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是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和方法研究机体分子体系的结构、表达调控变化,从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包虫生活史复杂,同一包虫的不同种株、同一种株的不同发育阶段、寄生的不同组织、甚至外环境的改变等,都可造成包虫基因表达的改变。目前有关包虫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包虫单个基因的序列及其功能上的研究。
特点:高特异性、高灵敏性、快速简便性。
免疫PCR是一种抗原检测系统,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引物和生物探针,将某个已知序列的DNA片段标记到相关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再将这段DNA扩增后对PCR产物进行常规检查。
临床针对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感染病例均采用免疫PCR法鉴别,检查泡型包虫特异mRNA。免疫PCR识别一抗和二抗的灵敏度高达10 8 ,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酶免疫法等传统方法相比,提高了囊型和泡型包虫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监测整个PCR过程,利用仪器对荧光信号的累积计算,最后通过特定数学原理对未知样本进行准确、快速的核酸定量分析的方法。
该技术是定量研究基因表达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为包虫病特异基因筛选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是利用核酸变性和复性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使具有同源序列的两条单链核酸(包括DNA-DNA、DNA-RNA、RNA-RNA)按碱基互补原则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异质双链的过程。常用于检查、分离特定的核酸序列,评价单、双链核酸分子的同源性或其他特性。主要包括印迹杂交技术、斑点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抑制差减杂交技术等。
SSH是基于抑制PCR和差减杂交技术建立的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通过cDNA变性后再复性的过程中,使原来在丰度上有差别的单链cDNA达到均一化,在杂交过程中只有目标序列有效扩增,非目标序列退火时产生“锅柄”结构,扩增受到抑制。
该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中主要应用在:①寻找与寄生虫不同发育阶段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②寻找与寄生虫抗药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③寄生虫其他相关基因的研究。在细粒棘球绦虫发育过程中,可通过此技术得到不同发育期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将这些基因用于诊断和防治包虫病,提高包虫病诊治的效果。
目前,包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在包虫病的筛查诊断中广泛应用。但在血清学检查中,流行地区部分健康人也可检出低滴度的抗体,因而血清阳性率高于患病率。这是因为居民在受到虫卵的感染后,仅有一部分人发展成为包虫患者(成功的感染),多数人在不成功地感染后不发病,但在血清中出现低滴度抗体。因而抗体阳性率反映的是居民遭受虫卵感染的水平(过去或现在的感染),而不能代表感染后是否真正发病,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任卫全 唐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