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阴阳

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规定着中医学的发展。

一、阴阳的概念、起源和特性

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就有“阴阳”的记载,如《诗经·大雅》中就有了“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记叙。《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 (— —)和阳爻(—)组成,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西周末年,先贤开始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直观理解与论述的复杂事物,如伯阳父认为大地内部阴阳不协调导致周幽王二年(前780年)陕西的大地震。到了《周易》之后的战国时期,阴阳由一种理论观点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说,出现了专门的阴阳家,如邹衍。邹衍提倡阴阳五行学说,把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结合构成阴阳五行观念,推进了阴阳学说的发展。就这样,古人在大自然环境的长期生活中,观察思考日月往来、白天黑夜、阴雨晴天、温暖寒冷等两极、相反现象的变化,逐渐抽象出阴阳的概念及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用以认识宇宙万物。因此,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是阴阳哲学层面的含义。

回到中医学中的阴阳概念,既用到其哲学含义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的规律,也用作指导诊断和治疗的法则,还特指人体内密切相关的相互对应的两类(种)物质及其功能属性。其中阳(又称为阳气),是对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属性的概括;阴(又称为阴气),是对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代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众多事物或现象。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升与降、明与暗等。

2.阴阳的相关性

用阴阳划分的事物、现象,或者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必须在同一层次、同一水平、同一范畴中。如水和火、寒和热、昼和夜、脏和腑、气和血等,它们彼此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可以划分阴阳。反之,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就不宜划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十月份秋天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要寒凉一些,炎夏属阳,秋天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温暖一些,这样相对来看,秋天又属阳,严冬属阴。此外,阴阳的相对性还表现在阴阳内部的无限可分,也就是说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太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少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太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少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阴阳交感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几个方面。

(一)阴阳交感互藏

交感,即交互感应。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荀子·礼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宋周敦颐《太极图说》: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黄帝内经》对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同样有深刻的认识。

天地阴阳二气的感应交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易传·系辞下》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在自然界,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万物得以化生。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同样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合和而生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正是天地阴阳交互作用,人类生命得以孕育延续。因此,阴阳交感是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阴和阳属性相反,两者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宇宙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寓阴,有时也称“阴阳互寓”“阴阳互含”。自然界中的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氤氲聚合而化生,故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含有阴与阳两种不同属性的成分。也就是说,此事物或现象虽然属阴,但含有阳性成分;彼事物或现象虽然属阳,但含有阴性成分。

中医提出的“心肾相交”作用能很好地诠释阴阳互藏、阴升阳降的理论。心居上,为火脏,属阳而内含真阴;肾在下,为水脏,属阴而内寓真阳。肾阴在其所含真阳的激发下,上济心阴,以制心火,使其不亢;心火在其内寓真阴的牵掣下,下助肾阳,以暖肾阴,使其不寒。如此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心肾之间的协调平衡,稳定有序。因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阴以制心火而致心火偏亢者,当补肾阴,而因肾阳虚衰不能激发肾阴上济而致心火虚亢者,当温肾阳;因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而致水寒偏盛者,当温通心阳,而因心阴亏虚不能牵掣心火下行而致下焦虚寒者,当滋养心阴。

