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曲静通优”处,行标护安全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 433—2013)》(北京协和医院)

一、执行标准的背景

在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康复的护理工作中,静脉治疗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于2006年设立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岗位,作为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于2006年组建多学科静脉治疗团队,同年设立专职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岗位,开展专业的静脉治疗护理工作。2011年,我院牵头联合11家单位共同制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静脉治疗规范》),不断修订和健全院内相关制度,规范静脉治疗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并于2013年建立现代化静脉治疗培训中心,配置静脉治疗模拟教学设备,开展静脉治疗的风险评估,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综合运用新技术保障患者输液安全。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备国际前沿理念和精湛技术的优秀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了精准优质的静脉治疗护理服务。这些也为《静脉治疗规范》的成功建立及贯彻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我院的静脉治疗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执行标准的计划

为保障《静脉治疗规范》安全落地,护理部提出了“一三五”计划(图1),即一项标准统领全院,通过宣传贯彻、临床实施、质控反馈三个环节,实现静脉治疗全员化、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五个目标。

图1 “一三五”计划

三、执行标准的过程

1.宣传贯彻

作为制定《静脉治疗规范》的牵头单位,认真贯彻和实施标准责无旁贷。医院首先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以静脉治疗现况为基础的调研工作,多维度、多角度调研了全院1 800余名临床护士(图2)。调查内容涵盖静脉治疗规范的各个环节,包括了解《静脉治疗规范》知晓率、主动评估执行情况、技术操作环节及职业防护四大方面。通过调查,了解了临床的实际情况,确定关键环节,将培训与静脉治疗实践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全院-大科-病房三级宣讲,对静脉治疗专科小组成员、护理骨干、责任护士、进修生及实习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四阶梯培训,通过多次宣讲和多种形式的操作培训,确保了全员知晓和全员规范执行。

培训内容围绕《静脉治疗规范》,通过专题会议、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和病例讨论等形式开展理论培训;通过操作演示、技术练兵、临床程式化直观教学测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评估、实景考核、模拟培训、应急演练、职业防护等多种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实现了《静脉治疗规范》的标准化培训体系。

图2 宣传贯彻流程

培训人员以不同层级护士为核心,要求全体护士掌握《静脉治疗规范》,以护士不同层级岗位需求及能级特点为切入点,强调分层培训实效性,注重护理人员贯彻执行《静脉治疗规范》的能力培养,通过分层考核对全院护士进行全面的静脉治疗标准化操作培训,不断提升全院护士知晓率及合格率。

2.临床实施

“独行快、众行远”。我院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为支撑,于2006年在国内建立由专科护士、放射科、超声医学科、药剂科、血管外科等组成的以患者为中心、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模式。静脉治疗MDT团队运用多学科优势互补,通过深入研究、查找问题,重点攻关,在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小组的范围内又细分了风险筛查组、操作组、监管组、科研组四个亚组。

风险筛查组依据《静脉治疗规范》,建立了“五评估”方法,即在静脉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自身因素、用药方案、穿刺部位及工具、置管风险及依从性进行评估,做到风险预判,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在全院全面推广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真正实现了临床钢针“零”容忍。

操作组通过加强对实习护士的基础带教,对全院护士分层级进行静脉治疗专项培训、院内遴选优秀骨干成为静疗专科护士并建立技术档案,逐步形成了实习护士、注册护士、专科护士、静疗护理专家的“金字塔”能级模式(图3)。实习护士进行静脉治疗时严格履行“一对一”带教模式,由具备资质的注册护士老师进行指导。注册护士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外周静脉导管的置入、静脉导管维护及治疗。专科护士开展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及并发症防治相关工作,静脉治疗护理专家则进行全院疑难患者的静脉治疗会诊及指导工作。全院护理单元遇到静脉治疗相关问题,先由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小组成员进行评估,遇疑难病例则申请静脉治疗护理专家进行护理会诊。各能级护士各司其职,为患者的静脉治疗安全保驾护航。

图3 “静疗专家”培养路径

此外,操作组对照《静脉治疗规范》,制作口袋书,录制操作视频,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加强宣传培训,确保全院护士操作标准化,并创新提出以无张力粘贴、双螺旋、蝶形固定、高举平台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四合一”改良固定策略,以及多手指触摸血管法、穿刺者位置、超声初步判断导管位置、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KG)导管尖端定位、上臂呈L形摆放、棉棒按压、纱布衬垫、无菌敷料保护末端导管的PICC八大技术革新,保障全院静脉治疗执行《静脉治疗规范》常态化。

监管组制定静脉治疗质量监测指标,如:皮肤情况、导管外露长度、贴膜完整性、上臂臂围、并发症等,确保静脉治疗过程规范化。建立并发症数据库,依托信息平台上报机制,对患者及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动态、持续的监测。

