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静脉系统应用解剖及病理生理

第一节
静脉系统的解剖

静脉(vein)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胚体主要的静脉发生可分为内脏组和体壁组两组。内脏组的静脉分别来自卵黄囊的卵黄静脉和脐静脉。体壁组的静脉为主静脉,有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后主静脉的发生晚于前主静脉。下腔静脉的形成极为复杂,其肝段、肾上段及肾段、肾下段的形成都是单一的静脉。四肢静脉的发育是原始肢芽的毛细血管起初引流到边缘窦中,在上肢,边缘窦的尺骨部分引流手臂径向的静脉,最终形成了重要的腋窝和锁骨下静脉。在腿部,大隐静脉起源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最后与髂外静脉相连接。小隐静脉经腘静脉汇入股静脉,最后与髂外静脉相通。

一、上肢、胸部及颈部的静脉

(一)上肢静脉

前臂静脉血的回流主要由心脏的工作来维持。上肢深静脉成对,与同名动脉伴行。深浅静脉之间的交通静脉数量上肢少于下肢。

上肢浅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和它们的属支。手背静脉网,在桡侧延续为头静脉,在尺侧延续为贵要静脉(图1-1)。头静脉起于“解剖的鼻烟壶”,从桡侧走向前臂的中央,在肘窝与贵要静脉有交通,沿外侧上行,走在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内,进入锁骨下窝,穿过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贵要静脉沿前臂的尺侧上行,大约在上臂的中间部位穿过深筋膜,最终汇入腋静脉。肘正中静脉在肘窝处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相连。

腋静脉起于大圆肌下缘,在第一肋外缘处续于锁骨下静脉,终止在前斜角肌内缘,与颈内静脉汇合成为头臂静脉干,汇合处形成的锐角称为颈静脉角。头臂静脉干在胸锁关节后方起始。右头臂静脉几乎垂直下行,而左头臂静脉向下斜行与右头臂静脉合成上腔静脉。头臂静脉的恒定属支有椎静脉、胸廓内静脉和甲状腺下静脉。

上腔静脉是在第1右肋软骨后方由两头臂静脉汇合而成。上腔静脉在升主动脉右侧下行,在第3右肋软骨水平注入右心房。在上腔静脉进入心包之前,从后方接收奇静脉。

图1-1 上肢的浅静脉

(二)奇静脉

奇静脉在右侧上行到第4胸椎水平,呈弓形向前方汇入上腔静脉。奇静脉的主要属支是右上肋间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半奇静脉走行在椎体的左侧,起点与奇静脉相似,在第8胸椎水平,横过脊柱,汇入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在椎体的左侧上行,与奇静脉平行,上端与左头臂静脉相通,下端在第7胸椎水平,与奇静脉或半奇静脉连接。奇静脉引流两侧肋间静脉,接收几个内脏属支,与脊柱静脉丛广泛吻合。奇静脉和它们的属支在上、下腔静脉梗阻时提供重要的侧支循环。

(三)颈部浅静脉
1.颈外静脉

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常作为急救时穿刺输液的重要便捷途径。它由前、后支合成。前支是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支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合成。两支在下颌角处汇合,沿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外下方,在距锁骨中点上方25cm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末端通常只有一对瓣膜,不能完全阻止血液倒流,故当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时,可使颈外静脉怒张。

2.颈静脉

左、右各一支,起自额下部,沿正中线两侧下降,进入胸骨上间隙内,呈直角转向外侧,经胸锁乳突肌深面注入颈外静脉,偶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者。在胸骨上间隙内,两侧颈前静脉间常有横吻合支相连,称颈前静脉弓。颈前静脉无瓣膜,有时只有1条,位居中线,离心脏距离较近,受胸腔负压影响较大,故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气管切开术等)时,须注意防止将其损伤,否则将引发出血及空气栓塞。

(四)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为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是乙状窦出颈静脉孔的延续,与颈内动脉伴行下降,至胸锁关节的后方稍外侧,与锁骨下静脉合成头臂静脉。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鞘内,并通过鞘与颈深筋膜及肩胛舌骨肌中间腱相连接,故颈内静脉处于开放状态,利于血液回流。当颈内静脉壁破裂时,因管腔不能闭合,加上胸腔负压对静脉血的吸引,有引起空气栓塞的危险。颈内静脉在舌骨大角稍下方,接受面总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静脉等属支。颈内静脉属支繁多,按部位分为两支:

