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疾病的转归,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功能改变情况的一门学科。寄生虫感染人类是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棘球蚴病是主要流行于牧区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人类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期——续绦期所致的感染,可导致无症状性感染直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目前发现的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以及福氏棘球绦虫的续绦期都可感染人类,但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具有特别重要的医学意义。临床中常采用病理诊断对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加以确认,并对一些外科疑难病例进行诊断,以及对感染棘球蚴的模型动物进行深入的形态学研究。

一、囊型包虫病

1.大体所见

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主要寄生在肝脏,其次是肺、脑、腹腔、盆腔以及骨组织等,其他少见脏器受累也时有报道。囊型包虫病的典型结构为单室单房型包囊,由虫体部分的内囊和寄生组织形成的外囊构成,在寄生脏器内通过同心性扩大而呈膨胀性生长。肝包虫术中见肝组织明显肿大,病变靠近被膜表面者可见灰白色肿物。肺包虫术中除见到界限清楚的肿物外还可以见周边肺组织明显受到挤压的继发性改变。

肝囊型包虫病手术切除标本多数为完整的单房性类圆形组织,周围见少量肝组织,有的与周围肝脏交界处可呈现凹陷样改变。外囊壁组织厚薄不一,颜色多灰白,质地坚韧,切之有弹性,如切软骨感。局灶可以有钙化。囊内见淡黄色、半清亮囊液和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白色半透明膜状物,状如粉皮,易与外囊分离,有的还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子囊。子囊为微白色或无色半透明葡萄状,光泽圆润,子囊中还可以形成孙囊。部分病例外囊发生胆瘘,囊内容物受胆汁污染而囊液呈现黄色,内囊失去弹性。有时还可以见到陈旧性病变,腔内容物呈灰土黄色,黏稠泥样或干酪样改变,粉皮样物不明显或变性、坏死。甚至有的病变仅见纤维囊壁,其内完全是干酪样坏死,诊断困难,需要多处取材查找残存的角质层(图3.3.1~图3.3.6)。

图3.3.1 肝包虫内囊呈粉皮样物

图3.3.2 肺包虫内囊穿破支气管时可随痰咳出

图3.3.3 肝包虫

左侧粉皮样物为内囊,右侧暗褐色物是纤维外囊

图3.3.4 肝包虫多发子孙囊,呈葡萄或乒乓球样大小

图3.3.5 腹腔多发包虫囊切除标本

图3.3.6 羊肝包虫囊肿标本

2.显微镜下表现

囊型包虫病手术标本的外囊和内囊一般分开送检。内囊为虫体部分,包括生发层和角质层。角质层为无细胞、较宽的嗜伊红规律板层排列结构,部分肝包虫内囊因胆汁溢入导致内囊变性严重,板层结构分层不清晰,并被胆汁染成黄色。生发层多完整,也称有核层,附于较坚硬、富有弹性的角质层内侧,因角质层的弹性回缩呈屈曲状,镜下为嗜伊红单层细胞。偶然在角质层内侧也可以看到多个原头节,囊液在光学显微镜下亦可检见原头节(图3.3.7)。

图3.3.7 肝囊型包虫病

内囊为相互平行的粉染板层结构,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包膜伴透明变性

囊型包虫外囊,即纤维囊,为纤维结缔组织,陈旧性病例纤维囊壁多发生透明变性,部分见钙化。纤维性外囊的形成即是一种组织损伤修复的过程,与机体其他组织修复有着共同之处,又是机体的一种免疫防御反应,因此外囊周围常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部分可以见到肉芽肿性改变,周围受累组织病变呈现非特异性的改变(图3.3.8)。肝囊型包虫病的外囊和周围组织间常可见一层含多量扩张小血管、小胆管、小淋巴管的疏松结缔组织,与周围邻近的受挤压组织没有明确界限。在不同器官的囊型包虫病中,骨囊型包虫在病理学上表现比较特殊,首先骨囊型包虫病一般由骨松质和骨髓腔开始,由于骨组织较致密,包虫内囊在压力的作用下沿着骨小梁间隙伸展、屈曲,形成假性多囊;其次,骨囊型包虫病没有纤维外囊,包虫内囊直接与骨组织接触,周边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成,但其他炎症细胞反应不明显(图3.3.9)。

