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童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最易引起父母亲的担心。
发热是身体与入侵病原微生物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体温比口表体温高约0.2℃,口表体温比腋表体温高约0.3℃),腋表体温如超过37.3℃可认为是发热。每天2~6点稍低,13~18点稍高。
正常体温范围受年龄和测量部位的影响(图2-1-1、图2-1-2、图2-1-3,表2-1-1)。
图2-1-1 不同测量部位的正常体温范围
图2-1-2 常用体温计类型
表2-1-1 不同年龄段儿童正常体温
直肠测温虽然适用于婴幼儿,结果准确,但出于安全性和耐受性的考虑,新生儿测体温还是应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而1个月至5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
化学标点(相变)测温(额贴)方法不可靠,不主张采用。
口腔、直肠采用电子测温计测体温最为经济有效。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图2-1-3)。
图2-1-3 发热分度
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很多,因食、因寒、因热;内因:纯粹内因的发热即生理性发热,体温调节能力受到影响而发热,比如中暑等。
中医理解发热:小儿是“稚阴稚阳”体质,且“阳相对有余”。因此,小儿不仅容易受到阳热邪气的侵袭引起发热,而且有时感受到阴寒邪气或是食物在体内不消化,也会引起热证。但也有小儿因先天体质不足或因生病时间较长,阴液亏虚明显,体内会有虚热产生。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热,称为“暑热证”。这个多是在盛热的夏天,热邪积累于肺胃,而不能透发出来所致。经验来说因伤食(积食)和因受寒引起的发热居多,小儿发热只要对症处理,两三天应有好转,如没好转应及时就医。
中医一般把发热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发热及暑热四种类型。家长除了注意观察发热外,还需要观察其他不适表现,了解发热原因,并根据原因来选择正确的养护方法。
小儿发热的最常见类型,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外感风寒,小儿常表现为发热较轻,但怕冷怕风不出汗,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有时还会有头痛,咽喉发痒。观察舌苔,会看到舌色无明显变化,苔薄白小儿的指纹是鲜红的。另一种是外感风热:小儿常表现为发热较重,微微出汗或不出汗,流黄稠的鼻涕,咽喉疼痛明显,舌苔薄黄,指纹颜色会偏紫红色。
小儿常表现为高热,口气臭(可能是酸臭或腐臭),大便干燥或排稀便(都偏臭),颜面发红,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睡眠不实,不停翻动(所谓胃不和卧不安)。观察苔色会看到颜色发红,舌苔偏厚,逐渐变黄变腻。
在儿童中,相对少见,小儿多表现为下午或傍晚发热,手心脚心较热,没有食欲,睡觉不踏实,特别不爱出汗,观察舌色偏红,舌苔少或出现剥落,指纹是淡紫色的。
通常在天气特别炎热时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多为低热或中度热,精神差,爱睡觉,食欲不振,口渴爱喝水,出汗少,排尿多,观察舌色偏红,舌苔薄白或黄腻,指纹是紫色的。
房间清洁,安静,无光线声音刺激。室温保持在22~24℃。空气流通每天至少一次(将患儿转移到其他房间)。
体温在38℃以下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多给孩子饮水;38~38.5℃高温时,1~2小时测量体温一次,穿较薄的衣物,促进皮肤散热;退热后,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体温高于38.5℃且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一次。
贴于宝宝的前额和颈部两次(图2-1-4),4小时更换。
图2-1-4 头部贴退热贴
用温水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颈部、腋下、腹股沟(图2-1-5)。
图2-1-5 温水擦浴
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风,室温在24~26℃之间,水量没至躯干,用35~37℃温水全擦浴,促进蒸发散热(图2-1-6)。
图2-1-6 温水浴
体温超过38.5℃,活动力差,虚弱,无法进食,剧烈呕吐;抽筋,头部僵硬;本身有严重疾病;连续发热两天以上。上述情况应立刻就医。
1.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优先考虑。发热期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更偏爱流质(图2-1-7,图2-1-8)。未添加辅食的小宝宝尽可能多喝奶;添加辅食的宝宝除可以增加喝奶量,还可以多喂食白开水和米汤;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多喝些清淡的汤。
图2-1-7 流质食物
图2-1-8 半流质食物
2.宝宝喜欢的营养食物应被优先考虑。因生病导致食欲下降,尤其要尊重孩子的口味,想吃什么都不妨给宝宝吃一些。
3.发热期间,不宜添加新辅食。发热期间消化系统功能减弱,机体可能处于高致敏状态,此时摄入新食物易引起过敏等疾病。
4.多给宝宝喝白开水。水可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帮助宝宝恢复健康(图2-1-9)。
5.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和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图2-1-10)。忌食油腻、辛辣、寒凉、甜咸的食物(图2-1-11)。
6.不强迫孩子进食。强迫孩子进食会伤害脾胃功能。即使很长时间没进食,父母也不要强求,孩子会依据自己需要吃东西,一旦身体康复,他的食欲自然也会随之好转。
图2-1-9 宝宝多饮水
图2-1-10 清淡易消化食物
图2-1-11 发热时禁忌食物
正确选用合理的膳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发热是机体消耗能量的过程,多补充优质蛋白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图2-1-12)。
图2-1-12 优质蛋白食物
宝宝降温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排出汗液、尿液等体液以使体温降低(图2-1-13,图2-1-14),为防止水分丢失过多,要多喝温开水、新鲜果汁。
图2-1-13 汗出降温
图2-1-14 排尿降温
米汤、绿豆汤、稀粥、烂面条、鸡蛋羹(图2-1-15)。
图2-1-15 发热时饮食
风府穴至大椎穴,风池穴至肩井穴(图2-1-16)。
刮痧具有发表清热、舒畅气血、活血化瘀的功能。对上述部位进行刮痧可以疏散风寒、发表退热,是治疗外感发热的常用穴位。
图2-1-16 小儿发热时刮痧疗法常用穴位
将凡士林或橄榄油涂抹于局部皮肤,手握刮痧板从上至下刮拭,用力宜轻柔,反复刮至皮肤发红或出痧(图2-1-17)。
图2-1-17 刮痧疗法
图2-1-18 清天河水
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的线性穴位。
解表发汗,退热透邪。
从手推至肘,300~500次,推拿手法宜轻快,速率以150次/分左右为宜。
图2-1-19 运内八卦
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指根2/3为半径画圆,即八卦穴。
调理气机,宽胸利膈。
从近小鱼际处开始顺时针方向画圈,300~500次,推拿手法宜轻快,速率以150次/分左右为宜。
图2-1-20 点按合谷穴
1)位置: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于另一手拇指、示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即是合谷穴。)
2)目的:
宣肺理气,疏风解表。
3)操作:
以拇指指腹按揉之,每次50~100次。
图2-1-21 点按曲池穴
1)位置: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2)目的:
清热解表、疏经通络。
3)操作:
以拇指指腹按揉之,每次50~100次。
脊背正中线,从尾骨末端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图2-1-22)。
图2-1-22 捏脊位置
调整脏腑阴阳气血。
用拇指指腹与示指、中指指腹相对用力,挟持肌肤,拇指在后,示指、中指在前,然后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向上捻动,边捏边推边向颈后部移动。捏三次可提一次,称“捏三提一”。一般每次操作3~5遍(图2-1-23)。
图2-1-23 捏脊疗法
(汪伟 沈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