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损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原则,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按照分级防护原则,可分为一般防护(图1-17)、一级防护(图1-18)、二级防护(图1-19)和三级防护(图1-20)。
图1-17 一般防护
图1-18 一级防护
图1-19 二级防护
图1-20 三级防护
按照手卫生指征执行手卫生。
(1)诊疗工作中,应避免不必要的接触患者邻近的环境表面。
(2)手部有血液、体液等可见污染时,应选择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洗手。
(3)如果手部无可见污染,宜选择含醇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根据预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暴露的风险,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1)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到面部或污染身体时,应根据需要选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脱卸防护用品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自身衣服和皮肤。
(3)离开隔离病室前应在缓冲区域脱卸防护用品并规范处置。
1.存在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应遵守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
2.实施原则
(1)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遮掩口鼻,使用后丢弃在免触碰式的垃圾桶内。
(2)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后应进行手卫生。
(3)如果病情容许,患者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尽量与患者交谈时应保持至少1m的距离。
1.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设备应规范清洗消毒。
2.实施原则
(1)消毒和灭菌之前应使用去污剂去除器械/设备上的有机物。
(2)对器械/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时,工作人员应根据污染程度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3)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式对器械、设备进行处理。
应制定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的工作常规,尤其是高频接触表面。
对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表面应加强清洁并消毒,尤其是邻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栏杆、床头桌)和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盥洗间内部及周围表面),应增加以上环节的清洁消毒频次。
当患者可能会导致感染风险增加或被感染的风险增加,应优先单间隔离。
(1)条件允许时,将感染传播风险较高患者(如存在伤口引流、患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的患者)单间安置。
(2)应根据以下因素决定患者安置:
1)确诊或疑似感染源的传播途径。
2)感染传播的风险因素。
3)该区域其他患者感染后出现不良后果的风险因素。
4)可供使用的隔离病室。
5)可同室安置的患者选择(如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
患者使用后的织物应安全包装、转运并洗涤。
(1)收集、包装污染的织物时应尽量避免抖动,以避免污染空气、物体表面和患者。
(2)处理织物时应避免污染物与人体及衣物直接接触。
在进行注射操作时,既要应用无菌技术保护患者,也要避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1)科室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针头回套、禁止折毁锐利器具、禁止使用过的头皮针插入瓶盖等。
(2)采用“免用手”技术,避免术中徒手传递锐器,应使用器械处理针具或转移锐器。缝合时尽可能使用工具而不徒手来牵引或握持组织、打结等。
1.适用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性病原体的预防控制,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重要病原微生物,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均应隔离。
2.适用于大量伤口分泌物、大小便失禁患者或其他排泄物引起较大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传播风险潜在增加时。
3.适用于有证据显示经接触传播可能性较大的综合征的预防控制,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等。
1.当条件允许时,患者应首选单间安置。
2.当隔离病室不足时,患者安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优先隔离可传播疾病的患者(如开放引流、大小便失禁者)。
(2)同种病原体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同室安置。
3.当不得不将实施接触预防的患者与未感染或定植同种病原体的患者同室安置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避免将感染后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患者或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同室安置,如免疫功能低下、开放伤口或者可能延长住院日的患者。
(2)床间距≥1m,以减少直接接触的机会。
(3)无论需要接触预防的患者是一名还是全部,接触该病室不同患者之间都应更换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4.蓝色接触隔离标识应贴在单人病房的门上或多人病房患者床旁的醒目位置。
5.尽量限制探视人群,探视者应穿隔离衣并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根据手卫生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
(1)如手部有可见污染,应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皂)洗手;如无可见污染,宜选择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2)接触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艰难梭菌、手足口病相关病毒等对醇类不敏感的病原体后,应选择流动水和洗手液(皂)洗手。
2.戴手套指征
(1)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物体表面以及靠近患者的物品如诊疗设备、床栏杆时,需戴手套。
(2)进入病室或隔离间时应戴手套。
