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肠外营养

一、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肠缺血、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

(3)大剂量放疗/化疗或接受骨髓移植。

(4)中/重症急性胰腺炎。

(5)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道功能障碍。

(6)高度应激或严重分解代谢。

(7)难治性呕吐和腹泻。

2.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禁忌证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

(3)胃肠道功能正常且可接受足量的肠内营养。

(4)原发病需急诊手术。

(5)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

二、肠外营养宏量营养素

1.葡萄糖

葡萄糖最符合人体生理要求,价格低廉,是目前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唯一推荐使用的碳水化合物。用量应不超过7g/(kg·d),输注速度宜维持在4~5mg/(kg·min),糖尿病患者宜维持在4mg/(kg·min)。经外周静脉输注,葡萄糖浓度不宜超过10%;经中心静脉输注,葡萄糖浓度不宜超过25%。1g葡萄糖注射液可提供3.4kcal能量。

2.氨基酸

氨基酸可提供机体最直接、最有效的氮源。1g氨基酸注射液可提供4kcal能量。根据氨基酸成分和含量的不同,分为平衡型氨基酸、疾病适用型氨基酸以及特殊型氨基酸。正常成人的蛋白质基础需要量为1.2~1.5g/(kg·d),相当于氮0.19~0.24g/(kg·d)。随着代谢的变化,蛋白质需要量可能提高到2g/(kg·d)。肠外营养液中,非蛋白热卡:氮量应达到150~200∶1;高应激状况或高蛋白质需要时(肝肾功能正常),非蛋白热卡:氨基酸氮量可达到80~100∶1;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增至300∶1。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应尽可能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型氨基酸;肝功能不全患者可选择肝病适用型氨基酸,例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7AA-H);肾功能不全且未行替代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Ⅸ)。成人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时,应注意每日用量不得超过0.4g丙氨酰谷氨酰胺。

(1)平衡型氨基酸:

含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适用于肝肾功能正常的一般患者。该类氨基酸在肝昏迷和非透析尿毒症患者禁用。由于复方氨基酸18AA的制剂工艺中会加入盐酸,患有严重酸中毒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慎用,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

(2)肝病型氨基酸:

富含支链氨基酸,减少了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等产氨氨基酸比例。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7AA-H)适用于肝性脑病Ⅰ、Ⅱ期,禁用于肝昏迷患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新增鸟氨酸和门冬酰胺,鸟氨酸可促进肝脏解毒、排毒的功能,并可提供肝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可降低血氨浓度,用于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以及肝性脑病急性期的静脉营养,肝昏迷患者也可使用。

(3)肾病型氨基酸: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浆氨基酸特点为必需氨基酸水平、EAA/NEAA比值和组氨酸水平下降,同时存在肌酐和尿素排泄障碍。而肾病型氨基酸渗透压相对较低,可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氮的终末代谢产物,有利于减轻尿毒症症状,同时组氨酸可改善肾源性贫血。例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由8种必需氨基酸和组氨酸构成,可用于纠正肾病引起的必需氨基酸不足。其禁忌证包括心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损害、水肿、低血钾、低血钠、氨基酸代谢紊乱。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Ⅸ)与平衡型氨基酸种类相同,含高支链氨基酸、高必需氨基酸、高条件必需氨基酸、低亚硫酸盐、低非必需氨基酸,无心功能不全、水肿、低血钾、低血钠等禁忌证,用于透析和非透析的肾病患者均较复方氨基酸注射液(9AA)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创伤型氨基酸:

在平衡型氨基酸的基础上增加支链氨基酸含量,适用于手术前后、严重创伤患者。可促进氮储备,减少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肝脏蛋白质合成。禁忌证包括肝性脑病、严重肾功能不全、高氨血症或氨基酸代谢障碍,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Ⅶ)。

(5)特殊型氨基酸:

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大部分经肾脏分解为谷氨酰胺发挥作用,少部分经肠道分解。适用于危重、创伤、需长期PN支持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维持性透析患者可使用;其渗透压高(921mOsm/L),不应单瓶直接输注,须稀释后使用。

