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身体主要包括五脏六腑体系和经络体系,在整体思维指导下,通过这两个体系将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在五脏六腑体系中,中医将身体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个功能系统,运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身体的组成进行“分合”。中医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主要按十二经脉进行循行,从而通过经络体系将身体各部统一起来。
中医把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里有君主、有宰相、有将军,还有其他大臣。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如果各个部门、各个官员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完成好,彼此之间和谐、有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抵御外邪的侵略,人体就能健康长寿;否则敌人就会攻入体内,导致我们生病。
五脏六腑的分工是这样的:
心为“君主之官”——是君主;
肝为“将军之官”——是将军;
肺为“相傅之官”——是宰相;
脾为“仓廪之官”——是仓库总管;
肾为“作强之官”——是掌管发明与工匠的官。
还有大肠是传送运输的官,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膀胱是掌管州都的官,等等。
这样看来,中医的五脏六腑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组织器官,上升为若干种官职,通过这几种官职把具有同类功能的组织器官整合在一起,那些没有提到名字的器官都归这些有官职名称的器官统率。五脏实际上就好比是一个国家里面的五种官职,通过经络把身体这个国家统领起来。各位官员把身体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网络系统,人体自然也健康;反过来,任意一位官员罢工,身体都会出现问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脏中,心脏的地位是最高的。《黄帝内经》中岐伯说心是“君主之官”。为什么说心是君主呢?因为心掌管人体中最重要的东西——“神明”,这是心的第一大功能。心主神明,就是说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故在人体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各脏腑的功能活动都由心来统领和调节。心病则神明失其所主,则会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妄、昏迷等神志症状。
心还有第二大功能,主管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黄帝内经》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脉与心相连,血液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从而环周不休,营养全身,人体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若血液亏虚,心失所养,则会出现面色少华,心悸不宁。
肝脏被岐伯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将军。在一个国家里,将军主管军队,是力量的象征,因此,肝脏在人体里也是主管力量的。
第一,肝主疏泄。肝气升发,能调畅全身气机,使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通无阻。如果肝的疏泄太过,会导致肝气上逆,可见嗳气频作,胁肋疼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如果肝的疏泄不及,会导致肝气郁结,可见郁郁寡欢、胸闷不舒、咽中阻闷等症状。以疏泄情志为例,现代人常常用“郁闷”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抑郁不乐,这就是由于肝气疏泄不及所致。倘若情志积压过多,一旦宣泄出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愤怒”,所以说肝脏主怒。
第二,肝藏血。中医认为,心脏主血,肝脏藏血,肝是储藏血液的一个仓库,也是调节外周循环血量的血库。《黄帝内经》:“人卧血归于肝。”当人体处于休息时,相对多余的血液会归藏于肝中;而当人体开始活动时,肝又能把储藏的血液提供给机体的各部分以满足活动所需。肝不藏血,则会引起各种出血,可见吐血、衄血、咯血,女性则出现月经过多、崩漏等症状。
第三,肝主筋。筋,主要包括筋膜、韧带和肌腱。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筋正常的屈伸运动,需要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能得到充分的濡养,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肝血虚衰亏损,不能供给筋以充足的营养,那么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筋力疲惫,如年老体衰的人,动作迟钝,运动不灵活,常因肝血衰少,筋失濡养所致。
《黄帝内经》中说肺为“相傅之官”。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国家里,宰相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此可见肺的地位之高。宰相是处理国家各种事务的,起到治理调节的作用,同样,我们的肺也具有治理调节的作用。
第一,肺主气。肺主全身之气,《黄帝内经》:“诸气者,皆属于肺。”肺的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输布到全身,呼出体内的浊气,除旧布新,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中提到“肺朝百脉,主治节”,也就是说全身的血脉都聚会于肺,清气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肺脏协助心脏进行血液循环,帮助“皇帝(心)”实现调节治理全身的功能。若久病不愈或久咳伤肺,可致肺主气功能衰弱,肺气不足,出现咳声无力、体倦乏力、舌淡苔白等症状。
第二,肺主宣发和肃降。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宣布和发散的功能,可以将气血布散全身,通过出汗和呼吸调节人体水液代谢,驱除肺和呼吸道内的痰浊、浊气等病理产物。五行理论中,肺应秋季,就像秋天一样,秋风扫落叶,落叶簌簌而下,所以肺气具有肃降的作用,可以把人体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肃降到全身,并将人体代谢后无用的水液向下输送化成尿液,排出体外。如外感风寒可致肺气宣发功能障碍,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同时也可导致肺气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喘息。
岐伯说脾是“仓廪之官”,仓廪是指储藏米谷的仓库,也就是说脾是掌管粮仓的,在人体中就与消化有关。
第一,脾主运化。脾气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具有“升清”功能,可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输布全身以营养四肢百骸,起到了一个传输官的作用,相当于“后勤部长”。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则会导致人体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第二,脾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清代医家沈明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如果脾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尿血、妇女崩漏等。
五脏中最后一个是肾脏。其实,肾脏也可以排在第一位,因为肾是先天 ① 的根本,但在位置上它是居于最下边的。
① 先天: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是人身生命之本,与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调护的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
《黄帝内经》说肾脏是“作强之官”。“作强”是什么意思?“作强”可能与工匠有关系,肾的“官职”是主管技巧、主管发明创造的。工匠是创造器物的,肾脏是创造生命的,所以肾脏就好比是一个创造生命的工匠,它具有创造力,是生命的原动力。
第一,肾藏精。精分为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主要是藏先天的精气。精是什么?精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肾还主管一个人的生殖之精,肾气的强盛与否可以决定生殖能力的强弱,所以养肾是生命的根本。同时,人体的水液需要肾气的蒸腾气化,进而输布全身,并将生成的尿液排泄出去。若肾精亏乏,会引起发育迟缓,形衰易老,四肢痿软无力,健忘等症。
第二,肾主纳气。肾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利于气体的交换,从而保持呼吸调匀。肾不纳气则会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状。
第三,肾主骨生髓。髓由肾精所化生,居于骨中而能养骨。在《黄帝内经》中,髓主要有三种:脑髓、骨髓、脊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足,则脑髓、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强劲有力。肾还主管牙齿,牙齿也是一种骨头,《黄帝内经》有一句话是“齿为骨之余”,如果牙齿早早掉落就是肾虚。脑髓不足、骨髓不足都属于肾精不足、肾气不足,所以养肾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发现经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经络的内在机制一直是个迷。按中医古籍的说法,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中经脉又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又分为别络、浮络和孙络。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要部分: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联系的网络。经络上分布着针灸所用的穴位,在西晋名医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 ① 里介绍的穴位就有349个。经络是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从针灸的治疗作用,可以证明经络的的确确存在。它的存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出来:
① 《针灸甲乙经》:魏晋医学家皇甫谧著,中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学著作。
有的人对经络是很敏感的,针刺穴位就会感觉气顺着经络方向行走。比如说针刺合谷穴 ① ,就会感觉到气流沿着手臂外侧大肠经的路线一直往上走。
① 合谷穴:经穴名。代号LI4,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
还有一部分皮肤病患者,皮损表面的走向,也与经络描述的走向差不多。
曾经有科学家进行研究,在古人描述的经络线路上进行电阻实验,发现经络走向是一种低电阻,比其他的部位电阻要低。
还有科学家发现在经络走向的路线上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和其他部位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人发现经络走向的路线上能发出一种非常微弱的冷光。
虽然目前还没有搞清楚经络究竟是什么,但有这样奇妙的现象,说明经络确实存在。所以现在一般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身体上下内外,能够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