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运动(天象)、寒暑风雨(气象)、春华秋实(物候)等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节律变化,这些周期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使得人的生命活动呈现与之相同节律的周期性波动,如日周期、季节周期、年周期,这是“天人相应”规律的具体体现。中医学在古代先贤对自然现象的时间周期规律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它们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密切联系,并以之指导疾病防治、健康养护。比较有系统的探索是四时的年周期与五运六气的甲子周期。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们生活在自然天地之间,顺应着春夏秋冬四时更迭,禀受天地四时变化的滋养而生存。春夏秋冬更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气主升,生机蓬勃,万物萌动;夏气主浮,炎炎火热,草木繁茂;秋气主降,收获归仓,杀伐收敛;冬气主沉,冰坚地冻,生机潜藏。四时的季节变化直接与人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在《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中,有大量篇幅描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天人相应现象,即“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说明五脏的功能在相应季节呈现更为旺盛的状态。此时,顺应四时之气则生命活动健康,违逆四时之气就易染患疾病。如春季到来,肝气随之旺盛,血流舒畅,阳气外泛,脉象弦而有力,端直而长,如草木初出,若琴弦之调。此时若违逆春气,应暖反寒,应升反滞,会导致肝气生发不利,易出现口苦咽干、两胁胀痛等肝气被郁的病证。
因春夏秋冬四时的季节特点不同,受其影响,常见的疾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到,春气主升,春季常见鼻塞、鼻出血等头面部病证。夏气通心,常见心胸不适。秋季阳气内收,阴气外出,邪正相持,易见风疟。冬季阳气下藏,经气外虚,寒风入经,易见手足痹冷。还有当季正气受伤害、邪气伏藏体内延季发病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描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反复说明四时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密切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应顺从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阴长阳消的四时变化节律来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顺应四时特点的养生保健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倡: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此时晚睡早起,在青葱草木的庭院里放松身心,去除约束,缓行散步,多予鼓励,少予惩戒,可应春生之道,让身心愉悦。夏三月,万物蕃秀繁茂,宜夜卧早起,适度亲近阳光,控制情绪,心怀友善,不轻易耗气、发怒,不坐卧湿地,注意饮食起居,可应夏长之道。秋三月,天高气爽,气温回降,应适时早卧早起,日升而作,禁寒食,添衣服,收敛神气,安宁情绪,感念秋收喜悦,莫生悲秋伤感,可应秋收之道。冬三月,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宜早卧晚起,避寒就温,补养阳气,安稳志意,暂缓革新,以应冬气养藏之道。
知晓四时节律、时气盛衰,有助预测不同季节的好发病证,提前干预进行预防。如春气过旺,易见肝木旺,克伐脾土,可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健脾疏肝。素有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或者肝气火旺的胁痛、易怒的人群,在强烈春气影响下容易发病或病情加重,可酌情提前潜降肝阳、疏泄肝火。
临床上顺应四时特点用药,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春夏是阳气升浮的时机,小剂量使用辛甘温热药剂,有助调补肝心二脏。秋冬是阳气沉降的时机,小剂量使用酸苦寒凉药剂,可助清泻肺肾二脏。《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还提到“顺时气而养天和”,四时的升降浮沉宜顺之而为,寒热温凉宜逆之而治,如春时宜加薄荷、荆芥等顺应春升之气,夏时宜用香薷、生姜等顺应夏浮之气,秋时宜加芍药、乌梅等顺应秋降之气,冬时宜用黄芩、知母等顺应冬沉之气。
