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述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1995年美国疼痛医学会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以提高全球医学界对疼痛的重视程度。2000年第10届国际疼痛以及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与会专家就“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达成基本共识。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定义修订为“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疼痛按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常与组织损伤、炎症或疾病过程相关,持续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时间<3个月,如创伤、手术、急性炎症等引起的疼痛。慢性疼痛通常在无任何可识别的原因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在,持续时间较长或间断性发作,一般持续时间≥3个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 International Classif i 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将慢性疼痛划分为七大类:慢性原发性疼痛、慢性癌性疼痛、慢性创伤后疼痛和手术后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头痛和口颌面痛、慢性内脏痛、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疼痛的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改变,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非神经组织受到实质或潜在损伤而引起的疼痛,如躯体痛、内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所导致的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等。兼具上述两种疼痛机制的称为混合性疼痛,如癌性疼痛等。

疼痛作为分布范围广泛的一类疾病/症状,一方面为许多临床疾病发生率较高的主要症状,如外科手术或各系统疾病所造成的急性疼痛的发生率近乎100%;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为重度疼痛;国外年龄>45岁的成年人关节疼痛发生率高达68%。另一方面,疼痛可引起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情绪和免疫功能等诸多方面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康复或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涉及诸多临床科室,如肿瘤科、骨科、神经内科/外科等。疼痛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镇痛药物种类和剂型繁多,涉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多种特殊药品,并且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此,为了有效缓解疼痛、将疼痛程度与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并掌握疼痛的发生与缓解机制、疼痛评估方法及常用镇痛药物等基础知识,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药物治疗原则及药学监护要点,为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0VfYfHpHrDw12OQ/nH7KYG1qduVvPwbH2hy6MrF8Xj5VLVP0UZxK2witwLvdYF9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