3.脂肪乳

一般情况下,脂肪供能占总能量30%~40%;脂肪摄入不应超过2g/(kg·d)。对于手术、创伤等应激,糖尿病,肿瘤患者脂肪供能可提高至50%~60%。脂肪乳剂是甘油三酯和磷脂组成的乳剂颗粒溶液,其中磷脂起乳化剂的作用,甘油三酯是其主要有效成分。1g脂肪乳注射液可提供10kcal能量。国际健康协会推荐脂肪乳的ω-6/ω-3比值为4∶1~2∶1。甘油三酯>3.0mmol/L和脂代谢异常的患者,应慎重决定是否使用脂肪乳剂;甘油三酯>4.5mmol/L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脂肪乳剂。常用脂肪乳产品有以下几种。

(1)脂肪乳注射液(C 14~24 ):

成分为大豆油脂肪乳,62%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防止缺乏必需脂肪酸,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以亚油酸为主(ω-6/ω-3比值为6.5∶1)。亚油酸为长链多不饱和的ω-6脂肪酸,长链脂肪酸需要肉碱方能进入线粒体参与三羧酸循环,在血清中的清除速度及水解速度均较慢,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肝功能不全;ω-6脂肪酸具有导致免疫抑制、促进炎症和损伤内皮系统作用等潜在风险,增加患者感染风险。脂肪乳注射液(C 14~24 )无神经系统毒性,可用于孕妇。

(2)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 6~24 ):

由50%中链甘油三酯(MCT)和50%长链甘油三酯(LCT)等质量物理混合而成。MCT的半衰期仅为LCT的一半,不依赖肉碱转运系统而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能够减轻因肉碱缺乏导致的脂代谢异常,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MCT可以快速供能,进一步节氮提供氮的利用率,改善氮平衡,同时有利于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浓度,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MCT不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并且不参与类花生酸合成,因此降低了对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椰子油来源的MCT不含必需脂肪酸,且容易穿过血脑屏障,所含的辛酸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可产生麻醉样作用甚至导致昏迷等,因此对于怀疑血脑屏障受损的患者应慎用MCT制剂。孕妇禁用。

(3)结构脂肪乳注射液(C 6~24 ):

结构脂肪乳是将等摩尔数的LCT和MCT混合后,进行水解和酯化反应后在同一甘油骨架上进行结构重组而成的甘油三酯,其长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呈随机分布,有效降低了MCT的神经毒性。进入体内后能以等速度(1∶1比例)释放入血,在对于肝功能的保护、改善氮平衡和减少对血脂的影响方面均优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孕妇禁用。

(4)长链脂肪乳注射液(oo):

由80%的橄榄油和20%的大豆油混合而成,含有较低的PUFA和较高的MUFA。橄榄油的主要成分是油酸,属于ω-9单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含有鲨烯、植物甾醇等,临床上所用的含橄榄油脂肪乳剂是橄榄油(80%)和大豆油(20%)的混合制剂,这种制剂降低了脂肪乳剂中ω-6PUFA的含量,可提供足量的必需脂肪酸,同时又减小了PUFA的比例,从而减少来自ω-6的亚油酸的促炎性衍生物的产生。橄榄油可避免大豆油的免疫功能损害,特别是对T细胞应答的损害。橄榄油富含天然维生素E,从而降低了脂质过氧化风险,对慢性疾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适合于糖尿病患者,有助于改善血脂、脂蛋白水平和糖耐量。《ESPEN肠外营养指南:重症监护(2009)》推荐,橄榄油脂肪乳对重症患者耐受性更好,主要表现在肝功能的保护上。橄榄油脂肪乳剂适合于存在高度感染风险、高血栓风险和免疫抑制的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孕妇可权衡利弊使用。

(5)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

鱼油的主要成分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ω-3 脂肪酸与ω-6 脂肪酸的比例大约为7.6∶1。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功能。适用于腹部大手术和危重症患者,严重出血疾病患者禁用。研究表明,对于癌症患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尤为有利,可减少体重丢失、维持脂肪和肌肉组织、抑制肿瘤生长、肿瘤血管发生。还有研究表明,鱼油能缩短患者住院和重症监护时间,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新生儿禁用。

(6)多种油脂肪乳注射液(C 6~24 )(SMOF):

由30%的大豆油(SO)、30%的MCT、25%的橄榄油和15%的鱼油物理混合而成,具有良好的平衡脂肪酸模式和理想的ω-6/ω-3比值(约为2.5∶1),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E(200mg/L)。新生儿首选。

三、肠外营养微量营养素

1.电解质
(1)肠外营养支持电解质需要量:

