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小儿麻醉的安全

根据美国“小儿围手术期心跳停止登记”数据库资料显示,1994—1997年登记的289例病例中超过50%与麻醉相关,麻醉相关死亡发生率为0.36/10 000,1998—2004年登记的397例病例中49%与麻醉相关。回顾我国,相关资料极少,根据几家有统计记录的大型医院数据显示,我国麻醉相关死亡率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可见,我国大型医院的小儿麻醉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但国内大部分基层医院小儿麻醉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等普遍缺乏的现状导致了在小儿麻醉安全领域仍是任重道远,小儿麻醉的安全保障依然是一项尚未得到满足的社会需求。因此,在保证麻醉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变得至关重要。

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比较发现,麻醉引起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很多。例如,由于监测设备和麻醉设备的限制,导致了未被发现的通气不足造成相关并发症甚至是死亡,其次为药物过量所致的相关死亡,也包括不恰当或不积极的术前支持治疗,不完善的术中监测,错误的液体治疗,以及围手术期反流误吸。而且新生儿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虽然医学技术发展迅猛,麻醉学科的建设也日新月异,但以上引起不良事件的相关问题仍然未被解决。有观察研究发现,患儿自身疾病也是导致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甚至是死亡的概率远远大于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新生儿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概率也很高,应引起重视。

围手术期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心动过缓、喉痉挛、支气管痉挛、诱导或拔管过程中出现的反流误吸等都应该引起重视,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术后并发症也是影响麻醉安全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包括低氧血症、反流误吸、气道水肿及恶心呕吐等。

小儿麻醉医师专科培训是保障围手术期麻醉安全的一个有效措施。经过专业培训的小儿麻醉医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的小儿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处理及抢救。

综上所述,尽管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即使是对一台普通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小儿麻醉医师都不可以掉以轻心。下文将具体讨论预防或降低围手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麻醉安全的有效措施。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和质量评定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小儿麻醉安全、提高麻醉效率、体现麻醉艺术强有力的保障。在强调小儿麻醉安全之前,必须建立健全的麻醉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全面的麻醉质量管理系统毫无疑问是麻醉安全的重要保证。

(1)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2)建立按照麻醉医师资格分级的授权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手术患者的麻醉工作。

(3)充分做好麻醉前准备,严格检查各种小儿麻醉专用器械设备,确保抢救设备完好和抢救药品齐全。

(4)严格执行药物查对制度,麻醉期间所用药物及输血输液要做到“三查八对”。

(5)新技术的开展和新方法的使用,应按照医院新技术准入及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经医院批准后实施。

(6)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坚持岗位交班、手术台旁交班,病情不稳定和疑难病例的手术原则上不交班。

(7)围麻醉期出现并发症或意外,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向上级麻醉医师及科主任汇报,对各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及时上报,并进行全科讨论,认真整改落实。

(8)根据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并进行质量评定。

(9)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制度执行:由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手术室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共同完成,分别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实施前、皮肤切开前、术毕患儿离开手术室时对其基本信息、手术方式等信息进行三方核对,核对无误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才可进行下一项操作。

二、人员准备

(一)麻醉医师

1.资质方面

关于小儿麻醉医师的资质,《中国临床麻醉分级管理规定(草案)》2011-12-12第五稿规定:1~7岁小儿的责任麻醉医师必须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完成过100例1~7岁小儿麻醉,其中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不少于50例;1岁以下小儿的责任麻醉医师在满足上述1~7岁小儿麻醉责任医师的条件外,还必须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完成过50例1岁以下小儿麻醉,其中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不少于25例。高危小儿麻醉必须由经过小儿麻醉专科医师培训或相关机构证明具备同等资历的麻醉医师实施。

2.工作细则方面

麻醉医师应在手术前一日和手术当日对拟进行手术的患儿进行访视,对各系统进行仔细评估,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并与患儿主管医师就手术方案等问题进行积极沟通。

3.精神状态方面

全国麻醉医师的严重不足导致的执业耗竭也不得不引起关注,各大医院、科室也在尽一切办法克服人员短缺问题,并尽最大努力降低由此带来的对临床安全的影响,但在现状没有改变之前,我们必须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对待患儿,做到休息好、心态好,以最佳的状态为每一位患儿保驾护航。

