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良性疾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中包括胆囊结石、胆囊良性占位、胆囊炎等。大部分胆囊结石无症状,少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即为慢性胆囊炎。
胆囊良性占位包括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等。胆固醇息肉多为有蒂型,多发,直径多<10mm。胆囊腺肌症多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有恶性变的可能。胆囊腺瘤多为无蒂型息肉,直径多>10mm。腺瘤需要与胆囊癌鉴别,其主要鉴别要点是超声显像中腺瘤缺乏胆囊黏膜外的浸润,而实际工作中这一点往往较难评估。
大部分就诊患者多因腹痛或体检时彩超异常发现而就诊。病史询问方面应着重围绕:腹痛的诱因、部位、性质,腹痛与体位的关系,有无放射,腹痛的缓解过程、发作频率、伴随症状(发热、黄疸等),有无便血及呕血等。既往有无肝脏疾病、上腹部手术史。此外,部分心绞痛患者可表现为腹痛,应注意鉴别。
注意皮肤巩膜颜色、有无手术瘢痕、Murphy征。
应完善入院检查外,注意血常规、胆红素、肝功能、GGT、凝血功能、乙肝相关抗原抗体等结果。必要时查胰腺功能。腹部彩超注意有无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这些均提示胆囊目前有或者既往有炎症,手术难度增大;注意胆囊颈或胆囊管有无嵌顿性结石、胆囊积液;注意胆总管是否增宽。如果可疑并发胆管结石,可行MRCP明确。腹部CT及MRI也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对于大多数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可密切随诊观察,如果出现胆绞痛可以对症解痉镇痛。对于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一般效果显著,具体见本章第九节。
胆囊切除术是胆囊结石及其他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最佳选择。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首选。
胆囊结石反复发作引起临床症状;嵌顿在胆囊颈部的胆囊结石可引起急性胆囊炎,甚至胆囊坏疽穿孔;慢性胆囊炎致使胆囊萎缩,胆囊无功能;充满型胆囊结石。
对于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指征为:有症状;合并胆囊结石;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影响排空;基底宽,直径>1cm,有恶变可能;年龄>60岁。对于直径<10mm的无症状占位病变可随访观察。
慢性胆囊炎因存在腹痛发作,是择期手术的适应证,在等待手术期间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如合并糖尿病,因存在出现急性胆囊炎甚至坏疽性胆囊炎高危,更应积极手术。对于妊娠妇女,如饮食控制无效,可以选择在妊娠的第4~6个月手术。如在接诊时发现患者合并胆道情况,请见图6-7-1。
图6-7-1 胆囊疾病合并胆道情况诊治流程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LC虽然有伤口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是,LC的严重并发症(血管损伤、出血、胆汁漏和胆道损伤)的发生率高却是事实。特别是在胆囊炎症的急性期。因此,防止并发症、提高安全性仍是LC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结构不清;胆囊壁增厚,界限不清;局部出血致术野显示不清;胆囊颈结石嵌顿,形成Mirrizzi综合征或内瘘;胆道解剖学变异。如出现胆管损伤的处理包括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术中发现者,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早期发现,局部炎症较轻者,一期手术;局部感染较重者,先行腹腔引流,再行二期手术。手术方式包括胆管修补术,胆管端-端吻合,T形管引流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如果后期发现胆管狭窄者,则需由胆道专科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胆瘘的处理:轻度胆囊管残端漏可行ENBD或PTBD引流胆道,经B超或CT引导下穿刺引流腹腔;不能除外胆管损伤时,开腹手术引流是最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1.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关键。
2.胆囊结石的手术适应证:反复发作引起临床症状;嵌顿在胆囊颈部的胆囊结石可引起急性胆囊炎,甚至胆囊坏疽穿孔;慢性胆囊炎致使胆囊萎缩,胆囊无功能;充满型胆囊结石。
3.对于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指征为:有症状;合并胆囊结石;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影响排空;基底宽,直径>1cm,有恶变可能;年龄>60岁。
(陈伟杰 审校: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