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查是目前包虫病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成本低廉,是常规包虫病临床筛查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用于包虫病的初次诊断,手术后或药物治疗后患者的随访等。对于无症状的早期患者及临床难以诊断的肝囊性病灶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检查对包虫囊壁完整的单个包囊患者敏感性较低,在包虫病初发或有新破裂的包虫囊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包虫死亡或化脓后则为阴性反应。如果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疫学检查结果阳性,复发时其免疫学检查精确度较低。同时,由于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地域差异性较大,抗原成分复杂,使免疫学检查独立诊断包虫病仍有一定局限性。免疫学检查在包虫病与吸虫病和绦虫病之间有交叉免疫现象,因此单一的免疫学检查不能成为包虫病的诊断依据。
目前,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原理多以检测抗体为主,部分检测抗原。以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试验最为经典。临床上以 ELISA 最为常用,阳性率约90%,但亦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主要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存在差异)。近年来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ot-immu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通过联合应用DIGFA技术检查患者体内抗包虫囊液抗原(EgCF)、头节抗原(EgP)、囊液半纯化抗原B(EgB)、泡球蚴抗原(Em2)四个抗原的抗体水平,大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
此前,临床曾常用Casoni试验和IHA作为包虫病筛查与诊断的方法,二者虽具有简便、迅捷、实验要求低等特点,但因其具有不易标准化,不能定量检查,假阳性率高等不足,目前临床上已不再采用。
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依据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性质,检测待测样本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以呈现的反应进行定性,以与标准品比较后的呈色深浅进行定量。其中酶结合物既能高特异性促进免疫反应,又具有生物催化放大作用,从而使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使检查达到ng/ml水平。
ELISA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交叉反应,试剂对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鉴别性不高,检查结果不能区分现症或既往感染。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是继酶标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和放射免疫技术之后的一项新的免疫标记技术,目前已基本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包被在放有吸水垫料的硝酸纤维素(NC)点样孔中,利用微孔滤膜的垂直渗透浓缩,使标本中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与NC膜包被的抗原或抗体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加入胶体金标记的抗体,阳性反应则会在膜上呈现红色斑点,阴性反应则不形成红色斑点。
DIGFA法操作快速、简便,无特殊检查环境、仪器设备的条件限制,可单人份检查,适合基层实验室检验以及疾病流行区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但因DIGFA法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交叉反应,试剂的敏感性和稳定性不高,检查结果不能区分现症或既往感染,胶体金颗粒过大、不稳定以及材料渗透能力较差等问题可能对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包虫病的免疫学检查实验方法还有: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法(enzyme linked immunoelectrotransferblot,EITB)、循环抗原检查、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查等。
血清免疫学检查在包虫病的实验室检查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目前尚无一种血清免疫学检查方法可以达到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统一。影响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有:①抗原来源和性质的复杂性;②特异抗体与相应检查系统的获得和建立;③不同地理虫株的差异;④循环抗原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干扰等。因此,在流行病学筛查和临床诊断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检查抗原和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