1.颅内属支

包括许多硬脑膜窦及注入窦的脑静脉。收集脑膜、脑、颅骨、视器及前庭蜗器等部位的静脉血,最后经乙状窦出颈静脉孔注入颈内静脉。

2.颅外属支
(1)面静脉:

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在同名动脉后方与其伴行,至下颌角下方接受下颌后静脉前支,下行于舌骨大角附近汇入颈内静脉。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至海绵窦(图1-2)。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故当面部,特别是鼻根至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发生感染时,如处理不当(挤压等),可能导致颅内感染。所以,临床上常称这个三角区为“危险三角”。

图1-2 面静脉与颅内静脉的交通

(2)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与上颌静脉在腮腺实质内汇合而成,下行至腮腺下缘时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向前下方注入面静脉,后支则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3)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静脉、甲状腺中静脉:

多直接注入颈内静脉主干。

二、盆腔和腹部的静脉

(一)髂外静脉

髂外静脉在腹股沟韧带后方起始于股总静脉,伴行于同名动脉的内后方,沿骨盆缘走行,在骶髂关节的前方,与髂内静脉汇合形成髂总静脉。髂外静脉的属支有腹壁下静脉、旋髂深静脉和耻骨静脉,与相应的浅静脉和闭孔静脉形成许多吻合。

(二)髂内静脉

髂内静脉是一短干,位于髂内动脉的后内侧,由盆内和盆壁的静脉属支汇合而成。盆壁属支有臀上静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和闭孔静脉。盆内属支,如骶外侧静脉和骶正中静脉、膀胱静脉、输尿管静脉、阴道静脉等内脏静脉,引流骶前静脉丛和盆腔膀胱静脉丛(直肠、膀胱、前列腺、输尿管和阴道静脉)(图1-3)。这些静脉丛和其他腹部浅静脉丛为盆腔两侧静脉提供交通。

图1-3 女性盆腔静脉丛

(三)髂总静脉

髂总静脉在骶髂关节前,由髂内静脉和髂外静脉汇合而成。右侧髂总静脉较短(平均3.5cm),左侧髂总静脉较长(平均5.23cm)。在第4~5腰椎右前方,两侧髂总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髂总静脉的属支有髂腰静脉、腰升静脉,而左侧也引流骶正中静脉。腰升静脉沿脊柱垂直上行,从腰静脉收集血液,在上端与奇静脉系统吻合。

下腔静脉和左髂总静脉连接处的内部结构常有异常。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①中心嵴型:位于髂总静脉分叉处偏左侧,向下腔静脉内凸出,与静脉壁相连,排列为三角形,尖部朝下,基底部向上,游离于下腔静脉内。中心嵴的高度平均为8.19mm(2~20mm),基底宽平均为3.15mm(2~10mm)。②粘连型:为静脉前后壁的粘连融合。依据粘连的部位和程度,分为部分内侧、外侧和完全性粘连。③桥型:延伸静脉的两壁之间,将静脉腔分为管径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位置可在左髂总静脉开口的上方、下方或恰在开口处水平。④瓣膜型:此型少见,形状与鸽巢相似,位置接近左髂总静脉末端开口处的侧缘,约占据静脉周径的1/5。⑤带状型:位于静脉前后壁之间,结构纤维细,数量众多,似渔网状,位于左髂总静脉或下腔静脉左缘。左髂总静脉末端内部结构异常的出现率为67.69%。在正常情况下,左侧髂总静脉管径稍大于右侧,但因左侧髂总静脉内壁多有结构异常,内壁不平滑,实际管径小于右侧髂总静脉。同时,左髂总静脉又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影响,故左侧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较右侧缓慢,所以,在临床上左侧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

(四)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收集下肢、盆腔、腹腔的静脉血。左右髂总静脉多在第5腰椎水平(68.2%),少数平第4腰椎水平(31.8%)合成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在脊柱的右前方,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经腔静脉窝向上穿过膈肌的腔静脉裂孔后走行非常短的距离即注入右心房。

下腔静脉的属支有腰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两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右膈下静脉和肝静脉。肾静脉的长度,两侧相差显著。成人左肾静脉长度平均为4.73cm,右侧为2.0cm。左侧长于右侧,二者的比值是2.16∶1。左睾丸(卵巢)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左膈下静脉汇入左肾上腺静脉。

