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天人合一

(一)天人起源

中国民间传说一直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个叫盘古的人化成的。这个传说叫盘古开天辟地,据《三五历纪》 记载: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的生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作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盘古用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于是阳气清澈变成天,阴气浑浊变成地。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个方位和五座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大地纹路,肌肉变成田埂土地,头发和胡子变成了星星,皮毛变成了草木,牙齿、骨骼变成了金属矿石,精髓变成珠宝美玉,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三五历纪》: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著,原书已散佚,部分被留存在《太平御览》里。其中记载了远古历史传说“盘古开天地”。

这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传说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理念——天人合一。盘古是混沌孕育的生命,他与天地一样由混沌而生,后来盘古化万物时其精灵魂魄化为人。如此一来,天地、盘古、万物和人是血脉相连的一家,混沌、天地与人本源上有同一性,所以能够互相感应,这种看法代表了中国人自然观的基调。

中医学关于天地万物与人的认识与此一脉相承,《黄帝内经》 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与盘古神话“清轻为天、浊重为地”的思想完全一致。《黄帝内经》认为天和地生成后,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者相交,然后“能为万物之父母”,即天地阴阳的交合能生成万物。而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之气交合,于是有了人。《黄帝内经》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间,万物俱有,没有比人更尊贵的,人依靠天地的气而生成,四季的规律而成长),在这里既强调了人相对万物而言的超越性(莫贵于人),又说明了人对天地本源的依赖性——人类生命需仰赖天之气(如自然之清气)和地之气(如水谷饮食之精气)而生存,需遵循四季的规律而生长。

《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采用黄帝与其大臣岐伯之间的对话进行书写,所以医术也常被称为岐黄之术,亦有用“岐黄”来代称“中医”。

如果说盘古神话是形象化、象征性地描绘天人起源,《黄帝内经》是经验性地整体上观察到天人同源,那么,中国人的“圣经”——《周易》 则用符号工具抽象化地说明了天地万物(含人)的起源与生成模式。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

《周易》记载天地万物生成过程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记载伏羲大帝 创造八卦的过程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伏羲大帝(生卒年不详):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太极生成八卦示意图

伏羲大帝通过仰观天上太阳月亮的运行变化,俯察大地上生命春华秋实的道理,观察飞鸟、走兽的纹理,考察地理环境,就近考察人身体的男根和女阴等等现象,创造了“ ”(阳爻)和“ ”(阴爻)两个符号来表示阴阳。阴阳从混沌生出,叫“是生两仪”;阳( )和阴( )再次生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个两根线段构成的符号就是四象,这叫“两仪生四象”;四象再次生出八个三根线段构成的符号,这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这叫“四象生八卦”。

在伏羲大帝的抽象化模型中,天地万物生成是从混沌(易、太极)一层一层化生出来的,这个模型起于混沌(易、太极),止于八卦。这个天地万物生成模式图中蕴含着中国人用来描述、推演万事万物的逻辑原点与思维工具,即天地、万物与人一脉相承,且都可以用阴阳、四象、八卦来描述、分析和推演。比如就阴阳而言,天为阳,地为阴;就四象而言,春天为少阳,夏天为太阳,秋天为少阴,冬天为太阴;就八卦而言,天为乾卦,地为坤卦,春天为震卦,夏天为离卦,秋天为兑卦,冬天为坎卦。反之,天地万物和人又都可以用阴阳八卦来表示,比如身体不同部位也可以用八卦来表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二)天人相应

在中国人看来,从混沌(易、太极)生出两仪开始,就已分阴阳,有阴有阳。由混沌(易、太极)而生的天地、万物与人都有各自的阴阳属性,但又不能是孤阴、独阳或阴阳离决。人的生命是一种既阴又阳、非阴非阳的阴阳和谐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阴阳完全分离,失去了混沌之道的核心特质,生命就会失衡、生病乃至消亡。

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除了本源同一,还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广泛关联、生生不息的世界。这个世界一方面是通过经验体验到的世界,一方面又带有抽象性,是利用思维模型构建出来的世界。中国人心中,这两个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核心特征就是天人合一。细分来看,天人合一又包含着天人合道(德)、天人合序、天人同构,最终表现为遵守天人相应的原则生活处世。