(3)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
3.穿隔离衣注意事项
(1)当直接接触患者、可能被污染的环境表面,或者靠近患者的设备时应穿隔离衣。进入病室或隔离间应穿隔离衣,离开诊疗环境前要脱去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2)脱下隔离衣后,注意衣服和皮肤不要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表面。
(3)隔离衣应每天更换并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
限制患者非诊疗需要的转运与室外活动。
1.如需转运,应遮盖患者的感染/定植部位。
2.转运前工作人员要脱下污染的个人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3.到达目的科室后应换上干净的防护用品处置患者。
4.必须向接收方说明需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做好防护,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1.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处置诊疗设备、器械。
(1)低度危险性物品(如血压计袖带等)宜选择一次性使用或者专人专用。
(2)如不能专用,每位患者使用后应用含有效氯 1 000~2 000mg/L的消毒剂清洁消毒。
(3)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设备仪器时,应先浸泡或抹拭消毒后清洗。
2.隔离病室应增加清洁消毒频率。
(1)环境表面湿式清洁消毒至少2次/d。
(2)高频接触表面(如床栏、床头桌、洗脸台、浴室的盥洗盆、门把手等)以及患者旁的设备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遇到污染随时进行消毒。
(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消毒。
1.生活垃圾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医疗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收集。
2.使用后的织物,应置于黄色医疗废物袋,并遵循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专用水溶性包装袋。
适用于接触确诊或疑似经呼吸道飞沫(飞沫核>5μm)传播疾病患者时的预防,如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百日咳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等病原体。其飞沫核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讲话时在近距离范围(1m)内传播。
1.如条件允许,患者应首选单间安置;条件受限时,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同室安置。病室加强通风或者进行空气消毒。
2.门、急诊应尽快将需要采取飞沫预防措施的患者安置于检查室内,并指导患者落实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
3.病情允许时,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并定期更换。
4.粉色飞沫隔离标识应贴在单人病房的门上或多人病房的患者床旁。
5.尽量限制患者及探视人群,患者之间以及探视者与患者之间相隔距离1m以上,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后、接触患者前后需立即洗手。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病房与患者近距离(1m内)操作时应佩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医疗操作时,应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在经呼吸道传播疾病大流行时,应遵循当时最新感染防控指南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减少非诊疗需要的转运。
1.除非必要,应尽可能减少患者转运与室外活动。如确需转运,患者病情容许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落实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
2.口罩应定期更换。
3.必须向接收方说明需采取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做好防护,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1.每日对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1 000~2 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1~2 次,遇到污染随时进行消毒。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设备仪器时,应先消毒后清洗。
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1.生活垃圾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医疗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收集。
2.使用后的织物,应置于黄色医疗废物袋,并遵循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专用水溶性包装袋。
预防确诊或疑似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产生的飞沫核(直径≤5μm),远距离传播病原体而采取的措施,这些飞沫核能长时间保持活性,在空气中悬浮很久。常见的需要空气隔离的疾病有开放性肺结核、麻疹、水痘等。
根据传播特点可以进一步分为专性经空气传播和优先经空气传播。
1.专性经空气传播是指在自然通风状态下,病原体只通过飞沫核沉积传播,如肺结核杆菌。
2.优先经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但主要通过飞沫核传播,如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首先安置于负压病房,病房门应随时保持关闭。
2.如果短期内无法使用负压病房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应将患者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同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同居一室。
(2)室内空气避免直接排出室外。
(3)每日进行1~2次空气消毒。
(4)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暂停不必要的探访。
(5)确需探访的,探视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探访前后进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4.黄色空气隔离标识应贴在单人病房的门上或多人病房的患者床旁。
5.门急诊措施
(1)建立预检分诊、标记等措施体系,以便判断、隔离确诊或疑似需要采取空气预防措施的患者。
