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我们会感觉到夜晚和白天的气温相差很大。到了晚上,凉风习习,吹在身上特别舒服,而古人也特别在意这个时候的感受,他们将其称之为“新凉直万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古人会特别注重养生,尤其是养肝和护肝。肝脏主升发,具有疏泄和藏血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持人
肝脏是身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您能帮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肝脏的功能吗?
医 生
你刚才已经介绍了肝脏的一些功能,实际上这是中医对肝脏的认识,这和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属于两套理论体系。
肝脏的确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也是最大的内脏器官。我们经常将自己最为珍视的事物形容为“心肝宝贝”,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一位德国专家也曾经这样比喻过,他说人的生命就在于两个器官,一个是心脏,一个是肝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肝脏的重要性。
通俗来讲,肝脏就是人体的“化工厂”,它的功能非常多。
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消化这些物质离不开肝脏。大家可能很奇怪,肝脏和食物的消化有什么关系?这是由于肝脏可以分泌胆汁,而胆汁是体内非常重要的消化液,可以分解脂肪。如果没有胆汁,我们吃进去的脂肪就无法被身体消化吸收。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被消化吸收,最终大部分被肝脏合成为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如糖原、氨基酸、白蛋白、凝血酶原、维生素等。肝脏还可以调节内环境的稳定,如我们吃进去的馒头被消化为葡萄糖,吸收入血后血糖会升高,这时肝脏可以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在肝脏中,这样血糖不会升得太高。当我们饥饿时,血糖会降低,肝脏又能把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维持血糖的稳定。
肝脏还可以帮助身体解毒,这项功能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吃进去的物质,如食物和药物,其中包含多种成分,这些成分有些对人体有利,有些对人体有害。对于有害成分,就需要通过肝脏的解毒功能把它分解。举一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有的人酒量很大,有的人酒量很小,大家都知道饮酒伤肝,对于酒量小的人,饮酒确实是伤肝的,但是对于酒量大的人,这个伤害就相对不那么明显了,因为一物降一物,你有矛我有盾。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这其中涉及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有些人这两种酶分泌比较多,就可以更为彻底地将乙醇代谢掉,那么乙醇对于肝脏的伤害就会相对小一些。
在胎儿时期肝脏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这一功能逐渐被骨髓替代。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骨髓造血难以满足人体需要时,肝脏造血功能可以恢复,作为“预备队”弥补骨髓造血功能的不足。肝脏还可以保持人体内细胞成分的平衡,有些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衰老了,肝脏中的吞噬细胞就会将它们吞噬分解掉。肝脏还有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是个“血库”。人体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如一个人的体重是60千克,按照8%来计算,那么就约有4 800毫升血液,这就是他的血液总量。这4 800毫升血液,在日常生活中并非全部进入循环状态,当我们在休息、睡眠的时候,有一部分血液储存在肝脏中;当我们在工作、运动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血液进入循环,这就需要肝脏将储存的血液“搬出来”。
除了可以调节血量,肝脏还可以合成凝血酶,起到止血的作用。如果肝脏受损,其合成凝血酶的能力将会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出血不止。
总之,肝脏的功能非常多,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主持人
您刚才说肝脏可以分泌胆汁,我突然想到一个词——肝胆相照,这两个器官真的是密不可分的吗?
医 生
肝胆相照,从功能上说,两者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密切相关的。从解剖的角度看,胆囊贴服在肝脏上面,肝脏上有一个“床”,胆囊就在肝脏的“胆囊床”上。除了实质外,肝脏还包括两大系统,一个是血管系统,一个是胆管系统。其中血管系统包括动脉和静脉(有流入的,也有流出的)。我们知道动脉主要供应氧气,静脉主要供应营养,这些氧气和营养是肝脏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保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血液供应,肝脏就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生理功能。
刚才我讲到肝脏分泌胆汁,那么胆汁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肝细胞里来的。肝细胞能够持续分泌胆汁,在不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就储存在胆囊里,胆囊具有浓缩和储存胆汁的作用。进食后,胆囊通过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所以从解剖上和功能上,肝和胆都是密不可分的。
主持人
它们真的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医 生
对,所以说“肝胆相照”真的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发明这个词的人大概率是懂得医学的。
主持人
您刚才说的“肝胆相照”,让我想到之前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故事——“暴走妈妈”,我们从她的故事中了解了很多肝细胞的知识,如肝细胞是可以再生的,这是真的吗?