图3.3.8 肺囊型包虫病

纤维组织增生伴透明变性,周围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的肉芽肿性病变

图3.3.9 骨囊型包虫病

骨小梁间隙内见屈曲呈环状、带状的角质层,形成假性多囊,部分区域骨组织变性、坏死,未见明确纤维性外囊

二、泡型包虫病

1.大体所见

泡型包虫病(泡球蚴)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的特性,其病变程度和预后都较囊型包虫病更为严重。因为肝外脏器的泡型包虫病几乎都继发于肝脏或与其伴发,因此,研究认为肝脏以外器官的泡型包虫病都是由肝脏侵犯或转移而来(图3.3.10~图3.3.12)。肝泡型包虫病术中见肝脏肿大,肿块靠近被膜可形成黄白色的外观,表面凹凸不平。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常无完整纤维包膜,周围组织多灰白、质韧,手术切除标本周边常可见切除的部分受累器官组织。

图3.3.10 小鼠泡球蚴(人工感染)

图3.3.11 高原鼠兔肺泡球蚴(自然感染)

图3.3.12 高原鼠兔肺泡球蚴(自然感染)

大体切开呈现巨块状、结节状或巨块结节混合,但以前者为主。巨块型病变呈浅黄色或灰白色,表面不平。切开时有砂粒感,切面呈蜂窝状,由无数大小不一的囊泡相互连接、聚集构成,囊泡间有大量纤维组织间隔,酷似蜂窝状。囊腔内含黏稠胶状物质。病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病变中央常因缺血坏死、液化,形成空腔,腔壁高低不平,呈熔岩状。腔径大小不一,肉眼观察不易与肝癌鉴别。其内可见不完整的角质层,呈灰白卷曲状,罕见原头蚴。若发生变性、坏死,可呈胶状液体或实变、钙化(图3.3.13~图3.3.15)。

图3.3.13 肝泡型包虫切除标本

巨型肿块伴多发小囊泡

图3.3.14 肝泡型包虫切除标本

不规则肿块伴多发小囊泡,切面灰白色

图3.3.15 肝泡型包虫切除标本

中心液化坏死呈豆腐渣样改变

2.显微镜下表现

泡型包虫病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犬牙交错,无明显包膜。病灶内见无数直径在小于1~30mm的不规则囊泡,可见角质层,生发层常不易辨认,原头蚴偶见。周边囊泡内角质层呈淡粉色的板层结构,分层相对清晰,厚度较囊型包虫薄。部分角质层内侧可见残存具有活性的单层生发细胞。病灶中央为坏死的宿主组织和变性囊泡,可形成充满液体和坏死组织的腔隙。坏死囊泡内残存的变性角质层呈均一红染的环状、缎带状,缺少分层(图3.3.16)。宿主组织呈凝固性坏死或仅见影细胞,局部可见点状或小片状的钙化。肝泡型包虫病常可见胆管及胆囊组织侵犯,甚至在肝-下腔静脉前淋巴结内找到转移的病变,镜下淋巴组织大部分被病变占据,仅在边缘残留部分淋巴结边缘窦或淋巴滤泡(图3.3.17)。骨的泡型包虫病病变中央和周边基本一致,虫体和骨组织的坏死都不彻底,骨小梁纤细、虫蚀状,虫体角质层变性(图3.3.18)。

图3.3.16 肝泡型包虫

病变界限不清,病灶内见多发小囊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炎症细胞浸润

图3.3.17 肝泡型包虫

呈大小不等结节和多个小囊泡,囊泡间组织坏死,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图3.3.18 骨泡型包虫

病变内虫体和骨组织的坏死都不彻底,骨小梁纤细、虫蚀状,虫体角质层变性,呈大小不一的囊状均一红染结构

早期病变周围以肉芽肿样改变为主,伴周围间质内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浸润。后期虫体组织与宿主相互作用,周围交界组织发生纤维组织增生,“限制”病变的浸润,并出现片状的坏死。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可见由不等量嗜酸性粒细胞、类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肉芽肿。病变周围可见宿主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及再生等非特异性的改变(图3.3.19~图3.3.21)。

图3.3.19 肝泡型包虫

肝门淋巴结转移,边缘残留部分淋巴结边缘窦和淋巴滤泡

图3.3.20 肝泡型包虫侵及胆管

图3.3.21 肝泡型包虫侵及胆囊,病变位于黏膜下及肌层

(张淑坤 唐桂波) MnM5JM2jUCPouOun/+zy8mnuRLG8NQXce1L59iPGtO2LIzuYM9a0qWVrQxMwi8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