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多学科临床营养支持疗法团队的建立

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受临床科室专业划分所限,各专业的组织形式割裂造成了学科之间内在联系不足,临床治疗方式单一,患者综合治疗难以实施,治疗效果难以保证。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与传统诊疗模式不同,是实现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治疗手段进行某种疾病综合治疗的组织保障。多学科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多个学科领域专家为某一特定患者提供诊治意见,共同讨论该患者诊治方案,为患者得到更合理的诊治意见开辟了路径的新型学科诊疗模式。MDT中营养相关专业成员如临床营养医师、营养支持临床药师、营养师等根据不同特定疾病,主要在肿瘤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慢性消化性疾病等疑难及慢性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多学科协作组模式下,可以把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专家聚集在一起,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通过讨论总结出合理的临床诊断治疗决策,为特定疾病患者提供规范化的、个性化的营养支持疗法方案。下文以建立较成熟的肿瘤疾病、外科围手术期、炎性肠病等疾病的多学科诊疗协作模式为例,简单介绍MDT团队营养支持疗法的模式及现状。

(一)营养支持疗法团队在肿瘤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中的作用

肿瘤疾病多学科诊疗是以循证医学理念为引导,以MDT为整合平台,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患者病理生理及营养状态,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科治疗手段,向肿瘤患者提供一种综合、全面、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诊断治疗模式。通过将传统的个体式经验性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规范化决策模式,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肿瘤患者在应激状态和肿瘤组织双重作用下,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异常代谢状态,因此肿瘤患者属于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40%~80%的肿瘤患者会发生营养不良,其中终末期肿瘤患者常出现恶病质,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晚期还会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和器官衰竭等,营养不良及营养状态恶化是22%的肿瘤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同时,肿瘤患者由于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水平降低,机体对化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均产生障碍,明显影响化疗药物的药动学,导致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增加,机体耐受性下降,抗肿瘤治疗效果明显降低。

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表明,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疗法并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率、转移率或降低生存率,但可以明显提高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肿瘤病死率,有效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降低肿瘤治疗费用的药占比及医疗支出,对大部分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在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疗法中添加免疫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不但可抑制肿瘤生长,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还可减少化疗药物引起的严重毒副作用,揭示了营养支持疗法是恶性肿瘤MDT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养支持临床药师在肿瘤多学科治疗团队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的肿瘤患者,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疗法有助于抗肿瘤治疗方案的实施,改善营养状况,促进机体的康复及愈合,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保持良好的体力及功能状态。对于不能接受进一步抗肿瘤治疗,处于姑息支持治疗阶段的患者,营养支持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支持临床药师加入MDT团队中可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例如可将现有医疗团队中的NST与现有的肿瘤MDT相结合,形成适合肿瘤患者的特色医疗模式。营养支持临床药师在肿瘤MDT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①与肿瘤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集中讨论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结合肿瘤治疗提出适合患者的营养支持疗法计划,提高工作效率。②肿瘤患者营养筛查及评估:常用的筛查量表为PG-SGA,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用于肿瘤患者的主观营养评分方法,将患者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和医师的评价结合起来,操作简便,营养评估的准确性较高。③提高肿瘤患者营养药学会诊,会诊前查阅患者疾病史,询问营养史,结合人体测量指标、实验室检查结果、营养筛查量表等对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和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筛选出具备营养支持疗法适应证的患者,包括疾病本身导致不能进食或恶病质状态的患者、进食受影响的围手术期患者、放化疗合并消化道反应的患者、终末期营养姑息治疗的患者等。④营养药学会诊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营养药学监护,同时,为了客观评价营养支持疗法的疗效,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进行再评价,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⑤营养支持临床药师与临床营养师协助对患者进行出院饮食指导和营养补充方案标准化。针对不同肿瘤的代谢特点,给出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和营养补充方案。

(二)营养支持疗法团队在外科围手术期多学科诊疗模式中的作用

营养不良是影响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患者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科患者由于疾病、创伤或大手术后处于严重分解代谢、全身系统器官功能和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又可持续加重患者原发疾病,延缓伤口愈合、削弱免疫功能,构成恶性循环。因此,临床医师在外科疾病患者中施行营养支持疗法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患者由于外科手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很难达到目标,若盲目增加肠内营养的摄入,反而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导致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持续的营养摄入不足,又会延缓患者术后恢复,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增加。而规范化的临床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和疗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营养不良患者施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是有必要的。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及面临的不同营养风险,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可分为3类:①术前需要并开始施行营养支持疗法,营养支持疗法持续至术后数日甚至更长。②术前患者营养状况相对正常,而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短期内不能经口进食。③患者术后摄入的营养量不足而需要营养支持补充。无论哪种类型,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都应该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严格遵循适应证规范使用。

