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例分享

患儿男,8岁(2011年9月出生)。患儿因“自出生起周身皮肤及毛发呈白色伴进行性视力下降8年”就诊。患儿出生时全身皮肤呈粉白色,头发、睫毛及眉毛均呈灰白色,并伴畏光流泪、视力下降,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个人及家族史:足月顺产,发育及智力均正常。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查体】 患儿身体发育及智力均正常,营养中等,精神反应好,说话吐字清晰。血压95/62mmHg。心率86次/min,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呼吸18次/min,呼吸平稳,未闻及啰音。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无水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腔黏膜光滑,咽稍充血。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触诊质地较软,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末梢温暖。

专科查体:全身皮肤呈粉白色,头发、睫毛及眉毛均呈灰白色。双眼瞳孔呈红色,瞳孔圆,直径3mm,虹膜淡蓝色半透明,偶见眼球水平震颤,畏光,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轴深度4个角膜厚度,动脉细网膜色素缺失,可透光窥见部分脉络膜眼底,乳头黄斑区未见异常。视力:右眼0.12,左眼0.2,双眼均矫正无效,非接触式眼压计测眼压,双眼均为19mmHg。

【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结果在正常范围。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乙肝五项、ASO(-)。免疫全项:抗核抗体、CD系列、免疫球蛋白(Ig)系列及C3、C4正常。腹部超声示肝、脾、肾未见异常。眼检查提示视力下降、畏光。胸片未见异常。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基底层色素明显缺失。皮肤组织病理检测:表皮黑色素减少,黑色素细胞数目正常,银染色提示表皮内黑色素缺失。

【诊断】 根据先天性发病和临床表现可诊断。出生即有纯白或粉红色斑,日晒后易发生皮炎,毛发变白或淡黄。虹膜粉红色,瞳孔发红,畏光。皮肤组织病理检测:表皮黑色素减少,黑色素细胞数目正常。银染色证明表皮内黑色素缺乏。

【治疗】 目前无有效的白化病治疗方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建议患儿外出时戴遮阳帽、穿长袖衣裤、涂防晒霜,减少强光下的户外活动,降低发生日光性皮炎的可能性。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防止皮肤肿瘤的发生。针对视力不足,可采用配镜提高。定期观察其他眼部损害,必要时可给予手术治疗。

一、诊断标准

白化病人群中发病率为(5~10)/10万人,以有色人种居多,非洲一些国家发病率可以达到1/1 400,中国人群发病率约为1/18 000。在人口基数少、流动人口少的边远地区发病率会较高,这是由于白化病是隐性遗传病所决定的。简单且极端的例子就是近亲婚配生育,使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机会增加。白化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师对患儿眼部症状与体征来判断,根据泛发性皮肤及毛发色素脱失,眼部色素脱失加上畏光及眼震颤的临床表现,易于诊断。其中对各类型白化病的诊断分型非常重要,但因存在不同类型之间的临床表型重叠,故基因诊断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1.体征观察

根据皮肤、毛发、虹膜等组织器官的颜色深浅进行初步判断。色素含量测定,根据皮肤、毛发等部位色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对白化病的类型进行定性诊断。

2.酪氨酸酶活性测定

根据酪氨酸酶活性的高低对本病的杂合型与纯合型以及其他白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

3.基因检测

现已知道,最常见的酪氨酸酶基因的突变类型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因此可以根据突变的类型的不同采用相应的监测手段。常用的技术和方法有:RFLP连锁分析法、ASO、Southern印迹杂交、PCR-SSCP、DNA测序等。

4.产前诊断

分为两部分,父母及他们已有的白化病患儿的产前诊断和胎儿的产前诊断。父母及他们已有的白化病患儿的产前诊断:通过基因诊断明确他们所携带的白化病基因的情况。胎儿的产前诊断:可以通过化验脐带血或羊水脱落细胞做基因诊断。另外,可以使用胎儿镜进行镜检或取胎儿的皮肤活检,观察黑色素细胞中有无成熟的黑色素小体。

二、详细分析

(一)白化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本病由于遗传上的差异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泛发性白化病和局限性白化病以及白化病相关综合征。

1.泛发性白化病(generalized albinism)

本病是全身皮肤、毛发和眼部组织色素的先天性减少或缺乏,故又称为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是白化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常将眼皮肤白化病分为三型。

2.眼皮肤白化病Ⅰ型(OCA1)

分为2个亚型:OCA1A和OCA1B,两种亚型在出生时不能区分。前者酪氨酸(Tyr)的活性完全缺失,皮肤和眼睛完全缺乏黑色素,OCA1B酪氨酸酶活性显著下降,但并没有完全缺失,甚至到青春期在温度较低的肢端可能会出现黑色毛发。

3.眼皮肤白化病Ⅱ型(OCA2)

以前称为酪氨酸酶阳性型,是P基因的突变产生的。ⅠB型和Ⅱ型的主要区别在于白发的病史,出生时即有白发为ⅠB型,Ⅱ型患儿在出生时毛发有色素沉着,上述两型眼皮肤白化病属于不同基因位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两个不同类型的眼皮肤白化病患儿下一代可生育正常的后代。