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正常情况下,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交通支数量多、范围广,吻合支细小、血流量较少。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有:①腹壁下静脉与腹壁上静脉吻合,经胸廓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②腹壁浅静脉经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和腋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③盆腔,髂内静脉借助直肠中静脉、直肠下静脉、直肠静脉丛及直肠上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相通;④髂内静脉与椎内静脉丛之间,借助外侧静脉形成吻合;⑤腰静脉和腰升静脉与下腔静脉、椎外静脉丛、椎内静脉丛、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腰静脉、左肾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有多处连接,是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一条重要侧支循环;⑥旋髂深静脉与腰静脉和腰升静脉吻合;⑦睾丸(卵巢)静脉和输尿管静脉均为下腔静脉的环流通道。

(五)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为腹腔中较大的静脉干,在胰腺颈部的后面,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86.7%);门静脉也可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三者共同构成(13.3%)。门静脉在肝门部分成左、右支。右支比左支短而粗,进入右半肝之前,常收纳胆囊静脉。左支细而长,进入左半肝,并与附脐静脉和肝圆韧带相连接。门静脉血液主要来自消化道腹段、脾、胰、肝外胆道及肝圆韧带等处。

门静脉的属支自上述各器官内的毛细血管开始,逐次汇成门静脉干,门静脉干的左、右支入肝,然后反复分支,在肝小叶间形成小叶间静脉。这些静脉再分支,在肝小叶内注入肝血窦或窦状隙,以后血液再汇入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即肝静脉的起始部),中央静脉汇入小叶下静脉,最后经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图1-4)。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在入心之前,通过两组毛细血管,即消化道、脾、胰以及肝外胆道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和肝内的窦状隙。主要属支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右静脉及胃网膜右静脉等。

图1-4 门静脉肝内分支及肝静脉的分布

门静脉系统与体腔静脉系统之间存在多处吻合。当门静脉高压时,这些细小的吻合支发生曲张,侧支循环开放,门静脉血逆流至体腔静脉系统。门体静脉间的侧支吻合部位如下(图1-5):

图1-5 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交通

(1)食管下段:

门静脉的属支胃左静脉,接收食管下段的食管静脉支(高位食管支),食管支又与半奇静脉、奇静脉及上腔静脉的其他小属支相连接。门体静脉在食管下段的黏膜下层有许多吻合。门静脉高压时,这些静脉容易发生曲张,并向食管内凸出,破裂时即出现大出血。

(2)胃底部:

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脾静脉及胃短静脉与食管静脉丛交通。

(3)脐周围:

肝圆韧带中有附脐静脉。上方与门静脉的左支连接,在脐周围与腹壁上、下静脉相通。门静脉高压时,附脐静脉扩张,血液逆流,引起脐周围静脉曲张,称为“海蛇头”。

(4)直肠下段:

直肠上静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中、下静脉汇入体腔静脉系统的髂内静脉。直肠上静脉与直肠中、下静脉在直肠下段有丰富的吻合,位于黏膜下层。门静脉高压时,发生曲张称为痔。

(5)Retzius静脉:

位于腹膜后间隙,十二指肠、胰腺、结肠及肝的无腹膜覆盖区等门静脉系统的小属支,与体腔静脉系统中的腰静脉、下部肋间静脉及膈静脉等相连接。门静脉高压时,腹膜后的吻合支开放,发生广泛的静脉曲张。

三、下肢静脉

下肢静脉分为浅静脉、深静脉和穿过深筋膜的交通静脉3部分。浅静脉为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即胫前、胫后、股浅静脉,股总静脉。交通静脉(communicating veins)是在静脉系统内做静脉间的连接。穿支静脉(perforating veins)与交通静脉不同,下肢浅静脉和深静脉之间有深筋膜相隔,穿支静脉穿过深筋膜将浅静脉和深静脉连接起来,并将浅静脉血引流到深静脉中去。

(一)皮肤微循环

动脉的皮肤分支可以直接或者穿过骨骼肌后供血到皮肤。在皮肤内,动脉形成网状和更表浅的乳头下真皮丛。真皮乳头的毛细血管袢来自乳头下真皮丛,通过微静脉注入乳头层下静脉丛,在真皮-皮下结合部再注入较深层的网状静脉丛。含有小瓣膜的静脉,以垂直方向将网状静脉丛连接到浅静脉。

