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心理障碍及疏导疗法
——有患有备

第一节 心理障碍与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心理障碍为什么这么多?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两千多年前,我国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距今已经两千四百年左右了)上就说:“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故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变化对人心身产生的重要影响。

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和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我们面临的压力来源更加复杂,如经济、人际交往、工作、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加了,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压力的频率也在增加。如果心理素质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就必然会导致心理失衡,这是心理障碍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就大学生来说,教育部已相当重视其心理问题,在各大学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虽然心理健康的宣传很多,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了心理障碍也不去咨询,说明这门学科的知识还不够普及。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占四分之一左右,这些学生难以顺利地适应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和生活。由于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模糊,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有心理障碍不愿向别人讲,也不敢向别人讲,讲了怕别人不理解,甚至连父母也不理解。因此,这些大学生有苦难言,有的导致心理危机甚至自杀,每年都有多少悲剧在上演,这是非常遗憾的。

心理障碍究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临床调查显示,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占人类总疾病的60%以上。似乎高得出乎预料,但是仔细想想,可能有很多因素连医生也没有认识到。为什么?因为现在医学模式还没有大的转变。几千年的传统医学观念认为:吃药、打针才能治病。这是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只考虑到躯体因素。那么,新的医学模式是什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了考虑生理因素外,还要考虑心理与社会因素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有时,这些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与心理相关的疾病比例这么高,怎么理解?比如,若是平常没有病,但是有一次心脏不适,不放心,查了心电图,诊断为心脏病,可能本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有了心脏病的诊断以后,这种心理负担加重,反而会多少出现心理问题。如此,心理相关疾病占60%以上便很容易理解了,也足以说明心理因素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而剩下的不到40%的疾病,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某些肌肉萎缩、某些血液上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关系并不太大。但是,试想,一个人得了遗传病,小时候或许不太在意,逐渐长大后,还能否保持心理平衡?相信你心中已有答案。因此,不管是心理毛病也好,非心理毛病也好,只要是生病,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良反应。但现如今,我们到综合型医院看病,医生依然很少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问题,更不可能考虑到与躯体有关的社会问题,都是下一个诊断,开药走人。如果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因素,其治疗将是不全面的。

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心理疾病可能只有自己才有,认为是一种怪病,难以接受。实际上这些心理障碍在社会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只是大家缺少这方面知识,也不了解而已。

心理障碍的类别很多。首先,介绍一般的心理障碍。

一般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心理素质不是很高,心理波动较大,影响衣食住行,影响工作、学习与人际关系。那么,心理素质高和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为心理素质很抽象。但是,如果心理素质低,一句话就能概括:心理素质低主要表现在对各方面的适应不良。若一个人心理素质低,虽然他可能拥有别人羡慕的条件,但却不能对自己满意。例如,在学习上,他的成绩很好,但遇到一些挫折,马上就灰心丧气了;在工作上,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处处与别人合不来;在生活上,没有一点自我满足感。当别人都羡慕他的优越条件时,他自己却看不到,看着别人生活得那么轻松,只能羡慕嫉妒,而自己感到的只是活得太累。这说明什么?心理素质不高,不能认识自己,不能真正享受生活。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特别注意智力发展,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如生存能力、做人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很多孩子连生存的兴趣和生存的能力都没有,连基本做人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成才呢?在这种教养模式下,无意中会“培养”出很多心理障碍者,众多的青少年患有心理障碍就很能说明问题。其实,很多的心理障碍者是很有才华的,而且非常勤奋,但因为心理素质低而无法成功。这里的成功,是足够的自我满足感。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以新的成功观:“心理素质高+才华+勤奋=成功”代替过去“才华+勤奋=成功”的成功观。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拥有才华和勤奋,这些才华和勤奋也必定会被不良的心理素质所湮没。

通过下面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何等重要。

实例1

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高三学生(A),17岁,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他从小成绩拔尖,一直都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虚荣心很强,心理素质很差。在他升入高三时,开始担心别人超过他,上课时总是注意班上两个同样优秀的同学,想得特别多,导致注意力开始分散。在一次小测验中,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关注的同学确实超过了他。他感到无法接受,开始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后来越来越紧张,最后就出现了一些很怪的想法,到脑科医院看了两三个月的门诊,被诊断为早期精神分裂症,要求住院治疗。住院前,正好碰上一期心理疏导治疗班,他就参加了。

