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气道管理技术

一、面罩通气

面罩是最常用的通气装置,有不同形状和大小可供选择,最常用的是一次性、透明、边缘可充气的塑料面罩。该面罩充气垫有防漏气、保护作用。因其透明,可观察气体交换情况、唇色、有无分泌物或呕吐现象。小儿面罩最合适大小是上界至鼻梁(不压迫眼),下界至下颌骨。面罩通气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扣面罩时手指压迫患者颏下三角,导致部分气道受压,故要求手指力量尽可能轻柔,依附在下颌骨上即可;另一个常见错误是扣面罩时把患儿嘴完全闭合致使上呼吸道梗阻,发生呼吸困难或无法人工通气,处理方法是松开位于下颌骨的手指,用小指托在喙突处并向发际处方向用力,这种手法可使颞颌关节处于半脱位,使嘴张开,舌和相应软组织与咽后壁分开,保持气道通畅。

面罩通气过程中另一只手应握住通气皮囊,以感受通气效果,必要时实施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以保持气道开放,或关闭部分APL使通气皮囊产生一定压力而形成CPAP。婴幼儿面罩通气时应避免头过伸,因过伸对气管有一定的拉伸作用,易致气管狭窄阻塞。

面罩通气是小儿麻醉看似最基础、最简单,实际上却是最难掌握的技术之一,初学者常会依据成人面罩通气方法进行操作而导致种种错误,熟练掌握该项技术常需要为期半年以上的专项练习。

二、口咽通气道

婴幼儿舌相对较大,麻醉诱导或镇静状态下易发生气道梗阻,如选择大小合适的口咽通气道或喉罩可以改变此状况。按图4-1-1A、图4-1-1B的方法选择大小适合的口咽通气道,并同时准备相邻型号各一根。置入通气道时可借助压舌板把舌推开,以防放置通气道时把舌折叠,导致舌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发生舌水肿,加重梗阻。如口咽通气道太长,其顶端压迫会厌可堵塞声门口,并易损伤会厌、悬雍垂(图4-1-1C、图4-1-1D);如口咽通气道太短,则其顶端顶在舌背面,使舌往口腔顶部挤压,可造成更严重梗阻(图4-1-1E、图4-1-1F)。口咽通气道不应作为解决气道梗阻的万能设备,置入时注意防止损伤唇、舌,但可作为气管插管时的牙垫,便于吸引分泌物等。

图4-1-1 口咽通气道的正确选择

分别为大小适合的口咽通气道(A、B)、口咽通气道过长(C、D)、口咽通气道过短(E、F)。

三、鼻咽通气道

在小儿麻醉临床实践中偶尔也应用鼻咽通气道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其长度应是从鼻孔到同侧下颌角的距离。有不同型号的鼻咽通气道,有些具有调节功能,可根据气道情况作出调整。婴幼儿和低体重小儿也可应用剪短的气管导管。浅麻醉状态下,患儿对鼻咽通气道的耐受性比口咽通气道好,但由于易损伤鼻黏膜而导致出血,临床上一般尽可能用口咽通气道。

(一)适应证

(1)患儿从麻醉中苏醒但有部分气道梗阻或恢复时间较长。

(2)某些气道阻塞性疾病或术后气道有梗阻可能。

(3)在某些气道镜检或牙科麻醉过程中供氧和/或吸入麻醉气体。

(4)牙齿松动小儿,放置口咽通气道有危险。

(5)有气道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二)禁忌证

凝血功能异常、颅底骨折、鼻和鼻咽有病理性改变者。

四、气管插管

(一)技术

根据小儿的气道解剖特点,临床操作中的气管插管技术也有别于成人。小儿气道内径小、更易损伤,其中以喉镜片先进入食管再回退来暴露声门的方法最好避免,因喉镜片端易刮伤杓状软骨和会厌襞。使用Miller喉镜有数种方法可以帮助显露声门。最经典的手法是在明视下喉镜片沿舌面下滑,并将舌逐渐向左侧推开,到达舌根会厌交界处,上抬舌根然后上抬会厌从而暴露声门,这种方法能避免损伤杓状软骨。另一种手法是用Miller喉镜从右口角牙齿外侧进入,避开门齿,喉镜顶端对着中线推进,推进过程中把舌推向左侧,到达会厌处时上抬喉镜暴露声门,这种手法可避免损伤牙齿,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困难气道。不管采取何种方法置入喉镜均不能以齿或牙槽嵴作支点,如确实无法避免应采取塑料牙套保护牙齿。