(二)腿部的浅静脉

浅静脉主要有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浅静脉及其属支走行在深筋膜外的皮下脂肪组织中,引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液。在人体的静脉中,腿部的浅静脉在解剖上常有变异。

由于足部需要承受体重,其静脉回流与腿部和股部的略有不同。足部有两个浅静脉系统,即足底静脉丛(plantar venous plexuses)和足背静脉丛(dorsal venous plexuses),相互之间有广泛的吻合,介于二者之间有深足底静脉丛(deep plantar venous plexuses)。足跟和跖趾关节处为体重承受区,足底浅静脉丛有特别丰富的交通支,在足背的跖骨近端水平,小的浅静脉汇聚成足背静脉弓(dorsal venous arch)。这个静脉弓的内侧端延续为大隐静脉,外侧端延续为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在内踝的前缘起始,沿小腿内侧上行,逐渐横过胫骨,经过膝关节内侧,再由股内侧逐渐转向前方,最后进入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距耻骨结节下方向外侧两横指(3~4cm)处注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在小腿通常有两个主要属支:前支和后支。后支较为恒定,即后弓静脉(posterior arch)或Leonardo静脉。后弓静脉起始于内踝后方,沿小腿的内后面上行,在膝部汇入大隐静脉。有几支较大的交通静脉称为Cockett交通支,将后弓静脉与深部的胫后静脉连接起来。大隐静脉曲张严重时,通过Cockett交通支由深部向皮下组织的血液逆流,是小腿内踝上方出现皮肤溃疡的根源。

大隐静脉在汇入股静脉之前,一般接收5条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脉和腹壁浅静脉引流腹壁下部和外侧的浅静脉血,通过胸腹壁静脉和腋静脉相交通。阴部外静脉引流外阴部的浅静脉血。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分别收纳股内侧和外侧的浅静脉分支。上述5条分支互相之间有吻合,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时,应该将5条分支都结扎切断,以防止术后复发。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常以不同的类型注入大隐静脉(图1-6)。

图1-6 下肢浅静脉和交通静脉(内侧面观)

小隐静脉起始于足部外侧,在小腿后外侧皮下脂肪组织中上行,通常到小腿上1/3水平穿过深筋膜(图1-7),走在腓肠肌的两头之间至腘窝处注入腘静脉。小隐静脉注入腘静脉的体表投影,多在腘窝皮肤横纹之上2.5cm处。57%的小隐静脉在近腘窝处汇入腘静脉,33%的小隐静脉注入股静脉,或者走行在股部后内侧面进入大隐静脉。

图1-7 下肢浅静脉和交通静脉(后面观)

浅静脉内有双尖瓣瓣膜,通常两瓣相对,防止血液逆流,保证静脉血单向流入心脏。瓣膜较为恒定,通常位于主要静脉干的末端。这些瓣膜强健,尖端白色,瓣膜起始处的静脉壁扩大成为静脉窦。另有其他的瓣膜纤弱,几乎是透明的结构。研究发现,在大隐静脉内有许多静脉瓣,平均有8个(4~15个)。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开口附近的瓣膜最为恒定,大约占90%。膝下的静脉瓣膜多于膝上。小隐静脉内的瓣膜数量较多,平均7~10个。最高位的瓣膜通常位于紧靠小隐静脉的末端处。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之间交通支的瓣膜,总是使小隐静脉的血液流入大隐静脉。

(三)腿部的深静脉

足部的静脉均与动脉伴行,在足底有丰富吻合的深部足底静脉弓,自足趾和跖部收集血液,继续与内侧和外侧足底静脉相连,在内踝后方成为胫后静脉。在足背,大的深静脉和足背静脉延续为胫前静脉。

胫后静脉走行在趾长屈肌边缘和胫后肌之间,深部后室筋膜的筋膜下方,通过交通静脉与大隐静脉和后弓静脉连接。胫后静脉穿过比目鱼肌,靠近骨连接处上行,延续为腘静脉。

腓静脉起始于小腿远端的1/3处,在 长屈肌的深面上行。它们接收腓侧的交通静脉和接收比目鱼肌的几支大的静脉。胫前静脉和腓静脉形成短的胫腓静脉干,再与胫后静脉形成腘静脉。