(二)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一分为二”,其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事物和现象固有的属性。阴阳学说认为,对立制约是阴阳的基本属性,宇宙间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管子·心术上》中提到:“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使阴阳之间维持了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夏秋冬有温热寒凉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制约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制约了春夏的温热之气,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使人体生命活动得以维持健康有序,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对立制约理论在方剂的组方中也有体现。如《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常用于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引起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方中麻黄味辛、性质温热,作用于人体体表能够驱散外感邪气;石膏性质寒凉、质地重着,作用于人体体内能够清泄肺热。麻黄、石膏相配,一个性温一个性寒,一个味辛发散一个质重沉降,二者相反相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再如《和剂局方》中的“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导致的头痛证。方中川芎、荆芥、防风、薄荷、白芷等具有温燥升散的药性,能够祛风解表;而清茶味苦性寒,既能清头目风热,又能制约荆芥、防风等药物温燥升散太过,全方升中有降,温散中有清热,从而取到疏风止痛的最佳效果。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资生、互为根本的关系。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春夏阳气渐升,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也增多;秋冬阳气渐衰,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也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中医学认为阴主内,阳主外,阴之所以能够向内聚合成形,靠的是阳发挥了在外固守的功能;而阳之所以能够向外起作用,靠的是阴不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利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可以理解方剂配伍使用。如《伤寒杂病论》中的“炙甘草汤”常用于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引起的心动悸 、脉结代 等,方中阿胶、麦冬、麻仁、地黄,具有滋养阴液的作用;而桂枝、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具有温阳益气的作用,这两组中药相配,阴和阳能够相互促进生长,使得心动悸、脉结代的临床表现可以消失。

(四)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双方的运动过程在一定范围、时空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长阳消,或表现为阳长阴消;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长彼亦长,或表现为此消彼亦消。

1.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到春至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到秋至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以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如果我们将功能活动视为“阳”,把营养物质视为“阴”,那么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人体中同样有阴阳消长节律,人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免疫系统活性、外周免疫细胞成分、抗利尿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血清电解质含量,代谢水平等均存在昼夜的不同变化,如人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强弱有昼降夜升的变化规律。

2.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如上述的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即是阴阳皆长与皆消的消长变化。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倦怠乏力的表现,即是因为精(阴)不足而不能化生气(阳),属“阳随阴消”;而补充精(阴)可以产生能量(阳),也就增长了气力,则属于“阳随阴长”。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属阳的夏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冬天,属阴的冬天又可以转化成属阳的夏天。人体的病证,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又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制。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总是由小到大、由盛而衰,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它的反面转化。可见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极”,都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的程度,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阴阳的相互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冰雹突袭,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如热邪壅阻于肺的病人,表现为高热、面红、咳喘、气粗、烦渴、脉数有力等,属于具有实热性表现的阳证。邪热极盛,耗伤正气,可致正不敌邪,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就转化成为具有虚寒性表现的阴证。再如寒邪阻滞脾胃的患者,本为阴证,但寒邪停留日久,郁滞不行,可以化热,转为阳证。上述两个病例中,前者的热毒极重,后者的寒邪停久,即是促成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必备条件。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来归类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一)归类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用阴阳可以划分人体的脏腑经络和形体组织结构,并说明其功能特点。就人体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就脏腑来说,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阴阳之中还有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居中,为阴中之至阴。就经络来说,人体又有阴经和阳经之分。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等,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人体之气,根据功能作用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活跃、促进、升发。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协调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这也正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阴阳平衡的破坏。阴阳学说常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中医学根据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将病因进行阴阳属性分析。一般来说,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又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燥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2.分析病机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 两个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病证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1.分析四诊资料

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

如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属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属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脉象分阴阳,浮脉、数脉、洪脉、滑脉属阳,沉脉、迟脉、细脉、涩脉属阴。

2.概括疾病证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在临床辨证中,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所以辨别阴证、阳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八纲 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脏腑辨证中,脏腑精气阴阳失调可以表现出许多复杂的证候,但概括起来,无外乎阴阳两大类。

(五)指导养生和疾病的防治

调节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方法。

1.指导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顺应自然,保持人体内部及自然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恢复机体的阴阳协调平衡,就成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表现为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去其多余。分别来说,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清其实热;阴偏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散其阴寒。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分别来说,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药物的性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严格来讲,中药的味并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但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味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同,而淡为甘之余味,可附于甘中,故仍称五味。其中辛味、甘味、淡味属阳,酸涩味、苦味、咸味属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杨芳 彭鑫 卢红蓉) vAv0riXoiUntEEGkTKU+a9Vd5s9JI1d4oE/dezFjNJ3jDvkmVmUZEgL0DKV2ur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