此外,依据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现象的时间周期节律,中医还提出“一日四时”的周期节律类似于“一年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解释:“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似春,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疾病表现减缓;日中似夏,人气长则胜邪,故日安;黄昏似秋,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黄昏时疾病表现往往加重;夜半似冬,人气入里,邪气独盛,故夜晚常见危重病情。
五运六气学说是阐释“天人相应”时间周期的中医理论,揭示了自然环境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唐代医家王冰注释整理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七篇“运气大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五运六气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运六气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六气、干支、甲子等作为工具,融汇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多领域知识,将自然现象、生命活动与疾病诊疗联系成复杂、紧密的整体。可以说,“五运六气”是基于中国医用历法建构起来的时间医学。
五运六气包括五运、六气、运气相合三部分内容。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含有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之意。五运分别与天干相配,确定统管全年的岁运与分管一年五季(指春、夏、长夏、秋、冬季)的主运、客运。六气原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加上六经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分别与地支相配,确定统管一年六季(指春、初夏、盛夏、长夏、秋、冬季)的主气、客气与分管上半年的司天之气、分管下半年的地泉之气。“运气相合”则是协调五运、六气之间相互牵制的规则。
自古以来,五运六气以内容丰富、文辞古奥、难于理解著称于世,历代医家见仁见智,至今缺乏标准阐释。本节仅从生命活动的时间周期角度简介五运、六气的核心概念及其主要时间规律。
干支、甲子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记录符号,也是中国“夏历”(农历)的历法工具,用来标记年月、日时。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其固定顺序,位于奇数位的称为阳干、阳支,位于偶数位的称为阴干、阴支。由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循环组合,形成甲子至癸亥的60种组合方式,称为六十甲子(表2-1-3)。
用干支甲子来标记年份,称为六十甲子年,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干支甲子纪年从黄帝时代沿用至今,史书明确记载已超过两千年。公元4年、1984年都是甲子年,可据此进行公元纪年、干支甲子纪年换算。“60”在时间领域是一个奇妙的数字,现代通行的计时方法也是“60”进制,1小时是60分钟,1分钟是60秒。一天24小时与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辰对应,1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夏历的甲子纪年方法属阴阳合历,即综合考量太阳、月亮(太阴)与地球的天体运动而制定的复合型历法。
表2-1-3 六十甲子周期表
天干、地支的汉字隐含生命活动现象的特征,如甲象万物破甲萌出。干支甲子的年月周期具有丰富的天文学意义,涉及日月、星辰的运动周期。如付立勤先生 以冬至点参考系的日地月三体运动最小周期论证干支甲子纪年,靳九成先生 运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5大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探讨五运六气历法方式的合理性。运用干支甲子的纪年纪月方法,再参考阴阳、五行的属性关系,五运六气架构了2、3、5、6、10、12、30、60等时间周期,并串联起天象、气象、生命与疾病现象。
按天干纪年,每年分别对应不同的岁运(又称中运、大运),由五运统管,中医称作“天干化五运”。其中,甲、己年的岁运称土运,乙、庚年称金运,丙、辛年称水运,丁、壬年称木运,戊、癸年称火运,10年为一周期,每年的岁运不同,其气候特征、相应的脏腑功能盛衰各具特色。
同时,按“阳干太过、阴干不及”规则,逢阳干的甲、丙、戊、庚、壬年,岁运之气较强势,称岁运太过;逢阴干的乙、丁、己、辛、癸年,岁运之气较弱势,称岁运不及。太过、不及相互交替,按五行相生顺序循环(表2-1-4),相当于在“天干化五运”的10年周期中,套叠了2年周期、5年周期等。
表2-1-4 天干化五运表
续表
岁运统主一年的时气变化,每一年的自然气候、生命活动的特点各不相同,相应的疾病风险也不一样。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描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说明每逢壬年,岁运为木运太过,时气的风木气盛,气象易见大风;相应于人体生命活动,肝脏木气旺盛,易克伐脾土,提示此年中医调治宜重视抑肝扶脾之法。