4.责任心和警惕性方面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即使是经验很丰富的麻醉医师,在对待一台普通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都应该像对待第一台麻醉时那样,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因为意外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手术麻醉环节,而过失往往是由于疏忽、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所致。先进的监测设备、麻醉工作站的出现为更精准地判断患者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可以依靠它们但绝不能依赖它们。传统的诊断和病理生理分析能力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患儿

1.身体方面

针对患儿原发病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如有特殊情况,应在术前做好相关安全准备。

2.心理方面

麻醉医师提前访视患儿有助于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恐惧,与患儿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家属及患儿感到安全、可信赖,对麻醉、手术有信心,尽可能减少其焦虑。

3.手术体位

对手术需要特殊体位或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儿,应提前与手术医师、护士积极沟通,备好体位垫,三方一起摆放合适体位,避免长时间手术造成压伤等不良事件。

(三)术前访视的艺术

沟通是门艺术,在儿童患者这类特殊群体的术前访视中除了专业的访视,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沟通的技巧与魅力。众所周知,儿童患者因身心发育不成熟,在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会更加强烈,以至于出现不合作行为和生命体征等方面的变化。在访视的时候,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实施术前访视与沟通,取得家属与患儿的信任,有利于麻醉手术的顺利实施,亦可有效保障围手术期患儿安全。访视的要点如下。

1.访视时间

选择在患儿精神状态较好时间段,避免进食或治疗操作期间进行访视。

2.细致观察及宣教

观察患儿的情绪、心理依赖程度等情况,了解其性格特点,以便制订个体化宣教计划。

3.多形式沟通模式

可采用图片等方式与家属、患儿进行沟通宣教,可有效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甚至是依赖感。

三、设备条件

儿童专用麻醉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包括麻醉药品、麻醉器械、麻醉用品、抢救车、除颤仪、急救药物、急救设备等,手术开始前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核对。

(1)手术间内手术开始之前备好肾上腺素、阿托品、氯化琥珀胆碱、丙泊酚等急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2)氧气、空气、氧化亚氮等气源的检查。

(3)麻醉机、监护仪的检查及参数设定。

(4)其他用具,包括合适型号的喉镜、喉罩、气管导管、吸引装置、牙垫、口咽通气道等。

(5)抢救车及除颤仪应放置在固定、合理的位置,并安排专人管理,进行药品的补充及设备的维护,保证手术过程中随时可用。

(6)必要时备好保温设备、液体管理设备、有创监测设备等。

(7)特殊设备包括困难气道相关设备,如纤维支气管镜、紧急环甲膜穿刺包、患儿转运设备等。

此外,选择与患儿年龄相符的麻醉设备进行麻醉实施和管理是保障患儿围手术期麻醉安全必不可少的条件。选择不适当的麻醉设备极易导致通气不足或过度通气等不良事件。不论监测手段的类型和形式,都应包括心电监护、呼吸监测、无创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还可包括心排血量、血容量、经食管超声等监测项目,以最大限度掌握患儿情况以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提高围手术期麻醉安全。

四、麻醉操作技术及管理水平

另一个有力保障围手术期麻醉安全的因素就是不断提高的麻醉操作技术及管理水平。对于小儿麻醉,建议经过小儿麻醉专科培训的麻醉医师进行相关操作及管理。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或操作手段。有条件的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有创操作,减少相关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提高技术水平才能从容面对各种紧急情况。在麻醉管理方面,学会与时俱进,运用各种先进的监测及血生化指标对患儿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干预。对于学科外知识也应不断更新,努力提高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以保障患儿麻醉安全。

五、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

1996年,动物研究显示,正处于发育阶段的神经系统对全身麻醉药具有高度敏感性,持续大量接触可能会引起神经退行性变。虽然麻醉药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但对小儿来说,根据患儿疾病及手术方式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争取应用最小的药量达到最好的麻醉效果,以满足手术需求是公认的最终目标。

各种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既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的用量和种类,又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满足术中、术后镇痛要求,因此,此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日常麻醉工作中,但由此可引起神经损伤、局部麻醉药中毒、过度镇静导致的通气不足等异常情况。因此,不应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片面地选择麻醉药物及使用方法,应根据患儿疾病、手术方式等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麻醉安全。

