病房,实施保护性隔离及高压灭菌软食,绝对卧床休息,杜绝接触危险因素,包括对骨髓有损伤作用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2.对症支持治疗

(1)成分血输注: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严重感染危及生命者在联合抗生素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疗效欠佳时可以考虑输注粒细胞。

(2)控制感染:感染性发热,应取可疑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或尿、大便、血液等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应按“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治疗原则来处理,初始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重锤出击”“降阶梯”原则;酌情预防性给予抗真菌、抗病毒及复方磺胺甲 唑治疗,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应换用敏感窄谱的抗生素。长期广谱抗生素治疗可诱发真菌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真菌感染可用三唑类、棘白菌素类等抗真菌药物。

(3)控制出血:用促凝血药(止血药),如酚磺乙胺等。合并血浆纤溶酶活性增高者可用抗纤溶药,如氨基己酸(泌尿生殖系统出血患者禁用)。女性子宫出血可肌内注射丙酸睾酮。输浓缩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严重出血有效。

(4)骨髓象提示无明显幼稚细胞和/或异常形态造血,立即予促造血因子应用(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等)。

知识点

诊断AA时,骨髓活检很重要,但并非“金标准”,活检部位的局限性和同一部位先取骨髓涂片后取活检标本的“惯性”往往影响活检组织对全身骨髓造血状态的代表性。目前认为,判断全身造血功能降低或衰竭与否,一要多部位(尤其含胸骨)骨髓穿刺以保证骨髓抽样的代表性,二要骨髓涂片(主要反映骨髓成分)与活检(主要反映骨髓结构及特殊成分如纤维、“石骨”等)相结合,以见到者为主:涂片见到造血细胞而活检不见,分析造血功能盛衰以涂片为主,反之亦然;判断是否有骨髓纤维化以骨髓活检为主。

思路2

确诊后的治疗。

1.该患者“治本”治疗方案选择 患者年龄<35岁,但无同胞兄妹,合并肺感染和出血,首先选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和环孢素A(CsA)强化联合免疫抑制治疗(immune suppression therapy,IST)。

知识点

SAA一旦确诊,应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尽早治疗。SAA一线治疗方法包括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HSCT(allo-HSCT)和IST。年龄<35岁、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SAA患者可选择allo-HSCT作为一线治疗。年龄>50岁或不适合allo-HSCT的年轻SAA患者首选IST。年龄介于35~50岁的SAA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治疗中心的技术水平选择HLA相合同胞供者allo-HSCT或者IST。IST失败后,有经验移植中心也可尝试进行替代供者移植。

有学者使用CD3单克隆抗体、CD52单克隆抗体、西罗莫司、霉酚酸酯和FK506等治疗SAA。

ATG/ALG和CsA强化联合IST:

(1)ALG/ATG:用于S AA。马A LG 10~15mg/(kg·d)连用5 d或兔A TG 3~5mg/(kg·d)连用5 d;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用药过程中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防治过敏反应;静脉滴注ATG不宜过快,每日剂量应维持滴注12~16h。

(2)CsA:每日口服3~5mg/kg,可以与ATG/ALG同时应用,或在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即ALG/ATG开始后4周始用。疗效达平台期后持续服药至少12个月。使用时应个体化,应参照患者造血功能和T细胞免疫恢复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牙龈增生及消化道反应等)、血药浓度等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CsA治疗AA的确切有效血药浓度并不明确,有效血药浓度窗较大,一般目标血药浓度(谷浓度)为成人150~250μ g/L,儿童100~150μg/L。

2.促造血治疗

(1)雄激素:十一酸睾酮40~80mg,每日3次;或司坦唑醇2mg,每日3次。疗程及剂量应视药物的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如男性化、肝功能损害等)调整。

(2)造血生长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G -CSF,剂量为5 μg/(kg·d);EPO,常用50~100IU/(kg·d)。一般在免疫抑制治疗SAA后使用,剂量可酌减,维持3个月以上为宜。

(3)血小板生成素(TPO)和TPO受体激动剂:艾曲波帕(eltrombopag),在ATG治疗第15日开始应用,起始剂量50mg/d,如果血小板较治疗前未能增加20×10 9 /L,则每2周增加剂量25mg,最大剂量为150mg/d。TPO及IL-11也可与IST联合有效治疗AA。

