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病毒性心肌炎

【概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图2-7-1)。多数病例在发病前1~2周或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即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前驱症状。该病发病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肢冷、多汗、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为临床特征,症状严重时可有水肿、气促、活动受限。轻者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只出现心电图改变,似“感冒”样表现,或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胸闷等不适。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肺水肿,少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3~10岁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好发于夏、秋季。

图2-7-1 病毒性心肌炎

本病如能及早诊断和治疗,预后大多良好,部分患儿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后调养失宜,可迁延不愈而致顽固性心律失常。

【辨证】

小儿素体正气亏虚是发病之内因,温热邪毒侵袭是发病之外因。病毒性心肌炎在古代医籍中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属于中医学风温、心悸、怔忡、胸痹、猝死等范畴。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由风热湿毒损伤心气所致。

(一)风热犯心

发热,低热绵延,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肌肤疼痛,肢体酸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舌苔薄黄。

(二)温热侵心

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心悸胸闷,肢体乏力,舌质红,舌苔黄、腻。

(三)气阴亏虚

心悸不宁,活动后更加严重,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晚睡不好,舌光红少苔。

(四)心阳虚弱

心悸,神疲乏力,怕寒、四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至肢体水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舌色淡紫。

(五)痰瘀阻络

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腹部有憋闷感,恶心呕吐,面色晦暗,嘴唇、指甲颜色青紫,舌体胖,舌质紫、暗或舌有瘀点,舌苔腻。

【生活起居】

(一)预防

心肌炎最常见的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因而要防治诱因心肌炎就要做到预防感冒,可进行预防注射,预防感染;注意防寒保暖,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防止交叉感染,防止病毒侵犯机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孩子的身体抗病能力;孩子的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图2-7-2)。

图2-7-2 预防方法

(二)调护

一旦诊断为心肌炎,应立即采取以下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治疗的有利时机。

1.卧床休息

发病早期合理、充分的休息尤为重要,可使发生炎性病变的心肌尽快修复,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减轻心脏氧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密切观察患儿病情

一旦发现患儿心率明显增快或减慢、严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应立即采取各种抢救措施。

【饮食调护】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少量多餐。宜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膳食均衡,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以利于心肌的修复。忌食油腻、生冷、辛辣以及重口味的食物,不饮浓茶。

推荐食疗方

1.丹参饮

适用于心气不足型病毒性心肌炎。取丹参30g,加水300ml,煎取200ml,加适量冰糖,每次饮用30ml,每日2次(图2-7-3)。

图2-7-3 丹参饮

2.酸枣仁粳米粥

适用于心血不足型病毒性心肌炎。取酸枣仁50g,捣碎,煎取浓汁;用粳米100g煮粥,半熟时加入酸枣仁汁,温服(图2-7-4)。

图2-7-4 酸枣仁粳米粥

【中医护理技术】

(一)推拿疗法

1.位置
(1)心俞:

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肺俞:

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膈俞:

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极泉:

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5)膻中:

胸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中点。

2.目的

镇惊,宽胸利膈,养心安神。

3.操作
(1)患儿俯卧:

家长以虚掌拍打患儿肩背部1分钟,手法要轻柔适当;家长以拇指按揉心俞穴并直推至膈俞穴(图2-7-5),以拇指点揉穴1~3分钟;以单掌直擦脊柱及脊柱两侧的肌肉组织,以透热为度。

图2-7-5 推拿背部腧穴

(2)患儿仰卧:

家长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揉患儿上肢内侧肌肉10~15次,并以示、中指点按极泉穴(图2-7-6)1分钟;家长用两手拇指桡侧,以膻中穴为中心向两侧分推,按揉膻中穴(图2-7-7)1~3分钟,并配合单掌揉摩法。

图2-7-6 点按极泉穴

图2-7-7 按揉膻中穴

(二)随证加减

1.心气不足型常用手法

补脾经,补心经,按揉足三里。

(1)位置

1)脾 经:

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线状穴。

2)心经:

在中指掌面,自指尖推向指根。

3)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2)目的:

补血生肌,养心安神,强壮身体。

(3)操作:

患儿仰卧,家长单掌轻摩腹部3分钟,补脾经300~500次(见腹泻 图2-5-12),补心经100~500次,按揉足三里30~50次(图2-7-8、2-7-9)。

图2-7-8 补心经

图2-7-9 按揉足三里

2.心血不足型常用手法

补脾经,补肾经,清天河水,按揉厥阴俞,按揉涌泉穴。

(1)位置

1)脾经:

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赤白肉际处。

2)肾经:

在小指掌面,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3)天河水:

前臂正中,自腕横纹正中至肘横纹(肘中肌腱内侧)成一直线。

4)厥阴俞:

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5)涌泉穴:

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的凹陷中)。

(2)目的:

益气助神,补血生肌,泻心火,纳气定喘。

(3)操作

1)补脾经(见腹泻 图2-5-12):

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为补脾经100~500次。

2)补肾经(见尿路感染 图2-6-6):

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为补肾经100~500次。

3)清天河水(见发热 图2-1-18):

自腕横纹正中至肘横纹(肘中肌腱内侧),为清天河水100~300次。

4)按揉厥阴俞(图2-7-10):

100~300次。

5)按揉涌泉穴(图2-7-11):

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为涌泉穴,按揉100~300次。

图2-7-10 按揉厥阴俞

图2-7-11 按揉涌泉穴

(田立东 沈红岩) OCKYBbMcIpElVBxJqkoQaC3KRDuT8sGyMXEKno15Ltc0FzL5F/ifYjDVi143Qq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