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边的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点缀着我们美丽的生活和环境。其间,薄荷尤为幽素凉婉,纯粹干净。不起眼的它初看虽显普通,但它通体的翠绿、幽幽散出的清雅凉意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薄荷性凉,偏又喜温,生于春,而胜于夏。在万物狂长、薄荷繁盛的季节里,关于薄荷的许多美丽传说就在民间产生,广为流传,延续至今。
薄荷是一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绿色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强。看似脆弱,实则充满生机和希望。薄荷绿得清凉,仿佛一位少女爱而不得的惆怅。
古老的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薄荷的凄美爱情传说:
哈迪斯(Hades),是第二代神王泰坦巨神克洛诺斯与神后瑞亚之子。瑞亚生了许多子女,但每个孩子一出生就会被父亲吃掉。后来在宙斯的帮助下,克洛诺斯才把他腹中的子女们都吐了出来,其中就有古希腊神话中勇猛非凡的冥界之王-哈迪斯。
哭河之神科库托斯的女儿明塔(Mentha),是一位温柔美丽的水泽仙女。她深深爱着哈迪斯,并认为当时未婚的哈迪斯也同样深深爱着自己,期盼着有一天可以光明正大地嫁给他,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然而哈迪斯却从埃特那山娶回神王宙斯与农业女神得墨忒尔的女儿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并宣布立为冥后。明塔知晓后,暗自神伤,但还是天真地想着哈迪斯一定忘不了自己,肯定还会回到自己身边。流言传到了冥后那里,冥后嫉妒明塔的绰约风姿,也为了使冥王忘记明塔,一气之下将她变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长在路边任人踩踏。可是内心坚强善良的明塔变成小草后,身上却拥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凉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浓烈。明塔虽然变成了小草,却由于逆境之下不服输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人们把这种草叫作薄荷(Mentha)。薄荷是清香的,它有一种花语是“再爱我一次”,但爱亦同薄荷一样,渐渐薄凉。时光幽幽,流年寂寂,谁为谁痴,谁为谁狂,谁的心又如薄荷一般凉?
传说之外,古代的希腊人、埃及人、罗马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薄荷。古希腊时代,男士常将薄荷涂抹于全身,以求散发出自我魅力;婚礼上,年轻的新娘会运用薄荷和马鞭草来编织头饰,以期有段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薄荷因此得到广泛的栽培,后来由古罗马人经希腊传遍欧洲。罗马人喜欢在宴席上顶着薄荷叶编成的头冠,显然是借助它的解毒功能。同时,他们也会用薄荷来制酒。西欧有些地方的人如果喜欢某人,会送给他一盆薄荷,表达赞美与欣赏对方的美德。希伯来人会用它做香水,赋予薄荷催情的属性。也许他们也听说过水泽仙女明塔的故事吧!
明塔,薄荷属的拉丁学名( Mentha )因为这个传说变得美丽起来。
薄荷独特的芳香气味可以在酷暑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有如微风吹过,但又好像不只是拂过脸颊,而是轻扫了全身每一个细胞,由里到外的舒爽。相信每一位吃过薄荷糖,喝过薄荷茶,抹过风油精的人都感同身受。它的清凉甚至还能助军打仗呢!
