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背景知识】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s)是发生于胰腺内分泌组织的一类罕见肿瘤,约占原发性胰腺肿瘤的3%。依据激素的分泌状态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无功能性pNETs占pNETs的75%~85%,功能性pNETs约占20%。功能性pNETs根据发病率从高到低,大致排序为: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生长抑素瘤、其他类型胰腺内分泌肿瘤。除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外,其余的功能性pNETs均少见,统称为罕见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rare functional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RFTs)。

2017年WHO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将原发于消化道的NET分成两大类:分化良好的NET和分化不良的NET(表6-5-1)。

表6-5-1 胰腺内分泌肿瘤特点及其临床表现

①核分裂活跃区至少计数50个高倍视野;②用MIBI抗体,在核标记最强的区域计数500~2 000个细胞的阳性百分比,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分级不一致时,采用分级高的参数。

【接诊要点】

1.病史

大部分pNETs是散发和无功能性的,多因肿瘤局部压迫症状或体检时发现,部分因肝脏及其他部位的转移,进一步检查发现原发pNETs病灶。功能性pNETs常表现为激素相关的症状,临床上通常较早发现。少部分pNETs是遗传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如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MEN-Ⅰ)和希佩尔-林道病(von Hippel-Lindau disease)。功能性pNETs分泌的激素和由此产生的临床症状见表6-5-2。

2.术前检查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1)定性诊断:

即明确病变的性质,穿刺活检是常用的手段,但对可切除胰腺肿瘤,不要求术前一定取得病理学证据。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常用的血清学指标有嗜铬粒蛋白A(CgA)和神经特异性烯酸化酶(NSE)。对于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依据激素分泌的相关症状和血清激素的水平,可判断肿瘤的功能状态,并指导对激素相关症状的对症治疗。

(2)定位诊断:

主要指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和MRI,多表现为动脉像早期强化的富血供病灶。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手术治疗,定位诊断是关键步骤。常用的手段有:①胰腺增强CT和/或MRI;②内镜超声检查;③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和 68 Ga-PET/CT;④经皮肝穿刺脾静脉分段取血;⑤动脉造影;⑥术中超声。

【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是pNETs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pNETs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是争取R 0 切除。

(1)局部可切除pNETs的手术治疗:

表6-5-2 胰腺内分泌肿瘤特点及其临床表现

①胰岛素瘤和直径≤2cm的无功能性pNETs,可考虑行肿瘤摘除术或局部切除术。直径>2cm或有恶性倾向的pNETs,无论是否有功能,均建议行手术切除,必要时可包括相邻器官并清扫区域淋巴结。胰头部的pNETs建议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亦可根据病灶大小、局部浸润范围等行保留器官的各种胰头切除术;胰体尾部的pNETs应行远端胰腺切除术,可保留或联合脾切除;位于胰体的肿瘤可行节段性胰腺切除术。②对于可切除的局部复发病灶、孤立的远处转移灶,或初始不可切除的pNETs,经综合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的病灶时,如果患者一般状况允许,应考虑行手术切除。③偶然发现的直径≤2cm的无功能pNETs,是否均需手术切除尚有争议。

(2)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pNETs的手术治疗:

目前认为,减瘤术或姑息性原发灶切除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①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 1 /G 2 级无功能pNETs患者,为预防或治疗出血、急性胰腺炎、黄疸、消化道梗阻等严重危及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可行姑息性原发灶切除术。②功能性pNETs的减瘤术:对功能性pNETs患者,减瘤手术(切除>90%的病灶,含转移灶)有助于控制激素的分泌,缓解激素过量分泌的相关症状。减瘤术时应尽可能保留正常的组织和脏器。③无功能性肿瘤的减瘤术:对无功能转移性pNETs,如仅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原发灶切除可能有利于对肝转移灶的处理,可考虑行原发灶切除。

(3)家族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胰腺病灶的处理:

其胰腺内常存在多个病灶,术前需仔细判断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术中需结合超声检查,尽可能发现所有病灶。推荐施行远端胰腺切除+胰头部的病灶剜除术,以尽量保留一部分胰腺功能。

(4)胆囊切除术:

术后若需要长期接受长效生长抑素治疗,建议在手术时同时切除胆囊。

2.非手术治疗
(1)pNETs肝转移的治疗:

如果手术能切除绝大部分(>90%的病灶)转移灶,可考虑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或分期切除。射频消融、动脉栓塞化疗、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也可用于控制肝转移灶,这些局部治疗通常会与全身治疗联合应用。肝移植是治疗pNETs肝转移的手段之一,但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2)转移性pNETs的药物治疗:

包括生长抑素类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依维莫司)、化疗(链佐星联合5-氟尿嘧啶和/或表柔比星)等。

一、胰岛素瘤

【背景知识】

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胰岛素分泌型pNET,以维持胰岛素高分泌水平、导致阵发性低血糖为特点。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pNE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20岁以下少见,平均发病年龄约50岁。其中90%以上为良性,男女发病比例为2:1。

【接诊要点】

1.病史

胰岛素瘤的临床症状与低血糖发作的程度有关。主要有:①低血糖造成的脑部症状,表现为头痛、复视、焦虑、饥饿、行为异常、神志不清、昏睡,甚至昏迷,或一过性惊厥,癫痫发作,导致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障碍。②低血糖之后儿茶酚胺代偿释放进入血流的表现,如出汗、心悸、震颤、面色苍白、脉速等。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约20%患者由于依靠进食缓解症状而体重增加。

2.术前诊断
(1)定性诊断

1)血糖测定:

符合惠普尔(Whipple)三联征:①空腹时低血糖症状发作;②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③进食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90%患者根据Whipple三联征可得到正确诊断。

2)72小时饥饿实验:

胰岛素瘤患者禁食12~18小时后,约有2/3的病例血糖可降至3.3mmol/L以下,24~36小时后绝大部分患者发生低血糖症(血糖<2.8mmol/L,而胰岛素水平不下降)。如禁食72小时不发生低血糖症者,可排除本病。

3)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原水平:

正常情况下空腹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水平很低,几乎测不到,而90%的胰岛素瘤患者IRI水平 >15~20U/ml。IRI(µU/ml)与血糖(mg/dl)比例,正常人<0.3,胰岛素瘤患者可在1.0以上。

(2)定位诊断:

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术前非侵入性检查:

如腹部BUS、CT和MRI等,常规影像学检查阳性率较低,主要是由于80%以上的胰岛素瘤直径<2cm,位于胰腺实质内。胰腺薄层扫描、增强及三维重建的胰腺CT和早期灌注等技术使术前定位诊断率进一步提高,并能提供肿瘤与血管、胰管的关系。 68 Ga-PET/CT是专门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查,尤其对G 1 /G 2 的检出率是目前所有检查中最高的,在胰岛素瘤的术前定位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2)术前侵入性检查:

主要有超声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DSA)、经皮经肝门静脉采血测定胰岛素(PTPC)及选择性动脉内葡萄糖酸钙激惹试验(ASVS)。其中超声内镜最为常用,有学者曾报道EUS阳性率可达90%,是敏感而价廉实用的技术。由于无创检查手段的发展,其他有创项目均因创伤大、操作复杂而很少使用。

3)术中定位诊断:

主要有术者触诊及术中超声(IOUS)检查。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术中探查准确率在90%以上,术中超声除可发现隐匿的胰岛素瘤外,还可探查肿瘤与血管,特别是与主胰管的关系。

【治疗】

胰岛素瘤的诊断一经明确,均应及早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因为长期共存反复发作低血糖昏迷,可使脑组织,尤其是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胰岛素瘤是首选治疗!

(1)手术指征:

手术是胰岛素瘤的唯一根治手段,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诊断明确的胰岛素瘤患者均应接受手术治疗。

(2)术前准备:

定期加餐,使血糖达到期望的水平,即在0时之后不加餐的情况下,清晨空腹血糖维持在4mmol/L左右。

(3)手术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切除胰岛素瘤的方法有单纯摘除、包括肿瘤周围一部分正常胰腺组织的局部切除、一般常同时切脾的胰体尾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90%的胰岛素瘤在2cm以下,边界清楚,适于单纯剥离摘除。

(4)术中血糖监测:

一般在手术当日晨先测空腹血糖,待手术探查找到肿瘤后再测血糖,以此二值为基础值,然后再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分别在30分钟、45分钟、60分钟等不同时间内测定血糖,如血糖升高达术前基础值的1倍或上升到5.6mmol/L,则可认为切除完全。