喉镜检查时头的理想位置随年龄不同而不同。成人和6岁以上小儿只要在枕部放置一厚5~10cm的枕头,头后仰呈“嗅位”,使口腔轴线、口咽轴线、气管轴线三条轴线呈一直线,即可暴露声门,可在直接明视下暴露喉部结构,同时咽、喉处于开放状态(图4-1-2)。6岁以下小儿则没必要处于枕高位,因该年龄段小儿本身头相对较大,仅头后仰即可使三条轴线呈一直线,如枕部过度移位反而可能造成声门暴露困难。新生儿可由助手托住肩部或肩下垫高,头悬垂至手术台边缘并轻度后仰,可使声门暴露变得容易,此时操作者最好处于坐位。

图4-1-2 通气和气管插管的正确体位

无枕垫(A、B)、枕垫(C、D)、“嗅位”(E、F)。

成人气管插管理想位置的三轴线理论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一些研究根据MRI和临床经验对垫高枕部更容易暴露声门提出异议,但在小儿还没有对照性研究。有研究观察了456例成人患者,发现颈后伸即可取得良好的喉部视野,另外一些学者支持“嗅头位”,但对三轴线理论有不同看法。有些患儿“嗅头位”比头后仰位更容易插管,故临床常规应用“嗅头位”。

小儿喉镜检查可在患儿清醒、麻醉、肌松或保留自主呼吸等状态下进行。清醒状态一般应用于新生儿,如手法轻盈,血流动力学反应不明显,但最好采取麻醉状态下插管,以减轻应激反应。

(二)喉镜片

直喉镜片适用于新生儿或小婴儿。直喉镜片可直达咽后部超过会厌(也可不过会厌),抬起会厌即可显露声门。较大儿童可选用弯喉镜片,将镜片顶端小心地推入会厌与舌根交界处,镜柄垂直抬起会厌可显露喉头。注意不能以门齿作为支点向前翘起镜片顶端。不同年龄小儿对应的喉镜片型号见表4-1-1。

表4-1-1 不同年龄小儿对应的喉镜片型号

(三)气管导管

不同厂家的气管导管管壁厚度不同,所以选择时除根据导管内径(internal diameter,ID)选择外,还应注意导管外径(outside diameter,OD)。

1.气管导管的选择

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年龄计算(表4-1-2),ID(带套囊导管)=年龄/4+4,ID(不带套囊导管)=年龄/4+4.5。临床使用的测量方法:①气管导管外径相当于小儿小指末节关节的粗细。②气管导管OD相当于小儿外鼻孔的直径。麻醉前应另外准备大一号及小一号的导管各一根。气管插管后呼吸道无效腔明显下降,而气流阻力则明显增加,并且接头与导管之间形成的内径差造成湍流更增加气流阻力,所以在不产生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最大ID的气管导管。

在某些情况下,如头颈部或胸部手术及俯卧位手术,或困难气道及异常气道的患儿,气管导管可能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压力而容易发生扭折或压扁,应选用经尼龙或钢丝增强的特殊导管,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异形管。气道激光手术时,需选用经适当材料包裹或经石墨浸泡处理后的气管导管,以降低易燃性。

2.气管导管的气囊选择

可以无阻力地通过声门和声门下区域最大的不带气囊气管导管,在气道压达到20~25cmH 2 O时有轻微漏气最为理想,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容易做到。我们认为,采用高容低压气囊,并不增加术后气道并发症,术后产生喉部并发症与无气囊气管导管无明显差异。小儿(除了早产儿)都可选用带气囊气管导管。