(2)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条件受限时,应为病情许可的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限制其活动范围。患者离开后,检査室一般应停止使用并采取终末消毒措施。
(3)应指导确诊或疑似患者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落实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患者进入负压病房前不得摘除口罩。
1.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后、接触患者前后需立即洗手。
2.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室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1)医务人员为肺部、喉部结核或存在结核感染的皮肤损伤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冲洗、切开引流、水疗)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2)医用防护口罩应经过密合性测试,效能持续6~8h,遇污染或潮湿及时更换。
3.工作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医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或隔离衣;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可以优先安排对麻疹(风疹)、水痘、播散性带状疱疹等疾病有免疫力的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操作,不应安排易感者进入隔离病室。
限制非诊疗必要的转运与户外活动。
1.如患者确需转运或户外活动,病情容许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医务人员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患者存在水痘或结核杆菌导致的皮肤破损时,应遮盖破损部位。
3.必须向接收方说明需采取空气传播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做好防护,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1.每日对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1 000~2 000mg/L清洁消毒1~2次,遇到污染随时进行消毒。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设备仪器时,应先浸泡或抹拭消毒后清洗。
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消毒。
1.生活垃圾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医疗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收集。
2.使用后的织物,应置于黄色医疗废物袋,并遵循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专用水溶性包装袋。
敏感人群意外暴露后,应尽快注射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
暴露后72h内接种麻疹疫苗或6天内注射免疫球蛋白。
暴露后120h接种水痘疫苗,或96h内注射免疫球蛋白。
对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肿瘤化疗或放疗后严重免疫损伤患者,大面积烧伤,早产儿,粒细胞缺乏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易感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必要时对易感宿主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或按不同的感染患者进行分组护理。
1.尽量安置于单间,同种疾病患者可共居一室。
2.收治保护性隔离就诊者的病房内不得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
3.使用“保护隔离”标志。
4.限制探视人群,探视者应佩戴口罩、穿隔离衣并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感冒,或患接触传播疾病的人员严禁入内。
5.空气净化
(1)应使用对直径≥0.3μm颗粒清除率达到99.97%的高效过滤器净化隔离病室的进风。
(2)单间病房送风应经过高效过滤,房间的风向应定向流动,直线横贯病床,从房间的一侧进风,另一侧排风。
(3)病室应保持对走廊的相对正压(压力差≥2.5Pa)。
(4)使用中的病室应每天用直观的检测方法如烟柱、飘带等检测压力差。
(5)应保持房间密封良好,防止室外空气渗入。
(6)病室应使用自闭门。
(7)应配备备用的通风装置以预防紧急情况。
6.环境净化
(1)病室环境表面应使用光滑、无孔、易清洁的材质,不应使用织物。
(2)水平表面如有灰尘应立即湿式清洁,常规清洁缝隙和花洒头等灰尘会沉积的位置。
(3)不应使用地毯。
(4)禁止摆放干花、鲜花及盆栽植物。
(5)不应使用会导致灰尘扩散的除尘方法。
1.在进入隔离病房前后、接触患者前后需立即洗手。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病房与患者近距离(1m内)操作时应佩戴帽子、口罩,接触患者时应穿隔离衣。
尽可能缩短就诊者在保护性病房外逗留的时间。
1.除因放射检查、手术等无法在隔离病室实施的诊疗操作外,患者不得外出。
2.患者外出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1.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计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2.所有进入室内物品均应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天清洁消毒。
4.每日对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清洁消毒1~2次,遇到污染随时进行消毒。
5.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消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好飞沫防护和接触防护。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观察病例统一安置于定点收治医院隔离病房诊治,优先安置于负压病房。负压病房保持门关闭,设立明确标识。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患者应单人单间隔离安置,无症状感染者、确诊患者可分别同室安置。
3.病房设置布局合理,符合“三区两通道”设计规范。注意空气流,应由洁到污,避免污染工作区域。穿脱防护用品的区域需隔开不得交叉,设置隔断,并做明显标识。
4.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尽量在床边进行诊疗(包括影像等检查)。必须外出检查时予戴医用防护口罩,安排至专用检查室、专用检查设备进行。
