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中医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睿智的哲学家在探讨世界的本原、研究事物发展变化根本规律中,提出了“道”这一哲学概念。“道在中国哲学历史长河中始终流淌着,从不间断。既贯穿于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中,又浸润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之间。” 中华文化自此有了根本和灵魂。

中医学在中国古代哲学“道”的基础上发展了“气—阴阳—五行”为主要框架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独有的医学观,也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的概念

“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具有复杂多样的含义。道,其本义指行走的道路。由于道路关乎通往目的地的方向,故又被引申为规律、道理。又由于道字包含“首”,在古代还有“开头”“起始”的意思,老子及其以后的哲学家又赋予了“道”字宇宙本原、万物之始的含义。古代先哲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在起源于混沌未分时就已存在“道”。因而天地万物受“道”所制约,必须按照“道”所规定的法则和方式运动变化,人类社会亦同样遵循着“道”所规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道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指天地万物的本原,二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道”常与“德”和“理”相提并论。在先秦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德”是“道”所规定的规律在现实世界运动效果的显现。“道”是潜藏于事物背后的根本规律,而“德”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对道的体现,是上古先哲对道体悟后所形成的对宇宙及人生规律性的认知。孔子曰:“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论语·阳货》)天地万物遵循道自然生长,四季平稳运行,天地孕育了生命,才使得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这就是道作用于现实世界的显现,即是最重要的天地之德。故后世将二者合称为“道德”,指日常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理”也是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理”的本意为加工玉石,《说文解字》曰:“理,治玉也。”由于玉石极为坚硬,在古代工艺条件下,“理玉”必须顺着其内部自然纹路加工。《韩非子·解老》曰:“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理定而物易割也。”先秦哲学将“理”引申为事物的条理、性质与规则,之后又进一步将其引申为世界的真理与规律,从而逐步发展为哲学概念。对于道与理之间的关系,《韩非子·解老》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即,道是宇宙之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所以然”,理则是道的总规律在万物中的具体表现,是天地万物的“其然”。各种不同的事物,各自分别体现其独特的理,但各种事物独特的理,又共同取法并体现了作为宇宙根本规律的道。所以后世就将二者合称为“道理”,来指称事物的规律。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对宇宙的根本看法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同时,中医学又是实践的学问,《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所说的“道”,更多的是指医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如《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持脉之道、针石之道等。总之,道是中医学普遍而广泛采用的重要概念,但凡与医事活动有关的理法规则,都可称之为道。

二、道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道”的含义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那么,“道”是如何生成万物的呢?《道德经·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说明道并非直接产生万物,而是说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道是宇宙根本规律,德是规律的具体显现,万物的生成还需要具体物质辅助,这便是“物形之”,即某种物质使得万物得以成形。故“道生”的过程还必须有“物形”来实现,而生成万物后,物与物之间又相互联系而形成了“势”(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天地化生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道化生万物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潜到显的过程。《道德经·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规律但并不具有物质性,生于“无”之“有”,指的是“物形”之“物”。《淮南子·天文训》曰:“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在古代先哲心目中,道是始于虚无的绝对规律,不受具体时空限制,而“气”则是宇宙初始物质,“气”作为没有固定形态而又能千变万化的物质,成为无形的“道”和有形的万物之间的中介。“道”化生出“气”,“气”变化为天地万物,即“气”根据“道”的规律而生,又依据“道”的规律而生成天地万物。“道生万物”的过程,不是以“气”作为“砖块”,由外部作用拼搭构成“积木型世界”,而是由“气”依据“道”的内在规律生发、衍生、演化而成“系统性世界”。

此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世界本原和统一性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以生成论为特征的宇宙自然观。老子将宇宙的生成过程概括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庄子更为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观点,《庄子·天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展示了道物演化及万物生成的过程。到了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宇宙生成理论做了较为完整的论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这里周敦颐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宇宙生成图,“太极”(气),根据“无极”的规律产生动和静,由动静而产生了阴和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最终化生万物,其中阴阳相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如此则构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乾坤男女”→“万物”的宇宙结构,代表了中国古代对生成论宇宙观的最完整阐述。