4.眼皮肤白化病Ⅲ型(OCA3)

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酪氨酸相关蛋白1(TRP-1)的突变所致。该类型仅见于黑色人种。患儿形成的色素不是黑色而是褐色。

5.部分白化病(partial albinism)

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是部分白化病的一种类型。仅仅局限于眼部而皮肤及毛发色素正常。有可能是眼皮肤白化病的眼部症状,该类型女性患者较多,且临床类型相对较轻。

白化病相关综合征患儿除具有一定程度的眼皮肤白化病表现外,还有其他异常,如同时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Chediak-Higashi综合征和具有出血素质的Hermansky-Pudlak综合征,这类疾病较为罕见。

(1)皮肤及毛发:

临床表现分为泛发性白化病和局限性白化病两种。白化病全身皮肤呈乳白或粉红色,毛发为淡白或淡黄色。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护,患儿皮肤对光线高度敏感,日晒后易发生晒斑和各种光感性皮炎,并可发生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SCC)。

(2)眼部:

眼部由于色素缺乏,虹膜为粉红或淡蓝色,常有畏光、流泪、眼球震颤及散光等症状,不少白化病患儿还会失明。可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患儿进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查并记录矫正视力、视功能、眼底。红外视频眼震仪可以对眼球震颤的振幅、震频、震强及波形进行较为精确地量化检测,并进行波形分析。

(3)其他:

白化病通常不影响寿命。少部分白化病患儿的智力、体力发育较差,一些病情严重的白化病患儿还可能出现出血、神经损害、结肠炎、肺纤维化等症状。

(二)家族史

患儿常有家族史。由患儿的父母各带的致病基因在子代形成纯合子或混合杂合子而致子代患病。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但极少见。白化病遗传图谱:患儿双亲均携带白化病基因,本身不发病。如果夫妇双方同时将所携带的致病基因传给子女,子女就会患病。眼白化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X-linked recessive,XLR),是由母亲所携带的白化病基因传给儿子时才患病,传给女儿时一般不患病。一般而言,泛发性白化病及白化病相关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白化病属于性联隐性遗传。

(三)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为基底层有透明细胞,数量及外观正常,表皮黑色素细胞数目及形态正常。电子显微镜下仅见黑色素细胞而无成熟的黑色素颗粒。多巴染色分为阳性和阴性两型:在体外黑色素细胞多巴染色阳性者为酪氨酸酶阳性型,此型患儿体内有些形成黑色素的能力;多巴染色阴性者为酪氨酸酶阴性型,此型患儿体内不能形成色素。

(四)免疫荧光

银染色显示表皮内黑色素缺乏。

(五)基因检测

白化病是遗传病,即白化病是基因携带导致的,与黑色素形成及转运相关的多种基因均可导致疾病表型的发生。目前发现的或怀疑的致病基因有几十种,收录的致病突变有数百种,并且在不断更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约为20%)白化病患儿分子诊断不明,即只检测到一条致病单体或未能检测到致病突变。

(六)本例特点分析

本例出生即有纯白或粉红色斑,日晒后易发生皮炎,毛发变白或淡黄。虹膜粉红色,瞳孔发红,畏光。组织病理为基底层有透明细胞,数量及外观正常,表皮黑色素细胞数目及形态正常。银染色证明表皮内黑色素缺乏。根据先天性发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可诊断。

三、鉴别诊断

白化病诊断较为容易,但常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白癜风

白癜风是后天发病。其周围皮肤色素加深,随病情变化,白斑形态可以增多、减少后消失。泛发性白癜风可能与白化病混淆,但根据其后天发病的病史,皮损面积逐渐扩大的疾病过程以及组织病理上白癜风表皮中缺乏黑色素细胞等表现可以进行鉴别。即使是泛发性白癜风也多为逐步发展而至,常有正常颜色皮肤,在白色病变皮肤之间像小岛一样分布,又称正常皮岛。白癜风组织病理表现:表皮黑色素细胞及黑色素颗粒明显缺少,基底层多巴胺阳性的黑色素细胞往往完全缺乏。

2.脱色性色素失禁

主要与染色体镶嵌有关,皮疹局限性累及躯干、四肢,表现为泼墨样色素减退斑,偏侧分布。病变局部可呈凹陷性萎缩或隆起,同时可以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眼、骨骼及肌肉的遗传。根据特征性的皮损形态可以与白化病鉴别。

3.斑驳病

本病是位于染色体4q11-q12的 KIT 基因突变导致。白斑分布于躯干中部、四肢中部、前额中央及额中的头皮,伴有白色毛发。出生时即有白色额发为其特征性表现。皮疹多呈菱形,中间可见正常皮岛。组织病理学皮肤及毛囊中均无黑色素细胞。根据皮疹分布、组织病理学表现及基因诊断的结果可以与白化病进行鉴别诊断。

4.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

又称低肌张力-低智力-性腺发育低下-肥胖综合征,本病属于复杂发育障碍性疾病,包括OCA2表型类似的色素减退、饮食过量、肥胖、性腺发育不良、智力发育迟缓。父系15q基因缺失导致本病发生。通过是否有系统受累的症状可以与白化病进行鉴别。