在腘窝,腘静脉与腘动脉伴行,共同包于一个血管鞘中。它位于动脉的浅面,先是略偏于动脉的内侧,上行时从内向外横过动脉,至股骨两髁之间,位于腘动脉与胫神经之间。腓肠肌的静脉和小隐静脉是腘静脉的主要属支。腘静脉延续为股浅静脉,由收肌管裂孔进入收肌管,先在动脉的外侧,上升至股三角处走行到动脉的内侧。大约在腹股沟韧带下方9cm处,股浅静脉与股深静脉汇合形成股总静脉。在腹股沟韧带的后方,血管、神经的排列顺序,由内向外分别是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在临床上寻找大隐静脉较为确切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的下方,先摸到股动脉搏动,内侧是股静脉,其浅面就是大隐静脉,定位后用记号笔标记。

(四)腿部的交通静脉

交通静脉起源于浅静脉,穿过皮下脂肪下方的深筋膜,进入深静脉者为直接交通支(direct perforators),进入腓肠肌的静脉窦者为间接交通支(indirect perforators)。直接交通静脉表现为相对恒定的解剖分布,而间接交通静脉则表现为不规律的分布。交通静脉是在深筋膜和肌肉之间斜行,它们的位置常在致密的肌肉间隔内,这些解剖特点有助于维持交通静脉的功能。

在足部平均有9个直接交通静脉。恒定而较大的一个交通支,位于第1跖骨间隙,连接浅足背静脉弓(superficial dorsal venous arch)到深足背静脉(deep dorsalis pedis veins)。在足部内侧面,交通静脉从大隐静脉发出,进入足背侧和内侧足底深静脉(medial plantar deep vein)。

小腿内侧的交通静脉最具临床意义。在静脉解剖学的研究中,发现小腿内侧平均有7~8条直接交通静脉,5~6条间接交通静脉。间接交通静脉散在分布,多位于小腿的近侧半。直接交通静脉簇状分为4组,最下组,内踝后Cockett交通支,恰好位于内踝后方。CockettⅡ和Cockett Ⅲ交通支,通常位于内踝尖部向上7~9cm和10~12cm处,距离胫骨内缘2~4cm的范围内。这些交通静脉与后弓静脉或大隐静脉的其他属支相连,并与深部胫后静脉相通。后弓静脉与胫后静脉之间的交通静脉,内有瓣膜,引导浅静脉血流入深静脉。

在小腿后外侧的远端部分,腓侧交通支(peroneal perforators)连接小隐静脉的属支到腓静脉。在小腿后外侧区的近侧端,许多间接交通静脉将小隐静脉的属支连接到肌肉静脉窦,或者连接引流腓肠肌的静脉和比目鱼肌的静脉到深静脉。在此区域,最大的肌肉交通静脉的位置,被称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点(gastrocnemius and soleus points)。

在小腿的前面,直接交通支将大隐静脉的前侧属支连接到深部的胫前静脉。前面的交通静脉,不规律地分布在距离胫骨嵴侧方2~5cm的线上。踝骨前和足正中(pre-malleolar and mid-crural)交通支是此区域相对恒定的交通静脉。

在股部,直接交通静脉数量较少,但在临床上同样重要。股部的内侧面,两组大的交通静脉是Dodd交通支和Hunter交通支,直接连接大隐静脉到腘静脉的近侧端,或者到股浅静脉的远侧端。无名的交通静脉,连接外侧和内侧副大隐静脉,或者Giacomini静脉到股深静脉。股部的一些间接交通静脉,连接大隐静脉的属支到肌肉中的静脉。

(五)小腿肌肉的静脉窦

静脉窦是小腿肌肉内薄壁而较大的静脉,可以储存大量的静脉血液。静脉窦被包埋在骨骼肌中,在运动时做节律性收缩,是“周围心脏”的“心室”,起到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图1-8)。比目鱼肌富有1~18个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通过比目鱼肌静脉注入胫后静脉和腓肠静脉。在小腿肌肉泵的有效工作中,这些瓣膜起到了关键作用。比目鱼肌静脉短而粗、迂曲,可适应剧烈的肌肉运动。在小腿的下1/3,比目鱼肌静脉进入深静脉前,常与直接交通静脉连接。两条腓肠肌静脉引流腓肠肌的内外侧头,通常注入腘静脉,在远侧有小隐静脉汇入腘静脉干。

图1-8 下肢的深静脉

(冯英璞 李灿灿) 8Ft9HPg0BGyGR2q52qf2sINCIrnQnnSowhwJWswU29aDhgciEjFch2b38F0Gamz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