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人体内脏依据其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是指心、肺、脾、肝、肾,内部结构致密、充实,功能上是生成和贮藏人体精气,重在“藏纳”。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结构,功能是受纳、消化和传递水液与食物,重在“输布”。奇恒之腑是指与五脏和六腑都不一样的一类器官(奇恒,异于平常的意思),包括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它们在功能上与五脏相似,贮藏人体精气,也是重在“藏纳”,但结构上又与六腑相近,呈现中空的特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人体解剖的经验,并且让人惊叹的是,中医古籍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都与现代解剖观察非常一致。近代西医学在进入东亚时,直接借用了中医学脏腑器官的名词,把英文的“heart”翻译成为中文的“心”,“lung”翻译成了“肺”,等等(据说这些翻译的原创还是在日本,大多是西医传入日本时,由当时日本的汉学家做的)。但殊不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中各脏腑器官的内涵早已经与人体实体解剖器官相去甚远了。以心为例,尽管中医学古籍中所描述的心在解剖学上与西医学的“心脏(heart)”基本吻合,在功能上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和现代西医的心脏功能认识也基本一致。但除此之外,中医认为心还“藏神”,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就超出了现代西医心脏的功能。再如脾,中医的脾是消化器官,西医脾是免疫器官,二者内涵差别就非常大。因此,中医学对脏腑的认识,尽管是建立在早期人体解剖学知识基础上的,但随着历代医家演绎,中医学脏腑的概念早已经突破了实体解剖脏腑器官的“边界”,逐渐衍生为更为宽泛的功能性概念,与西医学的实体脏器概念名同实异,不可同日而语。

藏象学说正是中医学研究人体脏腑的理论集成。它是从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象”来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相互关系及其与体表组织乃至自然界之间有机联系的规律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藏象学说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以人体解剖观察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等方法,概括、分析而逐步归纳出来的。它揭示了以五脏为中心、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在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联系,包括五脏与六腑表里相合、五脏与形体官窍内外相连、五脏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脏腑生理功能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应。(表2-2-1)

表2-2-1 藏象的整体联系表

续表

(吕爱平 刘寨华) Vb9gnl/LlgUtG5eH6Mo31gZAJqQBJJimMDVblKzsq9tLBc4Nqvg5Wv8iUjxdvt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