带气囊气管导管的优点:①预防误吸;②实施低流量控制呼吸;③提供可靠的二氧化碳、通气量监测;④减轻漏气所致的环境污染和麻醉药的浪费;⑤避免为了保证良好通气而选择过粗的导管,减少术后喉部的并发症;⑥减少重复检查,降低换管概率,气囊所致的损伤可能远小于更换导管而反复插管所致的损伤。带气囊气管导管更适合用于大手术、需人工通气和反流危险大的患儿。但应注意:①带气囊气管导管较无气囊气管导管粗(外径约粗0.5mm);②气囊内压不要过大,尤其使用N 2 O时,有条件者应监测气囊压力;③长时间插管者应定时放松气囊并小心充气,可防止压迫而致气管损伤。

3.气管导管插入深度

气管导管可经口或经鼻插入:①经口插入深度≈年龄(岁)/2+12或ID×3;②经鼻插入长度=年龄(岁)/2+14或ID×3+2。导管位置确定后,可考虑按需要的长度剪去多余的部分。摆好体位后应再次确认导管深度。长时间使用气管导管者,应拍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不同年龄小儿气管导管内径和深度选择见表4-1-2。

表4-1-2 气管导管内径和深度选择

4.气管插管术及拔管术
(1)气管插管术

1)操作方法:经口明视插管法是小儿临床麻醉最常用的气管插管方法。如果声门显露不满意,助手或操作者用左手小指从患儿颈前轻压环状软骨,使声门向下移位进入视线内。上门齿不能作为喉镜撬动的支点,否则易损坏上门齿,并注意不要把上唇、下唇夹在牙齿和镜片之间造成损伤,尤其对换牙期的小儿,更要注意保护牙齿。

经鼻明视插管法可用于俯卧位手术、头面部手术、术中拟施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术后需持续机械通气,以及大手术和长时间的手术。为便于气管导管的固定,可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插管前检查患儿鼻孔通畅程度,用0.5%~1%麻黄碱溶液滴鼻以收缩鼻黏膜血管。将准备好的气管导管放于热盐水中减少插管时可能的鼻黏膜损伤。麻醉诱导后,经一侧鼻孔轻柔插入导管,通过鼻后孔后,借助喉镜明视下看到声门,用插管钳协助将导管送入气管。

2)气管插管注意点:小儿的氧储备少,耐受缺氧的能力更差,故应迅速完成气管插管;小儿气管插管时,操作手法应轻柔,切忌用暴力置入导管,否则极易造成气管损伤和术后喉头水肿;插管后一定要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波形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导管固定前,应正确握持气管导管,确保导管位置没有变化;用合适的支撑物以防气管导管扭折;鼻插管时,注意避免导管压迫鼻翼。

(2)气管拔管术

1)拔管前患儿须具备的条件:①麻醉药的作用已基本消退,无肌松药、麻醉性镇痛药的残余作用(麻醉下拔管者除外);②患儿已开始清醒,自主呼吸已恢复正常,已有自主的肢体活动,婴儿、新生儿应在清醒状态下拔管;③咳嗽、吞咽反射已恢复正常;④循环功能稳定,无低体温。

2)操作方法:准备拔管时应先清除气管内、鼻腔、口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在完全清醒或一定麻醉深度时拔管,切忌在易诱发喉痉挛的浅麻醉状态下拔管。新生儿和婴儿应在清醒状态下拔管。对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宜采取深麻醉下拔管。拔管前应充分吸氧,并做好再次插管的准备。拔管后可给予面罩供氧,必要时需吸引口咽部的分泌物,但应避免反复吸引刺激。拔管后置患儿于侧卧位,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呕吐、反流误吸的发生。

(3)气管插管的并发症

除与成人类似的并发症外,小儿气管插管还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喉炎(插管性格鲁布喉炎):该并发症在小儿发生率为0.1%~1%,原因有气管导管太粗(>25cmH 2 O无漏气或插管阻力较大)、术中常改变体位、俯卧位、反复插管、插管损伤、年龄1~4岁、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插管时呛咳、有喉炎病史等。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为危险因素尚无定论。喉炎的治疗常采取持续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雾化。治疗原理取自治疗传染性喉炎的经验,不同类型喉炎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因尚无证据表明用一种方案治疗两种类型喉炎会取得一致的效果。延迟拔管的小儿拔管前是否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目前对此的看法不一。有研究报道,肌内注射甲强龙能降低拔管后喘鸣的发生率。