医 生
肝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很神秘的,刚才讲“心肝宝贝”这个比喻也是为了向大家说明肝脏的重要性。有些人得了肝脏肿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我就和他说“你的肝脏上长了个东西,需要开刀”,他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惊讶“肝脏还能开刀?”患者完全不理解,他们会认为肝脏被切除一块儿,人就会没命了呀。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医学常识,在人体器官中,肝脏的再生能力(或者称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是最强的,也就是说把肝脏切除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之前切除了多少,它就可以长出来多少。曾经有科学家对此进行过动物实验,将大白鼠的肝脏切除一半,保留一半。切除肝脏大概48小时后,大白鼠肝脏的体积,注意我说的是肝脏的体积而不是形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对于人类而言,正常情况下即便切除80%的肝脏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人是可以活下来的,这也从侧面证明肝脏的功能储备很强大。
主持人
既然肝细胞是可以再生的,那么如果得了肝病,等着肝脏再生就好了,是这样吗?
医 生
不同动物肝脏的再生能力是不一样的,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人类来说,如果将肝脏切除一半,通过临床观察(如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大小,速度要比之前提到的大白鼠慢得多,但是人类肝脏还是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注意我说的是体积恢复到原来的大小,不是形状。我之所以要强调不是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是由于此时肝脏的形状已经改变了。大家平时看病经常做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中对这种情况有一个描述性词语,叫作“肝脏形态失常”。形态失常指的是正常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肝脏形态失常”往往是肝脏经过手术治疗后的常见描述。
我刚才提到肝脏可以再生,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正常情况下肝脏的再生能力很强。当然,肝脏的再生能力还与年龄因素相关,如孩子、年轻人的肝脏再生能力更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的肝脏再生能力相比前者就会差一些,但依然可以再生。注意,这里的前提条件是完全正常的肝脏。如果存在肝脏疾病,它的再生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有可能失去再生能力。
“暴走妈妈”的故事之前被媒体进行了大规模报道,相信很多人对此有所耳闻。“暴走妈妈”的儿子小斌患有先天性肝脏疾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已经到了必须接受移植手术才能生存的地步。“暴走妈妈”决定将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小斌以挽救儿子的生命。然而,“暴走妈妈”本人患有重度脂肪肝,出于风险的考虑,医生劝她不要做手术,对她来说手术的风险太高了。但是这位妈妈救儿心切,她问我们怎样才能把脂肪肝治好,当时我们给她提了一些建议,简单来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控制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运动。
这位妈妈非常了不起,非常坚强,也非常有毅力。她听了医生的建议,不仅注意饮食,而且每天坚持“暴走”10千米,走破了很多双鞋,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半年之后我们再给她检查身体,重度脂肪肝消失了,她终于可以捐肝救儿子了。
针对儿子小斌的肝脏问题,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这是我在做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建立的一种手术方法,将小斌的病肝切除一半,保留一半。为什么要切一半、留一半呢?我刚才不是说即便切除80%的肝脏,仅保留20%肝脏人依然可以活下来吗?这是由于小斌的肝脏是存在疾病的,他的肝脏无法再生,而且功能储备很差,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切除更多的肝脏是他无法承受的,而我们一定要帮他补一部分肝脏,这样他才能活下来。我们切取了“暴走妈妈”30%左右的肝脏给儿子小斌,这样就能让小斌度过手术的危险期。
这个手术是2009年做的,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通过我们对母子二人的随访观察,一年之后,妈妈的肝脏在小斌体内长大了,占小斌肝脏总比重的70%以上,可见肝脏的再生能力是相当强的。目前母子二人都非常健康,这种治疗结果也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主持人
这真的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医生真的很伟大。
医 生
“暴走妈妈”也非常伟大、非常感人。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脂肪肝,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朋友会得脂肪肝。脂肪肝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吗,还是只能像“暴走妈妈”一样采用饮食+运动的方式呢?