他理解能力很强,而且能做到理解一点就做一点,写的反馈材料也非常好。经过十天的治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心理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症状基本消失了。治疗结束以后又回去上课了。虽然因生病而耽误了近半学期的课程,但是由于他基础比较好,很快就补上去了。在高考前,他又遇到一个大的波折。在高中阶段,由于他一直都是三好学生, 毕业前,学校通知他可以保送到某大学。虽然他自己无所谓,但他父母担心他高考时会犯病,就同意了保送。可是,当他准备上保送的大学时,却因为缺课太多被取消录取。遇到这种波折,他难以接受,于是便来咨询。

LU:“你基础怎么样?”

A:“还可以,因为我在学校成绩一直很好。”

LU:“缺的是什么?”

A:“缺的是心理素质。”

LU:“以往心理素质不高,你的才华不能发挥,现在既然你认识到了这个缺陷,即使学校不保送,假如你能发挥好原来的水平,还是能考上你理想的学校的……”

最终,他想通了。

A:“不保送就不保送,我还是考吧!”

所以,这件事情并没有让他有太大的思想负担。后来,他顺利地参加了高考,被某名牌大学录取。上大学的第一个元旦,他寄来一张贺年卡,有个简短的留言:“鲁教授,您好,今天我给你写这张贺卡时,心情非常激动。回想去年的此时,同学们都在高高兴兴地准备元旦晚会,而我却躺倒在床上,焦急、烦恼、伤心、失望。有一度我曾鼓不起生活的勇气,是您挽救了我,使我重新振作起来,考上了大学。父母那因爱子而紧锁的双眉也终于舒展开来。前天,我参加了元旦文艺晚会,唱歌、跳舞,过得非常愉快……”后来,他研究生毕业后,被国务院一部门聘用。后来随访,在他32岁时,不但获取了在职博士学位,而且担任了处长,家庭、事业都很好。

可以看到,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与低前后差别很大。提高与不提高心理素质,做不做心理咨询,结果会完全不同。有一次疏导治疗前,我们收到了一封患者家属的来信。这个患者在一个月之前一直想进行治疗,但却没有等到机会,在一个月以前出走,自杀了。现在能真正接受心理治疗的人还是太少了。心理障碍很折磨人,真地让人痛不欲生。目前,有些青少年出走,还有一些非正常的死亡,多数都是因为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死后才知道他们有心理问题的。

心理的痛苦往往不像躯体上的痛苦能够被人理解,正如一个研究生患者所讲:“ 与身体上的痛苦相比 我觉得心理上的痛苦要大得多 为什么这样说 假如我今天感冒了 有点不舒服 全身酸痛 或者我得肺炎了 高热 大家都能理解 然而 我怕与别人的目光相视 那我能说 我不敢看你 说了对方肯定不理解 甚至我试探性地对老师和父母讲 父母却说 别瞎想 你好好的 有啥毛病 连父母也不理解 看来 心理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

这位研究生一语道破了他心灵深处的痛楚,也道出广大患者的心声。如果你发热,量了体温,大家都能理解;假如你不敢看我,那就难以被理解了,“我又没怎么你,你怕我干什么?”

现在,因心理障碍而白白死掉的人不在少数。《南京日报》曾有过一则报道: 有一个公司的副总经理将儿子勒死后自杀 报纸上披露 他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与妻子的感情非常好 工作勤勤恳恳 正直 老实 对人很好 受到职工的拥护 还是区里的人大代表 因为很优秀 就被推举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责任很大 而他本身就是个责任心极重 心理素质很差的人 当公司的经济效益出现滑坡时 他总感到自己没用 无法承受这骤然增加的压力 这样一来 他生活 工作非常吃力 当第二次经济滑坡时 他彻底承受不了了 他曾经到医 院看病,诊断为一般的情绪忧郁。给他开了点药,没有进一步提高他的心理素质,吃药后效果不是太明显。他的儿子10岁,他认为孩子比他还老实—“我没用,儿子可能今后比我更没用。”于是,他先勒死儿子,然后自杀。