3.对症支持治疗(保护措施、抗感染处理同前)

(1)成分血输注:拟行allo-HSCT者应输注辐照或过滤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悬液。

输血指征一般为血红蛋白浓度<60g/L。老年(≥60岁)、代偿反应能力低(如伴有心、肺疾患)、需氧量增加(如感染、发热、疼痛等)、氧气供应缺乏加重(如失血、肺炎等)时可放宽输血阈值(血红蛋白浓度≤80g/L),尽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存在血小板消耗危险因素者(感染、出血、使用抗生素或ALG/ATG等)或SAA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需<20×10 9 /L,而病情稳定者为<10×10 9 /L。发生严重出血者则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应积极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悬液,使血小板计数达到相对较高水平。因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而导致无效输注者应输注HL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

(2)免疫支持治疗:是指在“治本治疗”未奏效前为控制“粒细胞缺乏”相关性感染、输血相关性肝炎所采取的增强体液免疫、调整细胞免疫、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措施。其包括小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粒细胞”输注等。小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控制AA合并感染最常用的免疫支持治疗,其机制是利用正常人血免疫球蛋白中的抗细菌、真菌和病毒成分帮助AA患者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反应、调理素反应等消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常用剂量为5~10g/d,可有热原反应。

4.心理护理

【问题4】

IST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与监测。

思路1

1.单药ALG/ATG治疗AA的有效率约为45%,血象改善多在用药后1~2个月内出现。CsA引起的血液学改善多发生于用药后的6~9个月,部分患者疗效维持依赖于CsA持续应用。研究均表明联合应用ALG/ATG和CsA对SAA有良好的疗效,有效率达70%~80%。

2.IST应与雄激素、造血刺激因子合用(IST+HGF联合方案)。起效时间一般在用药后6~9个月。起效规律一般是“脱血、长髓、长血”。

3.对ALG/ATG初治无效或复发者的补救措施包括:①再次使用ALG/ATG(更换药物动物来源);②改用或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CD3单克隆抗体、CD52单克隆抗体、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③allo-HSCT。

4.评价上述免疫抑制剂对AA的疗效,一要看患者的免疫抑制情况(T细胞亚群数量、比例及其分泌的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是否恢复正常),二要看造血功能恢复程度(输成分血频度、出血和感染频度、血象、骨髓涂片及活检、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培养),三要看药物的毒副反应(肝、肾功能等)。

思路2

接受ALG/ATG和CsA治疗的患者应密切随访,定期检查以便及时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包括演变为克隆性疾病,如PNH、MDS和AML等)。建议随访观察点为ALG/ATG用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1.5年、2年、2.5年、3年、3.5年、4年、5年、10年。

思路3

疗效判定。

知识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浓度男性达120g/L、女性达11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10 9 /L,血小板计数达100×10 9 /L,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2.缓解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浓度男性达120g/L、女性达100g/L,白细胞计数达3.5×10 9 /L左右,血小板计数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3.明显进步 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浓度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

判定以上三项疗效标准者,均应3个月内不输血。

4.无效 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常规未达明显进步。

【问题5】

预后。

思路

SAA发病急、病情重、以往病死率极高(>90%);近10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SAA的预后明显改善,但仍约l/3的患者死于感染和出血。

(邵宗鸿)

问答题

1.AA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AA诊断标准是什么?

3.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

4.AA实验室检查有哪些特征?

5.急性AA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推荐阅读文献

[1]付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1):1-5.

[2]沈悌,赵永强.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8-21.

[3]邵宗鸿.我如何规范诊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 (2):89-91.

[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1):790-792.

[5]BACIGALUPO A. How I treat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17, 129 (11): 1428-1436.

[6]LIU C, SHAO Z. Aplastic anemia in China. J Transl Int Med, 2018, 6 (3): 134-137.

[7]MARSH J C, BALL S E, CAVENAGH 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plastic anaemia. Br J Haematol, 2009, 147 (1): 43-70.

[8]SCHEINBERG P, YOUNG N S. How I treat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12, 120 (6): 1185-1196.

[9]YOUNG N S, BACIGALUPO A, MARSH J C. Aplastic anemia: pathysiology and treatment.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0, 16 (l): 119-125. T44e8W3NvgCXnMU/xDPKKml7zFrq8hLGnsZw9k8PY1SgXfqcIdpoqMSenfR4j6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