不同电解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应每天供给。推荐需要量见表1-7。

1)钠离子:

参与维持和调节渗透压,同时可加强神经肌肉和心肌兴奋性。

2)钾离子:

参与糖、蛋白质和能量代谢;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心肌功能。

3)镁离子:

是激活ATP酶和其他多种酶的金属辅酶,尤其在糖原分解过程中,镁离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4)钙离子:

在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血液凝固、细胞膜功能、许多酶的活性、一些多肽激素的分泌和活性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5)磷离子:

除与钙形成骨骼之外,还以有机磷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分布于体内,它是磷脂、磷蛋白、葡萄糖中间代谢产物和核酸的组成部分,并参与氧化磷酸化过程,形成ATP。

表1-7 肠外营养支持电解质需要量

(2)肠外营养支持电解质限量:

肠外营养制剂中加入大量阳离子可中和脂肪乳剂中脂肪微粒的表面负电荷,使之融合成大颗粒,颗粒粒径一旦大于肺毛细血管管径,即有引起脂肪栓塞的致命危险;对肠外营养液中脂肪颗粒的破坏能力,三价阳离子(如铁离子)>二价阳离子(如钙离子)>单价阳离子(如钠离子)。肠外营养液中一价阳离子总量应<150mmol/L,二价阳离子总量应<10mmol/L。

2.维生素

维生素是参与机体多种营养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等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维生素不能由机体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获取,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维生素既不构成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供能物质,但如果由于疾病或长期摄取不足,就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症。依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及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共4种;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维生素B 6 、维生素B 12 、烟酸、泛酸、叶酸和生物素共9种。水溶性维生素从经尿排出,不易蓄积;脂溶性维生素可在体内贮藏,过量供给,易造成蓄积,引起中毒,不应超过日常许可量。成人肠外营养支持每日维生素需要量见表1-8。

表1-8 肠外营养支持每日维生素需要量

(1)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

维持正常视力,预防夜盲症;维持上皮细胞组织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缺乏可导致干燥脱屑,毛囊角化症,毕脱斑,角膜干燥、失去光泽、软化,视物不清。

2)维生素D:

调节人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进吸收利用,促进骨骼成长。维生素D缺乏病又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生长的骨骼缺乏维生素D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紊乱,在成骨过程中钙盐不能正常沉着而导致的一种以骨骼畸形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为神经兴奋性增强等非特异性表现,如易激惹、烦躁、夜啼、多汗等,查体可见枕秃。

3)维生素E:

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和肌肉正常代谢;维持中枢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完整。缺乏维生素E可引起生殖障碍;肌肉、肝脏、骨髓和脑功能异常;红细胞溶血;胚胎发生缺陷;渗出性素质病,这是一种毛细血管渗透性障碍,可以产生骨骼肌萎缩。

4)维生素K:

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质,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缺乏维生素K可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发生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

(2)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C:

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影响铁及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用于防止维生素C缺乏病及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瘀点、瘀斑、毛囊角化症和牙龈出血。

2)维生素B 1

维持循环、消化、神经和肌内正常功能;调整胃肠道的功能;为构成脱羧酶的辅酶,参加糖的代谢;能预防脚气病等。缺乏维生素B 1 可导致意识不清、神经炎及神经系统疾病(如维生素B 1 缺乏性脑病)。

3)维生素B 2

又叫核黄素,为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酶,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B 2 所致的口角炎、舌炎等。缺乏易导致人体腔道的黏膜层细胞代谢失调,引起黏膜病变,具体表现是黏膜变薄、黏膜层损伤、微血管破裂,继而出现口角炎、睑腺炎、结膜炎、唇炎、舌炎、口腔溃疡、耳鼻黏膜干燥、皮肤干燥脱屑等。

4)维生素B 6

在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治疗神经衰弱、眩晕、动脉粥样硬化等;还可防治异烟肼中毒。缺乏维生素B 6 表现为以下三种症状。①周围神经病。主要见于长期大量应用异烟肼的患者。以四肢远端感觉丧失、无力和腱反射减弱为特点,患者主诉肢端烧灼样和痛性感觉障碍。②中枢神经症状。可表现为情绪抑郁、激越和意识混乱。婴儿缺乏维生素B 6 可出现惊厥和癫痫发作,严重者导致智力减退。③其他症状。可引Pellagra样对称性皮炎(又称糙皮病)、口角炎、尿道炎、贫血等症状。腹泻、贫血和癫痫发作是婴儿和儿童维生素B 6 缺乏的特征。