(5)术后并发症

1)胰瘘:

最为常见,可引起腹腔内感染、组织坏死、延迟愈合。胰瘘发生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护好引流管周围皮肤,不宜过早拔除引流。同时给予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

2)出血:

由于胰液腐蚀手术区血管,可出现术后大出血。当出血导致患者生命体征发生改变时,应给予及时止血处理。

3)高血糖:

胰岛素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正常胰岛B细胞长期被抑制,加上手术创伤刺激,容易出现术后“反跳性高血糖”。对术后患者应常规应用胰岛素。

2.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恶性胰岛素瘤患者、已有肝转移的胰岛素瘤患者,及少数不能承受手术打击的患者。

(2)措施:

定期加餐,以维持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肝转移及恶性胰岛素瘤患者,治疗手段同前述。

二、胃泌素瘤

【背景知识】

胃泌素瘤(gastrinoma)是胰腺G细胞来源的肿瘤。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描述了一种以空肠近端溃疡、胃酸过量分泌和非胰岛B细胞来源肿瘤为临床特点的疾病。与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疾病不同,这个疾病通常具有进展性和顽固性,并且常常可以威胁生命。国内文献报道本病多发于30~50岁的人群,男女比例为(1.5~2):1。在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胃泌素瘤的患病率为0.1%~1%。胃泌素瘤可以是散发的,也可以与Ⅰ型MEN相关。

【接诊要点】

1.病史

胃泌素瘤患者中,有超过90%的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佐林格-埃利森综合征),且对正规溃疡病治疗反应欠佳。其病变通常表现为直径<1cm的独立性溃疡。大多数溃疡(75%)位于十二指肠的第一部分,14%位于十二指肠远端,还有11%位于空肠。腹泻是胃泌素瘤的另一个突出的临床特征。

对于出现高胃酸分泌相关症状(如多发性溃疡、顽固性溃疡、十二指肠远端溃疡)、腹泻,以及既往或家族中有Ⅰ型MEN病史的患者,应该考虑到胃泌素瘤的可能。

2.辅助检查
(1)定性诊断:

有三种激素测定实验可以用于诊断胃泌素瘤,分别是空腹促胃液素测定、促胰液素激发实验和胃酸分泌实验。这其中,空腹促胃液素测定最为常用。

(2)定位诊断:

所有的胃泌素瘤均具有潜在的转移倾向,而完整切除肿瘤是治愈患者的唯一机会。目前胃泌素瘤的定位方法包括腹部超声、CT、腹部动脉造影、超声内镜(EUS)、生长抑素受体放射性核素显像(SRS)等。其中生长抑素受体放射性核素显像和超声内镜较为常用。在目前所有的检测方法中,生长抑素受体放射性核素显像具有最高的敏感性,并且特别适合对肝转移和骨转移灶进行检测。超声内镜对体积较小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成像意义较大,并且能够协助进行肿瘤穿刺活检。当临床上高度怀疑胃泌素瘤,而上述定位检查手段却没有找到瘤体,有些时候仍然只能通过剖腹探查、直接触诊、十二指肠透照,以及术中超声对肿瘤进行定位。

【治疗】

胃泌素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而言,对所有的胃泌素瘤患者,药物治疗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临床症状,但只有手术治疗,才有可能治愈疾病。

1.非手术治疗
(1)目的:

控制临床症状和消化性溃疡所产生的并发症。

(2)适应证:

临床症状不重,药物治疗可以较好控制的患者;Ⅰ型MEN起病的胃泌素瘤患者;肿瘤已发生转移者;或手术治疗的前期准备。

(3)措施:

最常用的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PPI),此外,也可以应用H 2 受体拮抗剂及奥曲肽。对恶性胃泌素瘤的患者可以采用包括链佐星(链脲霉素)、链佐星(链脲霉素)加5-氟尿嘧啶,或两者合用再加多柔比星等方案在内的化疗。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对于散发的,且没有转移迹象的胃泌素瘤患者,应该采用剖腹探查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以期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

(2)手术方法:

胃泌素瘤的常规术式包括肿瘤局部切除、胰体尾切除和胰腺节段切除等。

(孙蒙清 审校:韩显林) ftwkDnyHIfrnf0P4oZwhc1WBuThiDxxheSB2alA8V49dWKyzw9cQtG4HdYhWEW6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