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生命诞生于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自古逐水而居,充足、清洁和便利的饮用水是人类选择聚居地的首要因素。近代,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取水、储水到管道集中式供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革新。我国最早的自来水厂于1883年在上海诞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自来水早已成为了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由于水源、地形条件和居住分散等原因,我国村镇自来水的起步比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村改水,以解决水源水量保障为主。20世纪70—80年代,启动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防病改水”等项目。“八五”至“十五”期间,农村改水加快进展,将改水与扶贫目标结合。自“十一五”开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全面启动,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到2018年,我国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率达到86%。

评价饮水安全的指标有四项,即水量、水质、保证率和方便程度。自来水的建设无疑对于保证率和方便程度有了本质的改善,充足的水源水量也能较好地保障供水水量。水质安全就成了饮水安全中最亟需改善的指标。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同时,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的工作也在同步开展。根据多年来的监测结果,农村地区的主要水质问题是微生物超标。这个结果跟其他国家的小型或分散式供水水质是相似的。因此,控制微生物超标成为提升村镇供水水质安全的主要目标之一,消毒设施的配备也成为首要的措施。饮用水微生物安全为何得到如此重视呢?自从微生物在17世纪被发现后,很多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有了新的科学解释。未经消毒或受污染的水中可能存在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原生动物,饮用或接触后可能会造成感染性疾病。如在我国已经宣布被消灭的脊髓灰质炎曾经有很多经水传播的病例,痢疾、甲肝等传染病以水为介质的传播风险很高,近年来在学校时有发生的诺如病毒感染也可能以水为传播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对饮水安全带来威胁。一方面是水源地水质污染的风险,水处理对新型污染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化学处理可能产生的副产物风险;另一方面是配水过程中水质的变化、管道中沉积物和侵入性污染物都在威胁着水质安全。为了应对风险来源的变化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的供水安全理念和方法不断被提出并试点实践,膜处理、生物活性炭等新的处理方式对不同水质的适用性也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建设起步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现阶段村镇供水水质改善主要以完善常规处理工艺,提升运行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为主。

饮水安全是民生之基,饮水安全保障除了供水单位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之外,履行法律赋予的卫生监管职责也是饮水安全的重要屏障。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府的定位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逐步清晰,面向每个公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饮水卫生安全纳入服务内容。从“监管”到“服务”的转型,要求内容更加丰富、技术更加精准,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编写本书,供基层从事饮水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特别是村镇供水、管水、监督和监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参考。本书梳理了法律、法规赋予的饮水安全职责,比较了国内外在饮用水安全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中的异同,介绍近年来新的饮用水卫生管理的理论、模式、方法和案例。本书也针对我国村镇供水的现状和特征,介绍常规和特殊的处理工艺及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等。

编 者
2021年7月 yD2FUYOm8ztkWNPhfdeZqYxfH3geY30KtaRv/q+0fG8ExdPW3LA2HptEeK1Qcn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