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药采制各类法则

中药采制的历史非常悠久,传统的采制技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古代农耕、栽种技术的进步,农副产品采集、加工技术的提高为中药采制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条件,早期文献称之为“采造”“采治”“采药”“收采”“采取”等,现代文献一般称为采收、加工。本书中则用“采制”一词表述中药材生产,包括采集、收获、加工、干燥、包装、贮藏等技术的统称。

一、中药采制的概念

中药采制是我国制备商品中药材的一门独特的传统技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天然来源的动、植、矿物(除人工制品和鲜药外)通过采捕收集、加工干燥、包装贮藏等几大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中药材,以适应中药饮片炮制、中药成药制剂和保证满足中医临床用药品质优良的要求。

二、中药采制的基本内容

1.道地产区

野生或引种、养殖资源丰富的药材,应选择道地产区品质优良者进行采收。对于栽培、养殖的药材尤其需要研究其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环境习性、栽培养殖技术,创造特定的药材生产条件,以保证和提高药材原有的性能功效。

2.采捕收集

选择适当的采集、捕捉季节,生长年限,尽量选择药效成分积累较多、产量较大时期进行采捕,采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如挖、摘、剥、捕等,以期得到品质优良、符合医疗需求的药材。

3.加工干燥

根据入药的品质要求,选择适当的加工技术如切、洗、煮、蒸、分档等进行产地加工与干燥,以保证商品药材的规格、形状、干燥状态及上乘品质。

4.贮藏养护

选择适宜的包装、仓储条件和技术、贮藏期限进行贮藏、养护、贮运,防害虫、防潮、防变质,以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

三、中药采制的各类方法和技术

中药材传统采制技术各类方法和技术是由我国历代本草、医方书籍所记述或由“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继承下来的。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采制逐渐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技术。

1.秦汉时期

《范子计然》据传是春秋时代范蠡所著,里面收载了86种药材(矿物药15种,动物药6种,植物药含真菌类65种),39种记有优质品的质量标准(包括产地、形状、粗细、色泽、质地、气味、采收季节等),是最早的中药材商品学记录,被《神农本草经》《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及《本草纲目》所引用。如细辛“出华阴,色白者善”、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述了药材采制的基本法则,在“序列”中要求“……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同时出现了中药采制专著《桐君采药录》等。

2.魏晋隋唐时期

《本草经集注》对药物的产地、采制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云:“案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势理,不及本邦,”陶弘景谓:“本草采药时月……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则枝叶就枯,又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其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耳。”

《千金翼方》中出现了“采药时节”“药出州土”的专论内容,共记载了238种中药的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阴干、暴干、火干、日干等)。“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按本草所出郡县皆是古名,今之学者卒寻而难晓。自圣唐开辟,四海无外,州县名目,事事惟新,所以须甄明即因土地名号,后之学者,容易即知。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故不繁录耳。”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药藏”专论内容:“……右件药依时收采以贮藏之,虫豸之药不收采也……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暴,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宜熟知之……诸药未即用者……则土湿之气不中也。”

3.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确指出中药采制应“甄别新陈,辨明州土”。

明代《本草蒙筌》记载:“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地黄“江浙种者(多种肥壤),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力微,怀庆生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力大”。谓“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凡药藏贮,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书中还记载了许多药材特殊的药物对抗贮藏方法,如“人参须和细辛,牡丹皮与泽泻同贮”。《本草品汇精要》主要是取材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拾遗》以及唐、宋本草,分项记载了药物的产地、采集等内容。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药性变迁论》云:“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

4.民国时期

由广东南海人陈仁山编写的《药物出产辨》,共记载763种药物,当中以广东药材居多,每药主述产地。同时以发展的眼光论述药物的产地变迁,“药无古今,地道有变。昔时此地出产最良,今则不良,或无出产者有之;此地向无出产,今则有出产,且最良者有之。”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国家也开始重视传统采制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学习和交流传统采制技术的基础上,着手对中药采制的经验作了整理。同时在医疗和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要提高药品质量,改进药材产地加工技术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1959年,《中药材手册》《中药志》《药材学》等对传统采制技术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整理,收载有品种、产地、产季、加工方法、贮藏等内容,肯定了中药采制的合理部分,指出中药采制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应当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加以提高和发扬。随后各地区的传统采制经验亦开始整理和交流,认为中药采制是中医择优而立,用药经验的一大发展。各地《药材志》在药材下均列有主产区域、采集加工、贮藏保管等内容,并出版了许多中药材采集、贮藏、保管、养护的著作,如《常见中药采集法》(上、下册)、《采药参考手册》《中药材丰产栽培经验介绍》(第一辑)、《中药材生产技术》《中药材收购手册》《中药材贮藏保管知识》《中药材保管技术》《中药材养护知识》《中药材商品养护》《药物贮藏法》等。

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道地药材》《中药采集收购鉴别手册》等,对中药采制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1~3册)、《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全六卷)、《中国药材学》(上、下册)等均收集了国内外有关产地、采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由王孝涛、曹晖等主编的《中药采制与炮制技术》明确提出“中药采制控质论”。

最近十多年,关于中药材采收、产地、加工、贮藏、保管的书籍也层出不穷,中药采制逐渐成为了新的学科。 S3hIDBCk5byx6/8mR9+CjLGl5l8Z+60eixDUHExU22yFPpzg7BFckLwxeYAo28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