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慢性胰腺炎

【背景知识】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是各种病因引起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基本病理特征包括胰腺实质慢性炎症损害和间质纤维化、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结石等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国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胰腺炎致病因素中,酗酒是主要因素,其他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高脂血症、高钙血症、胰腺先天性异常、胰腺外伤或手术、急性胰腺炎导致胰管狭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接诊要点】

1.病史

腹痛、体重下降、糖尿病、腹泻并称为慢性胰腺炎四联症。

(1)腹痛:

出现在90%左右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中,多呈间歇性发作,少数为持续性,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可向胸部、季肋部、背部、肩胛等处放射,进食后腹痛出现,仰卧位时加重,前倾、坐位、屈膝可减轻,这种蜷缩状可称为“胰腺体位”。随着疾病进展,胰腺外分泌功能不断下降,胰腺组织完全破坏、纤维化,疼痛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不同患者在腹痛程度、性质和发生频率方面个体差异性较大。

(2)体重下降:

由于进餐可诱发或加重腹痛,患者常限制饮食。加之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影响蛋白和脂肪的消化吸收,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体重下降。

(3)腹泻:

为胰腺外分泌不足的表现。典型腹泻为脂肪泻,恶臭或酸臭,粪便不成形,可见油滴。严重时导致患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缺乏。由此可出现夜盲症、皮肤粗糙、肌肉无力和出血倾向等。

(4)糖尿病:

为胰腺内分泌不足的表现。10%~20%患者出现显著糖尿病症状,约50%患者表现为隐性糖尿病,仅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异常。

2.常见并发症

(1)胰腺假性囊肿:由于胰管狭窄或结石引起胰管压力增高,小胰管破裂导致假性囊肿形成,多为单发。

(2)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由胰腺长期炎症或假性囊肿压迫引起门静脉受压、扭曲致使脾静脉回流受阻,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伴脾大和脾亢。

(3)消化道出血。

(4)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

3.辅助检查
(1)生化检查

1)血、尿淀粉酶测定:

在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此两项指标的明显升高。

2)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

如粪便苏丹Ⅲ染色检查。苏丹Ⅲ酒精溶液染色后,粪便中的脂肪被染色成红色、圆形、大小不等的小球。如果脂肪滴>100个/高倍视野,则可视为异常。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对早期患者诊断价值有限。

3)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只有胰腺功能严重受损时才有阳性结果。

(2)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

初筛检查。可见①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②胰腺内部回声不均,可见不均的光点、光斑;③胰管扩张;④胰腺囊肿;⑤合并胆道梗阻者可见胆管扩张。

2)CT检查:

与超声相比,CT检查不受消化道内气体影响,可清晰显示胰腺形态及慢性胰腺炎的继发病理改变。阳性表现基本同B超,可见主胰管扩张、胰管结石、胰管钙化、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囊肿。

3)超声内镜(EUS):

除显示形态特征外,还可以辅助穿刺活检组织学诊断。

4)MRCP检查:

安全、无创、不需造影剂、不受脏器功能影响,可清晰显示梗阻近、远端胰胆管形态,并了解胆、胰管全貌。

5)ERCP检查:

目前多已被MRCP和EUS所替代,多用于诊断困难或需要同时接受治疗的患者。

4.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在《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制订了我国慢性胰腺炎临床诊断标准,条件包括:①一种及一种以上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胰腺炎特征性形态改变;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胰腺炎特征性改变;③患者有典型上腹部疼痛,或其他疾病不能解释的腹痛,伴或不伴体重减轻;④血清或尿胰酶水平异常;⑤胰腺外分泌功能异常。①或②任何一项典型表现,或者①或②疑似表现加③、④和⑤中任何两项可以确诊。①或②任何一项疑似表现考虑为可疑患者,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和评估。

5.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

其发作期与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发作期症状相似,但前者在发作期血清淀粉酶显著增高,胰腺分泌功能试验多无异常,发作过后,急性胰腺炎无组织学或胰腺功能上的改变,预后良好。

(2)胰腺癌: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时也存在困难。对于40岁以上、无烟酒不良嗜好的患者,在诊断慢性胰腺炎前应先除外胰腺癌可能。两者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CA19-9升高对诊断胰腺癌有意义,穿刺活检组织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3)其他疾病:

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小肠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也会出现慢性胰腺炎的一些症状,但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的表现。

【治疗】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去除病因,并以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和治疗并发症为重点。

1.非手术治疗
(1)病因治疗:

治疗胆道疾病,戒烟戒酒。

(2)一般治疗:

包括镇痛、调整饮食结构。

(3)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补充治疗:

应用胰岛素,应用胰酶制剂替代治疗。

2.内镜治疗

主要适用于Oddi括约肌狭窄、胆总管下段狭窄、胰管狭窄、胰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等。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和鼻胰管引流、胰胆管支架置入、假性囊肿引流及EST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等,其远期效果较手术治疗差。

3.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顽固性疼痛;②胰管狭窄、胰管结石伴胰管梗阻;③并发胆道梗阻,十二指肠梗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胰源性胸腔积液、腹水及假性囊肿等;④不能排除恶性病变。

(2)手术方式

1)去神经术:

主要在胸腔镜下行内脏神经切断术。开展较少,短期效果较好,但远期镇痛效果不理想。

2)引流术:

Partington术(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适用于主胰管扩张、主胰管结石为主、胰头部无炎性肿块者。沿主胰管纵形切开,清除结石,行胰管空肠侧-侧Roux-en-Y吻合。

3)切除术:

包括全胰切除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胰体尾部切除术。

4)联合术:

在保留十二指肠和胆道完整性基础上,切除胰头部病变组织,解除胰管及胆管的梗阻,同时附加胰管的引流手术。主要手术方法有Berger术及改良术式、Frey术、Izbicki术(改良Frey术)及Berne术,各种术式的应用指征应强调个体化原则。

(孙蒙清 审校:韩显林) TWC6lZz/SolK17e/4oh+RdG8mBajUqUE6i49+qMTzsXQDW3z9NZWvbkmBhUvPS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