5.Angelman氏症候群(天使综合征)

本病因15q染色体母系缺失导致。临床特征包括色素缺失、精神发育迟缓、小头、共济失调等,根据是否合并系统症状受累可以与OCA进行鉴别。

6.Hermansky-Pudlak综合征

为少见的酪氨酸酶阳性型眼-皮肤白化病。临床表现包括白化病的皮肤及眼症状,此外有出血倾向、间质纤维化、肉芽肿性结肠炎、肾衰竭及心肌病(cardiomyopathy)等系统受累症状,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口腔黏膜及尿中有类似尾蚴样物质聚集。皮肤病理中可见巨大黑色素颗粒。

7.Chediak-Higashi综合征

临床表现包括OCA眼部及皮肤症状,系统受累症状包括:血小板功能下降导致的出血倾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免疫缺陷。

8.Tietz综合征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AD),皮肤及毛发完全缺乏色素,眉毛发育不良,伴有先天性神经性严重耳聋,但两眼正常。

9.Cross-McKusick-Breen综合征

也称Cross综合征,眼脑-色素减退综合征或色素减退和小眼。本病极为少见,临床表现为白皮肤、毛发灰黄有金属光泽、小眼、角膜浑浊、节律性眼球震颤、齿龈纤维瘤病以及严重精神和身体发育迟缓。

10.无色素痣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损害往往沿神经节段分布,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减色斑,界限模糊,边缘多呈锯齿状,有时减色斑内混有淡褐色雀斑样斑点,感觉正常,持续存在终生不变。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特点与白化病予以鉴别。

四、早期识别

白化病患儿由于皮肤色素缺乏,出生即有纯白或粉红色斑,毛发变白或淡黄,对紫外线很敏感,日晒后易发生皮炎,较正常人更容易因阳光造成损害。有眼科异常,如巩膜薄、瞳孔变形、晶状体缺乏、虹膜呈粉红色、瞳孔发红、小眼球、眼球水平震颤、近视、远视、视力低下、畏光等。另外,白化病相关综合征的患儿还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患儿发育、智力水平及生育能力多正常。根据上述症状较容易识别。

五、转诊要点

告知患儿家长,建议带齐所有的病历资料,包括既往诊疗经过、系统检验及检查报告,到儿童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并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皮肤科、眼科等相关科室就诊,完善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

六、基层管理

(一)预防为主

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且目前没有针对这种疾病的特效治疗药物,所以预防为主是关键,比如通过遗传咨询和检测,可知晓夫妻双方是否会有白化病的遗传倾向。通过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同时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也可预防此病患儿出生。当夫妻只要有一方患有白化病,或夫妻正常,但生过一个白化病患儿,就要做产前诊断来优生预防。夫妻双方有患白化病的亲属时,也应建议积极做产前诊断。

(二)治疗管理为辅

白化病目前药物治疗无效,仅能通过一些方法,尽量减少紫外辐射对眼睛和皮肤的损害。

1.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

可以戴墨镜、遮阳帽、穿长袖衣裤,减少强光下的户外活动,由此降低发生日光性皮炎的可能性,并定期进行全身皮肤检查,警惕皮肤肿瘤的发生,如基底细胞癌等。泛发性白化病患儿还应该用衣物、伞遮挡阳光,外涂遮光剂(防晒霜)。泛发性白化病患儿的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应属于Fitzpatrick分型的Ⅰ~Ⅱ型,对紫外线高度敏感。使用防晒霜时选择适合高度敏感人群或更高级别SPF指数的防晒霜。当然,最好还是注意直接遮挡阳光。泛发性白化病患儿的皮肤只是因为不能形成有效的黑色素体,对紫外线的伤害敏感,皮肤其他生理功能并没有明显减弱,所以可以正常地使用化妆品。如可以给毛发染色,给暴露的皮肤上有颜色的粉底等。但不宜使用美白化妆品,因为白化病患儿可能还有黑色素形成,美白产品会干扰黑色素生成或还原黑色素,使皮肤光敏感增加。白化病患儿日晒伤的处理同正常人日晒伤。轻症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重症者可加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及糖皮质激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变累及面部或肢体远端,应该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2.注意保护眼睛

在强烈的阳光下活动时必须戴墨镜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用眼,并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应到正规医院的眼科咨询,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纠正斜视等问题,视力的不足可通过配镜提高。对其他眼部损害必要时可手术治疗,尽可能改善视力或防止视力下降过快。

3.提高心理素质

生活中白化病患儿常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歧视,有些白化病患儿刚刚出生就可能遭到遗弃。绝大多数白化病患儿虽然外表特殊、视力低下,但智力正常,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帮助,同时也应自我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因为这种疾病虽然无法治愈,但却可以通过治疗控制病情。患儿应注意定期体检,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儿应定期进行全身体检,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恶性皮肤病和癌前期病变。

(林杨杨 李钦峰) UwCDb78bIyxwLT9fAOZGEgj35hAxWeexKssds7XxdpE1Eya4Lk+OSF9T7aZIHxY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