所谓“生成”,其本质就是创造新事物,这种“创造”主要是由其内在动因所激发,其过程可以类比于种子萌发而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虽然一棵植物从种子到萌芽再到树木的成长,会经历多种不同的生长阶段与形态变化,但其所有的生命信息,在其第一个细胞诞生时,就已经写在遗传密码DNA当中了。对于宇宙而言,其写就一切的DNA就是“道”,所有的一切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等皆是由“道”所规定而逐步“化生”。

从生成论宇宙观的角度来看,宇宙的形成即为“道”不断创造万物的过程。其中“生命”作为“道”在宇宙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其生存与繁衍代表了宇宙间最为旺盛的创造力。故《尚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即,人是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也是最能体现“道”的本质者。

三、道法自然

如果说“道生万物”体现的是道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属性,那么“道法自然”就体现了道作为世界根本规律的属性。《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而是说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的状态,故人类社会与人体自身都要遵循由“道”所确立的“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规律与法则。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作为规律,还有两个方面的特定内涵:其一,强调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道德经·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无”,就不能确定什么是“有”;没有“易”,就不能体会什么是“难”,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中才得以存在。其二,强调事物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周期性。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处于永恒的、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但其运动不是盲目无序的,而是始终处于周期性的运动变化规律之中,故《道德经·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具有周而复始的运动特征。在中国的时空观中,周而复始的循环轮回观念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天象运行还是四季更替,无论是阴阳消长还是五行相生相克,无论是作物的生长周期还是人的生命周期,万物轮回的规律都深埋其中。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于道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本原与根本规律,“生命”同样是由“道”所化生,也同样受到“道”之规律的支配,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大自然皆源于道,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与大自然遵循着同一变化规律,此即“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大自然不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关系,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大自然生存,也就必然受其规律的支配。顺应自然,就是顺从天地变化的规律,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人不仅可以通过研究天地自然的现象来推论和阐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同时也应时刻主动调摄自身的身体状态,以达到顺应自然,维护生命与健康的目的。

四、中医学之道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与核心,一切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想与知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观念的影响。天道通于人道,也通于医道。《医原·张星亘序》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凡道之所分寄,亦必探原于天。医其一端也。”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的学问,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指导,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规律,皆是探讨医学之“道”。

道生万物。自然界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其意义就在于维持生命生生不息。如何维护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与繁衍,正是医学的目的,而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的中医学,对于“生”的观念尤为重视。故元代王好古《此事难知》曰:“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序》亦曰:“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中医学之道即是以人生命为本的生生之道,前面的生为动词“生长、助长”,后面的生为名词“生命”,生生之道即是“助长生命之道”。当代国医大师陆广莘提出中医学之道就是“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人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表现在阴阳方面是互为根本、互相转化、消长平衡,表现在脏腑之间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表现在人与外界的关系方面则是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人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表现为阴阳气血消长升降、脏腑经络盈虚变化与天地四时、五运六气相应的规律。违背生命的规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出现失调,机体内部平衡发生紊乱,就会罹患疾病;治疗与养生则是利用草、木、金、石气味毒性之偏,纠正人体寒、热、虚、实之偏,或利用针刺、艾灸、砭石、刮痧、拔罐、按摩等手段,激发生命潜能,调整人体符合生命规律,以恢复健康。中医学维护生命之道就是遵循天道。

人要顺应自然,但并不是指完全被动地适应,而是要主动地掌握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无论天地四时的变化、万物生长化灭以及人体疾病的发生、演变与痊愈,都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掌握与运用这些规律,是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目标。如何运用自然界与生命的规律,使人类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正是中医学“生生之道”的职责所在。

(张宇鹏 胡镜清) tvGnrpbjrWyxmu+zaGRWk8qO0m1C1LX/3TpGWwjGxp+22uHJgEoDFMxmXUmzgf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