医 生
正如你说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和你分享一个我的个人感受,我是1986年到德国留学的,那时候需要做手术的患者都超重,手术台上往往躺的都是超重的患者。德国医生就问我:“陈博士,你们中国有这样的胖子吗?”我可以感受到他的藐视。确实,那个时候我国可没有那么多超重者,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就开始出现超重问题,一些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就有脂肪肝了。
主持人
对,现在很多孩子吃得白白胖胖的。
医 生
是啊,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饮食丰富起来,大人和孩子都比之前吃得多、吃得好。从好的方面想,吃得多、吃得好,确实对健康有益,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摄入的能量和需要的能量要保持平衡,才能保证人体能量的正常消耗,否则过多的能量将储存在体内。有的人会说“我没吃那么多油,更没吃那么多肉,为什么会得脂肪肝呢?”
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医学常识,如果能量摄入过多,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多余的脂肪会储存在哪里呢?最明显的莫过于我们能直观看到的脸上、肚子上,但是在看不到的地方,脂肪也在默默堆积,如在肝脏,一部分脂肪储存在肝脏,形成了我们熟悉的脂肪肝。得了脂肪肝,如果不好好控制的话,后果是比较严重的,脂肪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会严重影响肝功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多数情况下,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刚才我讲的“暴走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半年的时间重度脂肪肝就消失了,在此期间并没有经过药物治疗。脂肪肝如果逐渐加重,甚至引发肝硬化,就不可逆转了,这时的治疗难度会很大。对于脂肪肝的治疗,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一定要在早期,通过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的方式让脂肪肝逆转,不要一开始就寄希望于药物治疗。
小贴士
脂肪肝分为两大类,即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超重关系密切,大部分肥胖人群会在体检时被查出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顾名思义与饮酒有关,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脏脂肪变性,最后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主持人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护肝药,这些药物真的能护肝吗?
医 生
有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那就是“是药三分毒”。既然是药,它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治疗效果,不好的一面我们称其为不良反应。简单来说,不良反应就是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人们不希望出现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确实存在很多护肝药,而这些所谓的“护肝药”并非解决脂肪肝的问题,而是解决肝功能的问题。如大家都知道的转氨酶,转氨酶如果升高了,可以用药把它降下来,但转氨酶降低实际上是表面现象,就像有人得了肺炎,用了退热药可以把体温降下来,但他的肺炎并没有好转,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同样道理,通过服用所谓的“护肝药”把转氨酶降下来了,但是脂肪肝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护肝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脂肪肝的问题;另一方面,肝脏具有解毒功能,绝大多数药物要经过肝脏代谢,服用“护肝药”必然加重肝脏的负担,再加上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样一看是不是就能明白我为什么一直建议大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脂肪肝了?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药物可以治疗脂肪肝,其中一些药物是通过减少食物的吸收来帮助患者减肥,进而控制脂肪肝。道理和上面提到的一样,我依然不建议大家总是想着用药,还是那句话,“管住嘴,迈开腿”,平时多注意控制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将体重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这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最好方法。
主持人
您刚才还提到了,有的人酒量很大,有的人酒量很小,是不是说酒量大的人他的肝功能就会更强大一些?酒对于肝脏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吧?
医 生
我刚才讲了,如果一个人酒量很大,酒对他肝脏的影响是相对不那么明显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的肝脏能够对付酒精。肝脏具有解毒功能,酒精中对肝脏损害最明显的成分是乙醇,肝脏中有一种酶叫作乙醇脱氢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的人肝脏里乙醇脱氢酶的分泌非常旺盛,他的酒量就很大,这边喝进去,那边乙醇脱氢酶就把乙醇代谢了。有的人肝脏里乙醇脱氢酶的分泌没有那么旺盛,他的酒量可能就很小,这和遗传相关。
当然,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饮酒也要考虑量的问题。过量饮酒,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肯定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在过去的西方国家,很多患者存在肝硬化,这种肝硬化不是由肝炎引起的,而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当时很多西方人有大量饮酒的习惯,所以他们患酒精性肝硬化的比例很高。
现在大家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也接受了很多健康的生活理念,所以国内这方面的情况就会好很多。在此提醒大家,饮酒一定要控制量。
主持人
我国现在肝病情况如何呢?