他有没有精神病?没有,他只是一般的心理障碍。记者通过各种调查,采访了他的妻子、同事、领导及邻居等,没有发现他有心理上的问题,只反映这个人太老实。从这个实例来看,只是他的心理素质不高,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与此副总经理可以一比的是另一个患者。

实例2

男士,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一个很大的新闻单位,但是却适应不了。起初,他小便有点不舒服,看了中医以后,诊断为附睾炎。他听到以后,精神塌陷了,认为“我以后不能结婚了,要断子绝孙了”,想得很多。后来,坚决不愿在单位工作:“在这个单位工作可以,让我去扫扫地、管管资料,但绝不做与目前职务有关的事情。”领导自然不同意让一个大学生去扫地,他很痛苦。不得已,瞒着父母和领导,准备到安乐的世界去—他买好了到黄山的火车票,准备从黄山上跳下去。当天,有个同学回家探亲时,顺便来看他,聊天时就感觉他情绪不对,这个同学非常不放心,一直与他谈话,谈到了凌晨两点钟,他也不暴露任何情况。直到他睡着以后,这个同学翻他的抽屉,看到了遗书,还有到黄山的火车票,赶忙当夜联系卫生厅,进行心理危机疏导。接受疏导后,这位患者很快康复了。现在他每年都会写信,至今已经联系二十多年了。前些时,他还写了这样一封信:“鲁主任,你还记得我这个曾让你耗费几多心血的忧郁症患者吗?……我现在工作生活情况都很好。回首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以来的经历,特别是那段难以忘怀的日子,我真是感喟不已……”

为什么把这两个人作对比?因为这两个人情况类似,一个心理障碍解除后生活是那么美好,另一个却导致了巨大的悲剧。这就说明,如果心理素质不提高,不但生活上会感到很累,而且会处处感到不适应。长期不能改善,等到成为心理障碍了,再去寻求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在国内来说,很少有患者能接受系统的心理疏导。能够有这个机会,沉下心来,回忆、思索和展望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一步认识自己,解除痛苦,提高心理素质,是比较难得的机会。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类别

下面阐述一下心理障碍的类别。心理障碍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一般的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等。一般的心理障碍,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忧郁症等都属于神经症的范畴,都会在本书的内容中提及。另外,人格问题、癔症、大多数睡眠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也都属于心理障碍的范围。下面简要谈一下各类心理障碍。

首先,从心身疾病谈起。什么是心身疾病?简单地说,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但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人体的各个系统都有可能患心身疾病,如循环系统的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消化系统的溃疡病、慢性结肠炎,呼吸系统的哮喘病等,都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但迄今为止,综合型医院的很多医生往往都会忽略这个问题。这些患心身疾病的患者往往都不是直接到心理门诊看病的,而是从内科或其他科转来的。

实例3

我们曾遇到的一位从泌尿科转来的患者,症状很重,转来时身体各器官功能已经衰竭,不能讲话,徘徊在死亡边缘,当地医院束手无策。他的病期已经11年了,经过抢救,送到了心理门诊。他身高1.80米,当时体重只有25千克。他的主要症状是长期不能吃东西,一吃东西食管就疼;全身疼痛,双腿已经6年不能伸开了—就像门上的铰链,长期生锈后无法拉开。从膝关节拍片的情况来看,由于长期不动,出现了骨小梁破坏。又因为长期不能翻身,臀部、背部有大块褥疮,完全像骷髅一样。经过耐心疏导后,我开始给他喂饭,慢慢地,他逐渐能吃一些了。他的腿伸不直,我帮助他被动运动,刚开始扳起来是很困难的,但他能忍受着痛苦,配合治疗。但只有我给他扳腿可以,别人给他扳,他就大骂。半个月以后,他就可以坐轮椅了。一个月时,他一天能吃一斤多的饭,能拄着双拐走路了。两个半月时,他体重长到了60千克。开始,叫他走路时,他一步也不敢走,因为整整10年没有下过床了,所以走时很紧张。三个月后,经过不断锻炼,他自己走回家了。