六、环境要求

患儿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在陌生环境与父母分离势必会引起其恐惧和焦虑。医护人员温柔、耐心地对待,以及温馨的环境可大大降低患儿的恐惧和焦虑。手术间、患儿等待区可布置儿童贴画,还可设置玩具池(玩具每日需进行消毒处理),医护人员在患儿入手术室前应与父母在此处稍做停留、陪伴其玩耍,减少患儿恐惧,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对于新生儿等特殊患儿应提前调试手术间的温度与湿度,备好电热毯、变温毯、暖风机等设备,并在患儿入室后进行体温监测,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其造成不良影响,手术室内最适温度为23~25℃,最适湿度为60%~70%。

七、麻醉恢复室的配置及管理

手术结束到麻醉作用完全消失、患儿完全清醒是一个短暂却十分关键的过程。为了提高手术效率,通常需要根据手术间数量配备相应的麻醉恢复床位,对术毕患儿进行复苏,并对在复苏期间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积极干预及处理。待患儿顺利拔管并达到离室标准时,由复苏室医师及护士将其护送至病房并完成交接。

八、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传统观念认为小儿不会像成人一样感受疼痛,实际上,在妊娠24周时,胎儿疼痛的感受器和传导的神经通路就已存在。即使在新生儿期进行包皮环切术,如不能提供完善的麻醉和镇痛,也会在生理学上产生短暂的影响,长期还可能对行为学产生影响,特别是导致免疫系统的改变。因此,小儿术后镇痛尤其重要,应该引起麻醉医师的重视。

1.疼痛评估

最常用的评估方法为自我评估,对大龄儿童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数字量表评分;3岁以内的婴幼儿可采用图片或语言描述的方法评估,如“六张脸评分量表”。对认知功能障碍及麻醉状态下的小儿,因自我评估方法存在局限性,故可综合评估面部表情、肢体活动、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哭声强度和性质的行为学方法进行评估。

2.术后镇痛原则

药物的选择遵循简单、安全、有效原则,必要时在镇痛期间进行适当的监测。

3.术后镇痛方法

(1)表面麻醉如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混合乳膏进行切口表面麻醉。

(2)患儿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和护士或家长控制镇痛。

(3)区域阻滞镇痛如骶管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等。

(4)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NSAID)现已广泛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是镇痛中最常用的药物。

(5)非药物疗法是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除了药物治疗外,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心理干预等方法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4.沟通

麻醉科医师术前访视患儿,询问患儿家属是否要求术后自控镇痛,并告知术后镇痛的优点、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费用等相关情况,如家属要求使用,则签署术后镇痛同意书。

5.配置

麻醉医师根据实际情况为患儿配置镇痛装置,并严格按照查对制度,检查装置是否正常工作,确保电池能满足需要并妥善固定。

6.随访、登记

麻醉随访医师按登记内容进行镇痛随访,并做好记录进行交班。

7.镇痛记录书写

需规范、详尽,包括镇痛药物种类、剂量、配置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等。

九、继续教育和培训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无学无以广才”。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医学节奏,才能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疾病及状况。在我国,许多基层医院甚至一些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院每年实施小儿麻醉的病例很少。小儿麻醉设备及通过小儿麻醉专科培训的医师更是极其缺乏。在严重的设备限制和病源短缺的情况下,要求这些非儿童医院的麻醉医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历、学习、总结相关经验和知识是不现实的,对于这些医院的麻醉医师只有通过专业的学习班、培训基地进行专业系统地培训,才有机会接触到小儿麻醉的相关内容。如进入正在推广的全国小儿麻醉培训基地学习就是很好的途径,这种方式也是提高我国小儿麻醉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为围手术期患儿的安全保驾护航,麻醉医师首当其冲。在保障小儿麻醉安全这条路上仍是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掌握过硬的技术水平,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警惕性,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麻醉方案,积极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紧急情况,才可保障患儿围手术期麻醉安全。 fX+Mt7nMTgemVfMWWdx2/snd/ooBuyqmwGPpE16WxYrQiQf58+dqPgY+ik6I96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