科研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不断循证实践,给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护理服务。例如,对于需要依靠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的重症患者,更换注射泵针的时间差虽然很小,却会引起血压的急剧波动。我院的护理团队通过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采用双泵更换、双泵延迟、并联三通的方法,使换泵过程无缝衔接,攻坚了“更换注射泵针引起血压波动”的难题,保障了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科研组还通过循证护理方法促进静脉治疗专科发展,以临床问题确立循证主题。例如,赴海外学习的护理骨干发现国外通常使用酒精棉片消毒接头,而国内则使用安尔碘棉签消毒,为探索哪种方法更有效,科研组通过在循证医学中提出问题的方法(patientor or 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确立实证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设立临床试点病房进行循证策略的实践,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末端细菌检测、消毒时间、护士感受、经济成本作为结局指标,得出使用酒精棉片消毒无针接头优于使用安尔碘棉签消毒的结果,荣获安全输液循证护理实践培训金奖。

3.质控反馈

我院护理人员始终追求精益求精。通过建立静脉治疗质量持续改进体系,运用PDCA管理方法,创新提出普遍监控与哨点监控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覆盖静脉治疗各个环节。普遍监控覆盖全院所有科室,监控内容围绕《静脉治疗规范》,对主动评估执行率、操作流程、职业防护及并发症监测进行全方位监控,反映静脉治疗疗效的普遍规律;哨点监控则根据护理单元输液量及风险系数确立重点科室,除全院监控指标外,重点对药物外渗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进行监控,通过对重点科室、瓶颈环节的不定期抽查监控,保障静脉治疗安全。

另外,我院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应用螺旋循环上升的行动研究法控制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从16.9‰下降至8.9‰,下降了47%,医护人员操作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静脉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现了学科发展专业化。

四、执行标准的成效

《静脉治疗规范》在我院扎根落地,极大地提高了静脉导管的置管成功率,降低了药物外渗、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数据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7年我院外周静脉炎发生率由7.3%下降至5%,PICC堵管率由5.7%下降至0.6%,PICC非计划拔管率由0.45%下降至0.1%。

近年来,我院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队伍逐年壮大,人数由12人增至77人。我院引进机器人配置化疗药以减少职业伤害,化疗岗前培训体系日臻完善。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在全国范围解读《静脉治疗规范》百余次,促进全国静脉治疗操作水平的提升。3年来,我院发表静脉治疗相关SCI论文12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获得科研项目8项、专利10余项,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北京护理学会护理成果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院级护理成果奖和科技创新奖。

我院多学科静脉治疗专科团队在每个人的不懈努力下,以患者为中心,扎根于临床,在静脉治疗专科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曾经有一名住院患者肠道19处穿孔及断裂,并多发肠瘘及感染,我院静脉治疗专科团队立即开展多学科会诊,对患者病情集中分析,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最佳治疗方案。最终顺利帮助患者维持了长达370天的静脉营养支持,输入营养液共计1.5吨,为9次手术赢得了时机。身高一米八的他,病重时体重仅有48.5公斤,出院时已恢复到69公斤,并且重返工作岗位。此病例作为静脉治疗的经典案例,与我院共同参与救治的多个学科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我院每年举办静脉治疗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为各级医院培养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学员千余人。护理人员走出医院,走进社区,深入基层,为社区护士、患者家属进行培训,让那些长期需要静脉支持的患者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同样高标准的静脉治疗。我院护理人积极响应中组部“组团式”援藏的号召,连续四年选派护理骨干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式”帮扶。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静脉治疗专科基地,实现西藏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零”的突破,让行业标准辐射到世界屋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执行标准的总结

在执行《静脉治疗规范》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摸底,确定培训关键点,使培训去繁就简;通过严格掌握专科护士准入制度进行专科护士培养,以提高静脉治疗疗效;通过科学质控,把握哨点,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把细节做到极致;通过反思临床问题发掘科研项目,推动护理创新发展。我院静脉治疗,在一代又一代护理人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静脉治疗规范》的执行,就是要遵守行业标准,践行护理管理系统化;尊重人才,打造护理队伍专业化;遵守制度,实现静脉治疗规范化;尊重创新,开创护理改革科学化。《静脉治疗规范》制定的初心,就是要扎根临床,造福患者。《静脉治疗规范》颁布至今已经五年,我们不曾有丝毫懈怠,从一次性外周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到PICC、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静脉治疗技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变的是对《静脉治疗规范》一丝不苟的执行,对患者绵绵不绝、永恒不变的爱。

(孙文彦 刘玮楠) iyZWsdRA+SK2zMj14GvNKDa0iPsbO7kQGW5sfgvcto1zVh3/rdLJdFQertS1Ni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