5.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不设探视、陪护。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以满足30日满负荷工作需要,并保证医务人员取用方便。隔离病房医务人员问诊、体格检查、静脉穿刺、咽拭子采集等操作时需执行二级防护,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吸痰、心肺复苏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需执行三级防护,加戴正压头套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1)每次操作前应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用。
(2)按照正确的方法佩戴口罩,保证口罩罩住鼻、口、下巴,用两手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以免漏气;医用防护口罩每次佩戴后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3)医用防护口罩效能持续应用4h;口罩被污染或湿透、破损,应及时更换。
(4)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
(5)在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上班的工作人员工作期间不得使用手机,离开隔离区时需使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眼镜、手机,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未执行手卫生不得随意使用手机。
(6)隔离区使用过的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屏、隔离衣等禁止戴着离开隔离区域。
(1)流程一:实施手卫生→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戴内层乳胶手套。
图1-21 隔离病区穿防护用品流程
(2)流程二: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戴外层乳胶手套→穿鞋套(如为连脚式防护服,此步骤可忽略)→检查穿戴是否完好→进入污染区。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一脱区):实施手卫生→摘掉外层乳胶手套→实施手卫生→戴新的外层乳胶手套→脱护目镜或防护面屏→解开密封胶套→拉开拉链→脱防护服帽子→摘掉外层乳胶手套→实施手卫生→脱防护服和鞋套→弃置于医疗废物装放容器内→实施手卫生。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二脱区):脱内层乳胶手套→实施手卫生→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实施手卫生→摘帽子→实施手卫生。
(3)进入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
图1-22 隔离病区脱防护用品流程(第一部分)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自然通风不良时,使用空气消毒机。
(2)自然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次,≥30min/次;空气消毒机:每日≥2次,≥30min/次,或参照机器使用说明。
(1)隔离区域所有物体表面及环境使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每日至少2次,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增加消毒频次,如电脑鼠标、电脑键盘、门把手、办公桌面等。不耐腐蚀(金属等)设备设施表面可使用75%的乙醇或含等效消毒成分的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每日至少2次)。消毒顺序: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2)遇污染随时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蘸取5 000~10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图1-23 隔离病区脱防护用品流程(第二部分)
(1)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和物品实行专人专用,使用完毕后立即进行消毒。听诊器、血压计用后使用75%的乙醇或含等效消毒成分的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每日至少2次),温度计采用75%的乙醇或含有等效氯1 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2)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可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如是不耐腐蚀的医疗器具,可用75%的乙醇消毒液浸泡30min),再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医疗器具需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应在常规消毒后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并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标记,及时送消毒供应中心。
(3)患者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可集中送洗衣房进行清洗消毒,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密封,并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标记,否则按医疗废物处理。棉胎、枕芯、床垫使用臭氧床单位消毒机进行整体消毒30min或参照使用说明。
(1)地面消毒的区域顺序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地面每日使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每日至少2次,污染时随时消毒。
(2)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蘸取5 000~10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无明显污染物时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污染时随时消毒。地拖根据洁污区域分区使用,并做好消毒登记。
(1)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应有专门容器收集,使用浓度为有效氯5 000~10 000mg/L的消毒液作用2h。
(2)如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直接污染地面,可用含有效氯5 000~10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包裹物直接覆盖包裹污染物,作用2h,同时用消毒湿巾(高效消毒成分)或有效氯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的擦(拖)布擦(拖)拭可能接触到呕吐物的物体表面及其周围(消毒范围为呕吐物周围2m,建议擦拭2遍)。
空气消毒→通风30min→清除房间内的废弃物→消毒物表、复用物品、地面→自然通风。
(1)可用紫外线灯对空气消毒60min。