实例4

另一个患者是从神经科转来的。因为她平常自尊心很强,受到别人的侮辱后,自己跟上级生闷气,后来,慢慢地出现全身肌肉张力增强,面部肌肉紧张,没有表情,哭笑都是一个脸—面具脸,就像戴着假面具一样,即使睡着以后,也是如此。她起床时,必须由丈夫帮忙。从神经科转来时,因为全身肌肉高度紧张,迈步和直立行走都很困难,随时都要跌倒。在神经科治疗了四年多,每天服用进口的药物,几年就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最后她尝试疏导治疗,第四天她就能自己起床。第七天,她的肌肉逐渐松弛。20天以后,她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基本痊愈。

因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况,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再举两个详细的实例。

实例5

有一个高中女生,在高一的时候突然面部出现一侧萎缩,脸一边大一边小,她的压力非常大,也非常痛苦。此后,出现了心理障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对她来说,面部萎缩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任何人可能都难以接受。后来她参加了集体疏导班,祖孙三代人一起参加,回家以后互相讨论。她心理素质提高以后,面部虽无法改变,但心理负担却减轻了,价值观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她是如何走出困扰的呢?

她在治疗结束的大会上发言时说:“我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前我不明确,我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现在我已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目标。我不是为我的这个面容而活着,我应该考虑为社会做出贡献。”随访多年,虽然她的面部不对称现象仍存在,但她不去注意了。她顺利通过了高考,进入某大学经济系就读,情绪一直稳定,成绩优异,广交朋友。

大学毕业后,因品学兼优,被深圳某大公司聘用了。她在给我的贺年卡上说:“鲁医生,我没有空灵的妙笔描绘出如此美妙的心境。这几年来,我似乎变了一个人,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平衡,宇宙、人生……无穷无极……”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何种心境。她父亲在发言中说:“我们全家,谁有空谁就来,我老岳母是个教师,一生生活非常坎坷,七十多岁的人了,心里总感到不平静,这次听了心理疏导以后,她的心理素质也提高了。”

实例6

这是一个72岁的老医生,由于心理素质不高,虚荣心强,患有多种心身疾病。他自己有病不说,还弄得全家不得安宁。他是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就参 加了解放军,是又红又专的老干部,某个省级研究所就是他创立的。由于时代不同,他60岁离休时,并没有职称评定,他的行政职务是所长,技术职称却只是个主治医师。他看到儿女及自己培养的人都是教授、主任医师了,唯独自己是主治医生,他在老伴面前感到无地自容。痛苦之下竟提出离婚,感到没几年活头了。

他在病史中写道:“我的主要症状是自卑感、空虚感、失落感、消极人生感,总想找一个深山隐居起来,一了残生,但又怕死,人年龄越大越怕死,这种心理矛盾不能克服。因此我整天头昏,睡不好觉,食而无味,四肢乏力,心脏又有病,装着起搏器,胃切掉了85%,但仍然感到不舒服。记忆力不好,经常发脾气,引起了家庭的不和睦,老伴及儿女们也没办法。一焦急就往外跑,家里到处找我,单位也无可奈何,不可能为我变动职称,就想不通。但经过这次集体疏导治疗后,提高了心理素质,我什么症状也没有了。”

疏导治疗一年后,我看到报纸上介绍他综合治疗阳痿效果好。我打电话给他,他心情很轻松,说要发挥余热,还有许多事情等他去做。原来,在参加集体疏导班以后,他与家人商量,腾出家里的两间房子,开了一个诊所。他在家义务行医,门庭若市,还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效果非常好。虽然他75岁了,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后来,报纸上还相继介绍了他的事迹。

与老医生相反,有些人心理素质不高,退休以后,不能很好地安排,最后会一直无所事事,充满了无聊感、空虚感和无价值感,给自己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我知道我自己没几年了,但是这几年我要做的事还很多。”他现在正在一步一步地完成。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何等重要!假如我们提高了心理素质,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心理能够平衡,就能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能从各方面给自己带来好处,不但身体健康能得到保证,而且能真正拥有幸福感。正如一个教授所言,“提高心理素质确实能延长人的寿命”。

因此,心理素质的高低不在于年龄大小。假若自己不努力去提高,心理素质是很难自然而然地提高的。

现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越来越复杂。与过去相比,人们的心理素质相对更差。因为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条件又好,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就可能造成一个人只会动脑,不会动手,无法全面发展。如果心理素质低,自己又不知道如何提高,有了问题,只靠外界或别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如实例5中的小姑娘,她治疗是比较难的,她原来长得很好看,现在的脸却一边大一边小,这对一个小女孩打击是很大的。但是她现在并不在乎,把精力都集中到事业上,她同样能保持心理平衡,也同样能取得成功。她的成功靠什么?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提高了,就有能力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

通过上述这几个例子,希望读者能对照自己的情况,做个对比,好好地反思一下,这对我们会有所帮助—不但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有了心理障碍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能会患上心理障碍,关键是当我们出现心理障碍时,该如何面对它?