临床营养支持疗法方案中,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较肠外更符合生理需求。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并发症少且价格低廉等优势。即使患者仅存在部分消化吸收功能,也应尽可能首先考虑施行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研究结果发现:早期施行上消化道(胃及十二指肠)低剂量营养支持疗法,可明显降低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剂量调整,还可明显改善患者对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耐受性,这与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密不可分。然而在临床中常见合并肠狭窄或肠梗阻、创伤或手术应激后的胃排空障碍、肠动力障碍等诱发的肠内营养耐受不良的患者,通过肠内营养不能获得满足机体需求的能量和蛋白质。此时,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期间,需要合理地补充肠外营养,满足患者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也称为补充性肠外营养。因此,尽早恢复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必要时施行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供给是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的关键措施。这就需要营养支持临床药师与外科医师进行良好协助,合理规范地施行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又称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越来越受到重视。ERAS是采用多学科合作,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通过对围手术期患者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减少手术和创伤应激,从而降低住院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的新型外科工作理念。ERAS主要是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施,降低手术创伤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随着对ERAS的不断深入探索,围手术期患者常规处理措施与以往的传统方法也有了许多不同之处,相应的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疗法也得到了更新和拓展。ERAS的营养支持疗法包括术前给予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术后早期(24小时内)恢复进食、口服营养制剂补充营养、代谢(如血糖)控制和液体治疗等。目前对于胃癌、直肠癌及胰十二指肠癌术后的患者,治疗共识中均推荐术前除应保证基本的饮食外,还应适当添加口服营养制剂,从而保证围手术期患者能量的总摄入量。对于术后患者,应鼓励早期进食,根据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开始逐步增加口服摄入量。鼻饲应该给予具有管饲适应证的患者,而肠外营养支持则不推荐常规使用。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疗法的发展,手术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术前营养不良的纠正等已成为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消化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不足,主要由于能量摄入明显减少或因疾病状态及手术创伤导致代谢改变及炎症反应,随后引起营养物质的合成不足和消耗过多所致。外科手术患者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创伤程度及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等都是影响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这都需要外科医师、营养支持临床药师、临床营养师、麻醉师乃至于护师等共同加入到ERAS团队中,有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住院花费。

(三)营养支持疗法团队在炎性肠病多学科诊疗模式中的作用

炎性肠病(infl 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可治愈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其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可出现肠瘘、肠梗阻、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属于消化系统中疑难性疾病。IBD的诊治过程中常涉及消化内科、普通外科、临床营养科、心理卫生科和护理部等多个学科,在当前诊疗模式下,以有限的单一专科知识来分析整体复杂的病情,难免会导致错误的处理。患者常常需往返多个学科间就诊,不仅延误疾病诊治,而且可能重复检查,增加患者经济负担。MDT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MDT不同于学科间会诊,学科间会诊常临时提出,会诊人员不固定且能力不均一,不能形成有效协作。MDT中的人员相对固定,团队成员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够发挥集体智慧,及时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开展MDT,不仅能提高诊治效率和疗效,而且能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

IBD患者往往在初诊时已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的缺乏会加重IBD的病情。而IBD的病情进展、药物或手术治疗则会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两者互相影响,因此在IBD的治疗中营养支持疗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外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营养支持疗法可诱导疾病缓解、促进黏膜愈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合适的营养支持疗法不仅能纠正IBD患者的营养不良,还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修复肠道损伤及维持病情稳定,甚至可以代替药物或手术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

营养支持疗法是IBD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是临床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营养不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蛋白质能量型营养不良多见,表现为消瘦和体重下降,疾病后期也可呈现为混合型营养不良。另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很常见,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均可发生,病程长者尤其明显。随着IBD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营养支持疗法在IBD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过去大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其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还可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例如营养支持疗法作为活动期CD患儿的一线疗法,其在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促进黏膜愈合等方面与激素效果相当。而且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因此其独特的作用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MDT模式下,由临床营养医师、营养支持临床药师及临床营养师等组成的专业营养团队负责患者诊疗全程中的营养支持疗法,是提高IBD总体疗效的有效手段。

多学科协作增进了对不同学科的理解,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多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搭建了不同专业人员构架,组建多学科诊治团队,为开展多学科诊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多学科协作模式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对肿瘤、外科围手术期、炎性肠病等疾病的综合治疗,为患者的综合治疗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MDT建立多学科诊疗流程、组织病例讨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进行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开展联合科研攻关项目,达成专家共识,可以提高患者的诊治效果、推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提升医院的诊疗水平。 2XLDXPwp46eRW63ty9rT70FVLv96ceIw24J7t7021+05N/Mwjrdj/DpAKZcSfp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