(2)气溶胶喷雾法:空气净化系统,可采用含0.5%过氧乙酸或3%过氧化氢或500mg/L二氧化氯,按20ml/m 3 的量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宜采用3%的过氧化氢等超低容量雾化消毒。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对表面及空间均匀喷雾,作用60min。然后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再次进行气溶胶雾消毒,作用60min。没有空气净化系统的区域,只需进行一次气溶胶喷雾消毒。
(3)汽化(气化)过氧化氢消毒装置消毒法:可对空气和环境物表进行一体化消毒,具体操作按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
(4)注意事项:喷雾消毒必须覆盖所有区域,包括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物通道、病区的天花板、墙壁等,喷雾前应将室内易腐蚀的仪器设备(如监护仪、显示器)等物品盖好,消毒结束后对易腐蚀物品用75%乙醇喷洒和一次性使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空气消毒应做好相应的登记。
采取湿式卫生清洁方式进行;所用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时间必须作用时间≥30min,然后再用清水擦拭。清洁消毒时应有序进行,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顺序进行全面彻底清洁及消毒。
(1)诊疗设施、设备表面、高频接触表面,如诊疗床、诊疗桌、分诊台、治疗台、门把手、计算机等物体表面、担架运输工具,包括诊疗相关仪器(心电监护仪、微量泵、输液泵、营养泵、降温机、仪器架等)。首选1 000mg/L的含氯消毒溶液擦拭消毒,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以免造成设备表面腐蚀,不耐腐蚀(金属等)设备设施表面使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至少2次)。擦拭布巾根据洁污区域分区使用,并做好消毒登记记录。
(2)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蘸取5 000~10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1)地面消毒的区域顺序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2)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蘸取5 000~10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无明显污染物时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地拖根据洁污区域分区使用,并做好消毒登记。
(1)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等医疗器具和物品专人专用。听诊器、血压计用后使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至少2次),温度计采用75%的乙醇浸泡消毒。
(2)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可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如是不耐腐蚀的医疗器具,可用75%的乙醇消毒液浸泡30min),再按常规程序进行处理。医疗器具需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应在常规消毒后装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并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标记,及时送消毒供应中心。
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依次擦拭消毒床头桌、床头、床栏杆、床尾、床板、床底及床脚等。棉胎、枕芯、床垫使用臭氧床单位消毒机进行整体消毒(需要整个床单位完全罩住,边缘需压入床垫下)。
(1)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应有专门容器收集,使用浓度为有效氯5 000~10 000mg/L的消毒液作用2h。
(2)如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直接污染地面,可用含有效氯5 000~10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包裹物直接覆盖包裹污染物,作用2h,同时用消毒湿巾(高效消毒成分)或有效氯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的擦(拖)布擦(拖)拭可能接触到呕吐物的物体表面及其周围(消毒范围为呕吐物周围2m,建议擦拭2遍)。
(1)科室产生的废弃物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封装医疗废物,外贴标签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简写为“新冠”。
(2)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产生的医疗废物,在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对包装袋表面采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注意喷洒均匀)或在其外面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清洁区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常规的医疗废物处置。
(3)科室医疗废物需由专人、专车收运至指定存放点,不得与一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混装。每天运送结束后,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对运送工具进行擦拭消毒。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对医疗废物暂存地进行拖地消毒,每日2次。
(4)每日定时由无害化处理中心设专人负责回收医疗废物。
(5)做好《医疗废物交接登记》,交接双方做好登记签名。
患者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送洗衣房进行清洗消毒,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密封,并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标记。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专用水溶性包装袋。棉胎、枕芯、床垫使臭氧床单位消毒机进行整体消毒。
患者死亡后,要尽量减少尸体移动和搬运,应由经培训的工作人员在严密防护下及时进行处理。用3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填塞尸体口、鼻、耳、肛门等所有开放通道;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经消毒后方可交给患者家属。
续表
注:“+”表示应穿戴的防护用品,“-”表示不需穿戴的防护用品,“±”表示根据工作需要穿戴的防护用品,“±★”为二级防护级别中,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条件,选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三级防护时需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