相传南宋时期,岳家军抗金北上,兵至河南新乡。时值酷暑,烈日难当,众官兵口干舌燥,萎靡不振。岳飞大急,如此疲军,何以抗金!正焦虑时,一老叟率众百姓担茶慰军。此茶望之醒目,闻之清神,饮之沁人心脾,毒暑全消。岳飞大喜,问老者此茶何名?老者答:“取城北凤泉之水,焙泉边薄荷为茶,此茶名为凤泉绿。”岳飞大笑:“有此神物助我,何愁金兵不灭?”随即挥军北上,尽破金兵。“凤泉绿”由此名声大振,成为茗中极品。
明正德元年(1506年)知县储珊、儒学训导李锦编纂《正德新乡县志》(凤泉区当时属新乡县管辖),为新乡县现存的第一部县志,该志记载:“药类:薄荷、瓜蒌、茯苓、栗榖、枸杞子、透骨草、半夏、车前子……”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赵开元修、畅俊纂《新乡县志》记载:“为香附、为菟丝子、为蛤粉、为艾、为薄荷、为瓜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的新乡市《北站区志》(凤泉区的原名)记载:“3.花卉植物草本:芍药、鸡冠花……文竹、荷花、薄荷等百余种。”以上史实充分说明了凤泉薄荷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由于薄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凤泉区种植薄荷从古至今一直未断,并保持着一定的种植面积。特别是近年来,凤泉薄荷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加工工艺和水平不断提升,翟记薄荷茶制作工艺被确立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仙草”。
关于薄荷的药用,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无锡南门外有座保安寺。传说这座寺庙规模较大,有近百个和尚,他们种植了几十亩田的水稻和蔬菜,一到秋季水稻收割、脱粒后,大小和尚都要轮流着用石臼将稻粒舂成大米。一次,两个小和尚舂米时,不小心把石臼的边沿砸豁了,和尚们就把缺口的石臼抬到山门外照墙旁的梧桐树下。
转眼间,五六年过去。一个闷热的午后,两个江西寻宝人来到保安寺,说要买下梧桐树下那只豁了口的旧石臼。当家和尚答应了,江西人说好半月后来取,并再三关照和尚,一定要保护好旧石臼,保持原封不动的老样子。一晃十多天过去了,当家和尚想起此事,认为此人出价不菲,应该给人家一个干净的石臼,便召来两个小和尚,把旧石臼里的水一瓢瓢地舀出来,向照墙前的空地里浇泼,然后再将里面的青苔刷除干净,里外用水清洗了两遍,才放心地回寺里去。
三四天后,江西人如约而至,扛了一只木桶跟着和尚来到照墙边。当看到石臼内已经滴水全无时,一屁股瘫坐在地,半晌说不出话来。当家和尚大惑不解,忙问何至于此。江西人缓缓摇着头,无奈地吐露了真情。原来,这只石臼在无人经过的梧桐树下积满了天水,常引得过往的凤凰来树上歇息,顺便到石臼中饮水,洗羽毛。久而久之,石臼中的水成了神水。他们要买的是神水而不是石臼。神水既已丢尽,石臼又有何用?江西人在神水泼过的土地上转了三圈,对和尚说,三个月后再来,此地肯定会长出稀世之物来。
几天工夫,地里真的慢慢地冒出了碧青的嫩芽,不到半月嫩芽长成了一棵棵植物。这些植物的茎是方形的,叶是对生的,采一瓣放在嘴里嚼嚼,一股清凉味直冲鼻脑。待到这片植物花谢结籽时,两个江西人又远道而来,告知当家和尚这种植物叫薄荷,有祛风散热、止痛健胃的作用,并要了一些种子回去。
从此,无锡的寺前薄荷便开始名声大作,百姓纷纷慕名前来,采摘叶片治疗伤风咳嗽头痛脑热,薄荷的药用价值也就此广泛流传开来。
现代中医认为,薄荷性凉,味辛,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辟秽、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薄荷如经文火微炒入药者,称为炒薄荷;若炒至微焦存性入药者,则称为薄荷炭。薄荷炒后辛散之力已缓,发汗力较生品弱,宜用于外感风热有汗之证,可防汗出过多而耗正气;炒炭则擅入血分,可散血分之热。不过生活中炒制品的应用较少。
薄荷作为药材,始见于南北朝雷 (xiào)的《雷公炮制论》。在此之前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中均无记载,《伤寒论》诸方中也没有薄荷的记录。清代张锡纯解释:薄荷古时原名苛,最初只用作食物,并没有作药用。
中国古代没有植物分类学,又有“通名”“异名”的存在,且产地广泛,故历代本草中对薄荷的称谓不尽相同。《唐本草》称为薄荷,南宋王介的《履巉(chán)岩本草》称猫儿薄苛,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称野薄荷、升阳菜,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称为薄苛,陈嘉谟的《本草蒙筌》称为蔢(pó)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菝 音跋活。蕃荷菜蕃音鄱。《食性本草》称为吴菝 ,《本草衍义》称为南薄荷,时珍曰金钱薄荷,薄荷,俗称也。陈世良《食性本草》作菝 ,杨雄《甘泉赋》作茇葀,吕忱字林作茇 ,则薄荷之为讹称可知矣。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故陈士良谓之吴菝 ,以别胡菝 也”。