医 生
我国的肝病从内科疾病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肝炎,另一部分是脂肪肝。1992年第二次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这个比例很高了,所以说对中国人的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肝病是肝炎,其次是脂肪肝。
得了肝炎之后,它的转归有几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完全治好了,这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接种乙肝疫苗是可以预防乙肝的,预防乙肝的效果如何,就要看体内是否产生抗体——HBsAb。如果大家在进行病毒检测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没有接种乙肝疫苗,但是体内存在抗体,即HBsAb呈阳性,就说明曾经被乙肝病毒感染过,但由于身体的抵抗力比较好,把病毒清除了,体内产生了HBsAb,代表获得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HBsAb是一种“好”抗体。
小贴士
我们日常所说的“乙肝五项”其实指的是乙肝病毒标志物,包括如下免疫学指标。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4.乙肝病毒e抗体:HBeAb。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上面说的抗体是“好”抗体,还有不好的抗体,叫作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它的出现说明人体被乙肝病毒感染过,而且病毒还在体内,并没有被完全消灭。
肝炎往坏的方向发展,就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的表现包括腹腔积液(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讲的肝腹水)以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便血),这都是由于肝硬化造成的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刚才我讲了肝脏有几条血管,其中一条血管进入肝脏,被称为门静脉,它为肝脏提供营养,一旦肝脏发生硬化,这条血管的通路就不畅了,肝脏纤维化阻碍了这条血管的血流,使血流速度减慢,这样就造成了整个血管系统压力增高。压力增高带来的后果是静脉曲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吃东西不注意,血管很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会发生大出血,如果救治不及时,患者会有生命危险。在三十多年前,我曾经遇到一位患者,他是在住院期间在病房里突然发生大出血,从护士发现到医生到床边进行抢救,这个过程实际上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他的出血量很大,约为3 000毫升,这是患者的身体很难承受的,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很快就停止了,最终医生宣告抢救失败。当然,现在的医疗水平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出血量不是那么大,还是可以成功抢救的。
此外,门静脉高压还可以造成巨脾。什么叫巨脾?我们体内有一个器官叫作脾,脾是人体的“血库”,正常情况下脾脏很小,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发生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之后,脾就会增大。脾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呢?正常情况下看不到、摸不到的脾可以长到盆腔中,整个肚子里面都是脾脏。湖北人对于血吸虫病并不陌生,血吸虫病在湖北算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血吸虫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巨脾。脾增大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正常情况下脾贮存血液,但是当脾增大之后,它就会破坏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医学上有个俗语叫“三少”,描述的就是红细胞减少了,白细胞减少了,血小板也减少了。那“三少”的后果是什么呢?红细胞减少了,大家都知道后果是贫血,贫血的人往往没有精神、没有力量,无精打采;白细胞减少了,人的抵抗力就会变差,很容易患感冒,各种各样的病都来了;血小板减少,人的凝血功能就会降低,有些人皮肤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牙龈也经常出血,这就是凝血功能降低的表现。
一旦进展为肝硬化,这个过程就不可逆转了,所以我们一定在肝炎和脂肪肝阶段将病情控制住。
肝硬化最危险、最可怕的结果就是癌变,也就是发展为肝癌。过去,当我还是一名年轻医生的时候,大家都将肝癌称为“癌中之王”,是没办法治的。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外科技术的进步,肝癌可以手术切除,但是一定要早期发现,早期发现的肝癌目前治疗效果很好。
总体来说,“肝胆相照”,肝和胆是没办法分开的。肝脏的常见疾病中,既有内科疾病,也有外科疾病,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相互联系。肝炎在早期属于内科疾病,需要到内科进行治疗,到了晚期,引起了我刚才讲的那一系列变化,如消化道出血、巨脾、癌变,就需要到外科进行治疗了。
主持人
您对于肝炎的预防有什么建议吗?
医 生
肝炎重在预防,其实所有的疾病都重在预防。我刚才讲过肝炎有很多种,在中国患病率最高的是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以及性传播,此外还有医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接种乙肝疫苗,这是保护我们不受病毒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其次,不要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生活用品。当然,做好个人卫生是对健康的强大保护,尤其是手卫生,对于肝炎来说,“病从口入”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在做好个人卫生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食物、水源的清洁卫生,日常所有的餐具应该彻底清洗干净,有条件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当然还包括现在积极提倡的分餐制,上述措施都可以有效预防肝炎的传播。
有些人认为分餐制是西方的饮食方式,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分餐制。我相信所有人一定都看过一些历史小说或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比如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就有很多宴会的镜头,大家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座位前放着一个餐桌,餐桌上是为每个人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你看,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分餐制是不是如出一辙?所以说分餐制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