2)声门下狭窄:绝大多数(90%)的后天性声门下狭窄由气管插管引起,尤其是延迟拔管者。早产儿和新生儿延迟拔管后发生此类情况较少,原因是其环状软骨发育未成熟,此时软骨结构富含细胞和基质(含水量大),富有弹性,对缺血不敏感。

声门下狭窄的病理变化:气管导管压迫气管黏膜致其缺血性损伤,导致水肿、坏死、溃疡,环状软骨裸露,48小时内从溃疡面长出肉芽组织,最后形成瘢痕组织,导致气道狭窄。瘢痕组织上皮是鳞状上皮化生,缺乏腺体和弹力纤维,残余的腺体扩大形成囊性结构。为了防止声门下狭窄,应对下列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气管导管太粗,喉损伤(插管损伤、化学性或热损伤、外伤、手术伤、胃反流误吸等),长期保留气管导管(>25日),反复多次气管插管,慢性感染性疾病等。

五、喉罩

(一)适应证

(1)无呕吐反流危险的手术,以及不需要肌肉松弛的体表、四肢短小全身麻醉手术。

(2)困难气道的患儿,当气管插管困难使用喉罩后,可导引完成气管插管。

(3)通过喉罩施行纤维光导支气管镜激光治疗声带、气管或支气管内小肿瘤手术。

(4)对颈椎不稳定的患儿施行气管插管需移动头部有较大顾虑时,使用喉罩。

(5)因气管导管会使狭窄气管内径进一步减少,使用喉罩对气管狭窄的婴幼儿有优势。

(6)急救复苏时可置入喉罩,如操作熟练可迅速建立有效通气,及时复苏。

(二)置入方法

喉罩的成功置入需要合适的麻醉深度,喉罩的气囊可先排空,背面涂润滑剂,气囊朝向前或朝向咽后壁(反向法),沿着硬腭的轴线将喉罩置入。反向法是在喉罩置入口腔后调正其位置,直达咽喉下部位,将气囊罩住喉部,然后在气囊内充气,接呼吸回路。观察气囊的活动或轻柔地手控膨胀肺部后看胸廓运动,确认位置正确后,以胶带或绷带予以固定。

(三)禁忌证

(1)饱食、消化道梗阻、腹内压过高、有反流误吸高度危险。

(2)咽喉部存在感染或其他病理改变。

(3)呼吸道出血。

(4)侧卧或俯卧等喉罩位置难以良好固定。

(四)注意点

1.喉罩的选择

不能完全按体重选择喉罩,应根据小儿的发育情况参考标准体重,选择大小合适的喉罩(表4-1-3)。

表4-1-3 各种喉罩与体重及套囊容量的关系

2.喉罩的位置要正确

小儿喉罩放置过深或过浅,都容易发生旋转移位。

3.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

尽管喉罩的刺激远小于气管导管,但麻醉过浅、吞咽、咳嗽等可能导致其移位,严重时可导致喉痉挛。

4.特别注意呼吸道的阻力和通气情况

一旦呼吸道阻力过大或漏气严重,要及时调整喉罩的位置,必要时应立即拨出喉罩行面罩通气或改为气管插管。

5.麻醉期间呼吸控制

可保持自主呼吸或控制呼吸,但保留自主呼吸更为安全,密切观察通气量是否足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 2 )监测尤其重要。如果需控制呼吸,则需要密切观察通气、胃胀气及气道阻力情况,且时间不宜过长。

6.手术结束时

喉罩可以在保护性反射恢复后或在深麻醉下拔除。拔除喉罩后需用面罩给氧直至患儿能维持满意的自主呼吸。

7.注意喉罩的缺点

①气道密封性不如气管插管,发生呕吐和反流时对气道不能起保护作用;②正压通气时增加气体泄漏的可能性;③不能绝对保证气道通畅;④小儿喉罩易发生位置不正,尤其是小型号的喉罩。 9Z+5/lZHL9JvW7xKzp5yLTUHWws2J/eusTH0KaZ9np5INgMoKpRQNPiVDjy9vO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