现如今,薄荷在各地还有许多别名,如山东夜息花,四川、江苏仁丹草,江苏见肿消,云南水益母、接骨草,四川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等。这些名称和别名多起源于植物形态特征、功效、产地等,或因方音讹传之故。
薄荷的应用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
唐代《千金·食治》中记载:“蕃荷叶,味苦、辛、温、无毒。可久食,却肾气,令人口气香。主辟邪毒,除劳弊。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动消渴病。”《新修本草》记载:“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唐代薄荷主要作为菜蔬食用,对薄荷性味功效的认识主要为疏风解热,发汗祛邪。
宋代《证类本草》记载:“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食疗:平。解劳,与薤(xiè)相宜。发汗,通利关节。杵(chǔ)汁服,去心脏风热。”《履巉岩本草》记载:“性极凉,无毒。”《本草图经》:“……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jī)食。近世医家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间多莳(shí)之。”宋代,人们对薄荷的性味认识有所差别。王介在《履巉岩本草》中指出薄荷“性极”,《证类本草》袭前人薄荷性“温,无毒”之说;但这一时期人们对薄荷“疏风解热,发汗祛邪”功效的认识比较统一。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薄苛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本草蒙筌(quán)》记载:“味辛、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本草纲目》记载:“薄荷,辛,温,无毒。主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劳乏,亦堪生食。”《救荒本草》:“薄荷一名鸡苏,味辛,苦,性温无毒,一云性平。”《本草乘雅半偈(jì)》记载同《本草纲目》。
清代《本草备要》:“薄荷,轻,宣,散风热。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本草从新》在《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入了:“……疏逆和中,宣滞解郁……”《本草害利》:“【害】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利】辛温(一作凉),入肺肝,芳香开气,发汗解表,能下气,故消食……”《本草求真》记载:“薄荷(专入肝,兼入肺)。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皆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本经续疏》记载:“薄荷味辛,苦,无毒。”《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记载:“唐本草:薄荷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清代本草除了沿袭薄荷具“发汗解表,消散风热,清利头目”之说外,还可“搜肝气而抑肺盛,疏逆和中,宣滞解郁”“专攻入肝与肺”,这些与当今本草记载薄荷药性归经基本一致。
综上,宋代以前薄荷的药性均记载为“味苦、辛、温、无毒”。宋代《证类本草》以及明代的《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和《救荒本草》中的记载均为“味辛、苦,温,无毒”,在疏风解热、发汗祛邪的功效有较统一的认识。至清代,《本草备要》和《本草从新》纠正薄荷性味为“辛能散,凉能清”。《本草求真》描述薄荷药性为“气味辛凉”。后代本草,如《本草正义》、《新编中药志(三)》、《中华药海》、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均记载为薄荷性味辛凉,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
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当下,薄荷的应用更为广泛。薄荷作为常用中药材,以薄荷药材、薄荷素油和薄荷醇入药,用于多种方剂及中成药的配方中,仅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含有薄荷药材及其素油、薄荷脑的常用中成药就近180种。薄荷不仅是常用中药材,从薄荷鲜茎叶中提取的薄荷油和薄荷醇还可作为芳香剂和调味剂。其中薄荷油就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用以生产牙膏、糖果、饮料、化妆品、浴液、空气清新剂和香烟等。此外,薄荷植株因其适应性强、易栽培易繁殖也被作为园林植物用作花境等,既可观叶又可观花。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也随处可见薄荷叶的影子,食物经过薄荷清香的调剂,或是一两片翠绿叶子的点缀,变得更加美观,令人充满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