总体而言,岁运太过之年,时气偏盛,常先时而至,相应之脏偏盛,疾病表现以本脏实证、所克之脏受邪为主,易见实证、急症。岁运不及之年,时气偏弱,后时而至,相应之脏偏虚,疾病表现以本脏虚证为主,易见虚证、郁证。若综合考量运气相合的多种因素,在六十甲子周期中,还会出现“其气适中”平气的年份,这是自然气候平顺、万物调和、人体健康的好年份。平气是岁运的太过之气被克制、不及之气得补益的年份,时气适中,应期而至,相应的气候变化较平和顺畅,五脏之气较平和充实,偏盛偏虚的病证表现不突出,疫病大流行较少见,即使得病了病情也会比较单纯、轻浅,调治易取效。
司天之气指轮值主司“天气”的客气,在泉之气指轮值主司“地气”的客气,均属六气的客气范畴。两者上下呼应,随年支而年年不同,按三阴三阳的顺序逐年轮换,套叠形成3年、6年、12年的时间周期(表2-1-5)。
随地支的变化,每年对应的司天、在泉之气各不相同。“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十二地支,每12年轮转一次。六气共6种,每6年司天、地泉之气轮转一周。司天、在泉之气按阴阳多少的固定顺序搭配,并非自由组合,只有风火、燥热、寒湿3种属性组合方式,按顺序轮替。再考虑六气所处司天、在泉的位置不同,形成6种阴阳组合方式。
表2-1-5 司天、在泉之气表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司天、在泉二气分别统管上、下半年,共同影响着每年时气的变化,表现为自然气候、生命活动的年度差异化。司天、在泉之气的顺序轮替对自然气候、生命活动的产生相应的影响,反映出周期性变化规律。如每逢寅年申年,风火相值,火气下临,气候较常年偏温暖,时有大风扬沙;相应于人体,肝脏木气、三焦火气偏盛,克伐肺气,易见咳嗽、喷嚏、鼻出血、鼻塞、疮疡、心痛、胃脘痛等症,调治宜疏肝泻火,扶助脾肺。
主气、客气是“主时之气”,各有6个,名称相同,排序不同。主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中医学将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均分为6个季节(春、初夏、盛夏、长夏、秋、冬),每个主气、客气分别管辖其中一季,称作“六气六步”,顺时轮换。一季相当于夏历的2个月,六气六步共计一年12个月。
其中,主气统管一年六季的正常时令变化,反映一年内季节性的自然气候、生命活动的常规性变化。因此,主气每年相同,年年不变,像主人一样常居不动。客气统管一年六季的差异性时令变化,反映一年内季节性的自然气候、生命活动的差异性变化,随年支的变化而每年不同,犹如客人往来而得名。
主气六步,初之气起于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之气所主;三之气,少阳相火之气所主;四之气,太阴湿土之气所主;五之气,阳明燥金之气所主;六之气终于太阳寒水。主气按五行相生之序轮换,每一气的时令特点分别对应于春、初夏、盛夏、长夏、秋、冬六季,又与人体的同名脏气、经气相呼应。主气特点以和平顺畅、应时而至为要,亢则害,承乃制,可顺应主气以保养人体正气。从时间周期的角度来看,主气、客气的一年六季六步是对一年四时周期的深化。
表2-1-6 主气、客气六步表
客气六步依据三阴三阳顺序轮换,即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顺序不变。每年6种客气对应的季节时间不同,形成6年周期。地支司客气,客气的年度变化依据年支计算,先定位司天、地泉之气,再以“司天之气”为三之气、“在泉之气”为终之气,依据三阴三阳的顺序确定客气六步的具体情况(表2-1-6)。
主气、客气的名称相同,其表现特点也有相似之处,不同点在于主时的六季不同。主气按常规季节而应季主时,人体多易于适应;客气因年支变动,常出现“非时而至”的时气,引发应寒反热、应热反寒等异常季节变化,往往因为人体难以适应而引发机体不适,甚至导致疾病或时行民病(具流行性、传染性的疾病)发生。
如寅、申年春季的初之气,“少阴君火”客气加于“厥阴风木”主气之上,风火相煽,以致春季升温迅速,草木早荣,大风摇动,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繁殖、传播,若遇“冬不藏精”之人,极易“温病乃起”,引发疫病流行,理应提前做好防治的预案,及时预警,对症施治。对此类问题的观察与经验,启发了后世医家的思考,如清代吴瑭《温病条辨》开宗明义:“叙气运(五运六气),原温病之始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然也。”
总之,五运六气重点研究六十甲子年的天地自然变化及其相应的生命活动、疾病演化、诊疗防养的时间规律。其中,创新性的运与气、主与客、胜与复、郁与发等理论架构,赋予了干支甲子这种时间标记方法更多的生命节律内涵。其实,五运六气一点也不神秘,它是古代先贤从长期对气候、物候以及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值得重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许多内容尚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验证。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囫囵吞枣。我们提倡在系统传承研究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建立综合考量多元化时间周期与生命节律、具备中国特色的时间医学。
(杨威 王国为 胡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