5)维生素B 12

可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用于治疗恶性贫血。缺乏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神经障碍、舌炎和皮肤广泛对称性色素沉着等。

6)烟酸:

为辅酶的组成部分,发挥递氢作用以促进生物氧化还原过程;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用于防治糙皮病、口炎、舌炎等。缺乏烟酸可导致糙皮病、皮肤菲薄、皮炎、眼角开裂、眼睑红肿、舌炎、口角炎、意识不清等。

7)泛酸:

可加速伤口痊愈,用于治疗手术后的颤抖,防止疲劳。

8)叶酸:

抗贫血;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缺乏叶酸可导致皮肤发生色素沉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口腔炎及脂溢性皮炎样皮损等。

9)生物素:

是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还具有防止白发和脱发等作用。

3.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虽含量很少,但分布广泛,且有重要生理功能。目前在人体内可检出的微量元素达70余种,临床上常提及的必需微量元素有9种,即铁、铬、铜、氟、碘、锰、硒、钼和锌。它们与机体代谢中的酶和辅助因子密切相关,参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上皮生长、创伤愈合等生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正常成人每日肠外营养支持微量元素需要量参考表1-9。一般饮食摄入不会引起微量元素的不足或过量,但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可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现用于肠外营养的微量元素制剂多为复方制剂,能满足患者对微量元素的基本需要。

表1-9 肠外营养支持微量元素每日需要量

四、肠外营养输注

(一)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1.外周静脉(peripheral venous,PV)
(1)适应证:

①肠外营养10~14天。②营养液渗透压不大于900mOsm/L。③5.2≤营养液pH值≤9。④中心静脉置管禁忌或不可行者。⑤导管感染或有脓毒症者。

(2)优缺点

1)优点:

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避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机械、感染等),且容易在早期发现静脉炎的发生。

2)缺点:

输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不宜长期使用。

(3)穿刺部位选择:

成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穿刺常规首选上肢远端部位,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以避免静脉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中心静脉(central venous,CV)
(1)适应证:

①肠外营养超过14天。②营养液渗透压高于900mOsm/L者。③营养液pH值<5或者pH值>9。④家庭肠外营养。⑤10%<葡萄糖浓度<25%。

(2)优缺点

1)优点:

留置时间长,适合长期(>2周)应用;减少穿刺次数,可输入高渗液体。

2)缺点:

护理不当可引起导管阻塞、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3)置管途径

1)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

贵要静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可避免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但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插管错位发生率及操作难度;穿刺常规首选肘窝区,应尽可能避免接受乳房切除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侧上肢。

2)颈内静脉:

使转颈活动和贴敷料稍受限,局部血肿、动脉损伤及置管感染并发症稍多。

3)锁骨下静脉:

易于活动和护理,主要并发症是气胸。

4)股静脉:

在中心静脉置管中,此途径感染、血栓发生率最高,因此,成人肠外营养支持不宜采用股静脉置管方式。

5)输液港:

输液港适用于长期间歇性静脉输注的患者,对于单纯肠外营养支持患者而言应用意义不大。

综上,进行肠外营养支持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血管条件、可能需要的营养液输注天数、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等,谨慎选择置管方式。

(二)肠外营养输注方式

1.多瓶输液

氨基酸与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混合后,以“Y”型管或三通管与脂肪乳剂体外连接后同时输注。

优点:适用于不具备无菌配制条件的单位。

缺点:工作量相对大,且不利于营养素充分利用。

2.全合一(All-in-One)

将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混合在一个3L袋中进行输注。

优点:易管理,可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利用。

缺点:混合后不能临时改变配方,无法调整电解质补充量。

3.单瓶输注

肠外营养液的单瓶输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非规范操作。单瓶输注脂肪乳剂不仅容易使患者发生心悸、胸闷和发热等不良反应,而且由于没有同时输入含氮物质而不可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单瓶输入氨基酸制剂也不妥当,因为其中一部分氨基酸将被作为能量物质而消耗,是很大的浪费。只有能量和氮同时输入,才能有效地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ZhjRE/8X53w5RdG+ctY2xL6RWZQ8dz0I6MC32KJhwTBEh1jxcl08RIuyK1ZHGS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