所谓天人合道(德),主要表现在养生上。比如《黄帝内经》在描述赞誉养生有道的上古之人时就用了这样的标准,即人越契合、接近于天地之道,人的生命品质越高,既表现为长寿,更表现为更高的生命质量。据此,《黄帝内经》将养生有道的人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把握阴阳”,完美地掌握天地规律,完美地天人合一了;而且人还有一定主导性,能“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寿命和天地一样没有终老的时候。这一层次带有理想色彩,是中国人养生实践追求的梦想。第二个层次是“和于阴阳”,完美地契合、交融入天地规律之中,这个层次的特征是道德醇厚,离开世俗,惬意地享受自然,高寿强健。第三个层次是“处天地之和”,在世俗生活中自觉自发地遵循天地规律,调适自己的欲望,不离世间,不同流合污,不为俗事烦扰,没有内心纠结,心情愉悦,自我满足,身心健康。第四个层次是“法则天地”,在世俗生活中要求自己认知、适应天地规律,不违背阴阳的规律,可以增加寿命。

所谓天人合序,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命时序规律上。比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年之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天地之气不同,人也要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天之中天地阴阳也在变化,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界阳气开始升起,人的阳气也开始升起,正中午太阳最高时,自然界阳气最隆盛,人的阳气也最隆盛,太阳西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衰减虚弱,人的阳气也开始衰减,与此对应,人的病情轻重也会随之在一天中发生变化。总之,不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需要结合时令、时间特征来考虑人的生命在此时此刻的独有特征。

所谓天人同构,主要表现在人体生命与自然界的广泛联系上。一方面是人体脏腑、组织与天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黄帝内经》中认为:东方、风、木、酸与肝、筋联系在一起;南方、热、火、苦与心、血联系在一起;中央、湿、土、甘与脾、肉联系在一起;西方、燥、金、辛与肺、皮毛联系在一起;北方、寒、水、咸与肾、骨髓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人体本身也类似于一个天地,比如《黄帝内经》中认为:东方的天地格局是天高,地不满东南,所以东方之人的精气分布与此类似,精气上升充实上部器官,下部器官相对精气少,于是东方之人耳聪目明而手脚力量不够;西方的天地格局是地厚,天不足西北,所以西方之人的精气分布与此类似,精气下降而充实下部器官,上部器官相对精气虚少,于是西方之人耳目不够聪明而手脚力量充足。

正因为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骨子里认为人要顺应天地,与天地和谐相处。比如中医反对夏天过用空调、冬天穿裙子,其理由就在于这些做法违背了天人合一逻辑中人应顺应自然时令变化的道理,容易让人生病。

(三)效法天地

相传孔子曾闹过一出想去救投水之人的笑话,这个故事记载于《庄子·达生》中。故事说,孔子参观一处水流险急的地方——“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瀑布悬垂而下,有几十丈高,溅起的飞沫流出去几十里,巨鳖、鳄鱼、大鱼都不能在这里游泳。按照孔子的理解,人进到这样险的水里是不可能游出来的,现在有人进入这样的水流中,更大的可能是此人在投水自杀。所以,孔子派学生们去救这个投水的人。可是这个人却从远处的激流里冒出头来,披散着头发,唱着歌,欢快地畅游在水中。孔子很好奇,问这个人:“我以为你是鬼,仔细观察发现你是活生生的人。请问,像你这样善于游泳,可有独到的心得?”这个人回答说:“没有。我出生在这里,成长依乎天性,长成今天这样子是天命的结果。我跟随着水流一起出入,遵循顺应着水的规律,而不关注自己的私心私欲。这就是我善游的原因吧。”自然而然地随着天性成长,因为在水边,于是能从容出入湍流,因为在山地,于是能轻易翻山越岭,根本不用想过其中的逻辑、道理,这就是自然。

和中医学类似的各种中国传统科技、技艺,都与此类似,法自然而难言传,到最高境界时,都会修炼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直觉智慧。这种智慧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要取法于地(的德行),地要仰仗天(的法则),天则遵循着道而运行,道所效法的是它本然如此的自性。其中“自然”即道的代名词——自然而然,本身、本然的样子,即自然如此,本来如是,原来如此。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这个学派以“道”为核心范畴,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人自然观的精义所在,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奉行的处世法则,懂了这道理,也就差不多懂了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在中国人的生命里,赖以生存的机巧技艺和人情练达,往往是自然而然,法由心生,没有丝毫滞碍,这种从容自然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修养目标,不需要探求、解释其背后的缘由。 c+EUPM7DUFPHFcdZPYZo4nsxOf57J9QT9wuVG0pDpGCbYEHLK6/TDbgQEHKDy9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