许多患者有强迫症和恐怖症。具体表现是什么?比如,有很多人是社交恐怖,怕与人交往,怕与别人面对面讲话,怕看别人的眼睛,一些人在听课时也不敢抬头。虽然各类心理障碍诊断的名称不同,但一般来说,都有恐怖心理。不管是什么类型,在看本书时,都要和自己深入地联系,因为这些心理障碍的发病机制都是类似的。因此,看到其他患者的情况时,不能“他是他,我是我,我和他的不一样!”—感觉与自己无关,而应该很好地联系自己,举一反三。

全国各地不少患者给我们写信,不少人看过书后就慢慢基本痊愈了。一方面,说明这些患者的接受能力强;另一方面,说明他们能密切联系自己,认识一点,做一点,能勇敢地实践、锻炼。而有些患者看了书以后,认为“他是他,我是我,和我关系不大”,那就错了。在之后几讲中,我们要能够随时随地地深入分析—每个患者症状的背后都有“文章”。在本治疗中,有些个别字词甚至我们要用一辈子,如果把这些词记住了,并不断付诸实践,屡败屡战,你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得到提高。但是,若不能很好地联系自己,疗效就会很难巩固。

有些人以往曾因精神障碍住过院,现在虽然已经恢复了,但有时会为此感到自卑,此时更应该提高心理素质。其实,精神上的病,也仅仅是个病,就像感冒发热,又不同于感冒发热,这是个高级病—只有人才会得的病。在恢复期,只有提高心理素质,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才能防止复发,永远保持我们的心身健康,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才能,保障我们的幸福生活。

最后,再分享一个实例以说明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

实例7

男士,来自农村,结婚6年了还没有孩子,也没有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家里非常着急,为此花了很多钱,全国各地到处治疗,从北京跑到湖南,从湖南跑到南京。接受了疏导治疗,南京便成了他求医的最后一站。

这位患者有性功能方面的心理障碍,社会压力对他影响太大,导致了难言之隐。明明是他有心理障碍,但他妻子的心理障碍却比他还重,因为旧的传统观念“不生孩子的责任在女方”成了她的心理负担,导致她整天情绪抑郁,数次轻生。接受心理治疗后,丈夫的病得以恢复,妻子的情绪也逐渐恢复了。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治疗

心理障碍如此之多,想提高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怎么办?还是老话说得好:“心病还要心药医”—只有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心理障碍。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从心身疾病到心理障碍,都验证了老祖先的说法。实例5中脸部萎缩的那个女孩,通过提高心理素质,解决了心理障碍。假若有了心病,自己认识不到,只靠药物治疗,即使把自己“埋”在药堆里,最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就像那个25千克重的患者,什么药都吃了,手术也做了不少,最后结果是什么?若是晚两天再去对他进行疏导,他就不行了。心病还要心药医,以往对这个问题大家并不是太熟悉,虽然现在国家比较重视心理健康,各类媒体都在宣传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远远不够,仍然还不够普及。目前国内的心理医生不多,经过正规培训的很少,能开展比较深层次治疗的更少。

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我们不但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而且可以帮助别人。每个经过心理疏导治疗取得优化的患者,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心理疏导者。

实例8

一位北京的患者,在治疗的前一周自杀未遂。他患强迫症已经20年了,花了不少代价,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治疗,但是却越治越重。他主要症状有2个:第一,怕签名,但他是个部门领导,有些东西必须要他签字;第二,不敢上厕所,总怕小便会弄到眼睛里,上 过厕所后要反复洗,一洗就是几个小时,极其痛苦。

他的领导安排他10天后到南京参加集体疏导班,但没等到疏导班开始,他就吃了400片安眠药自杀。好在他妻子很警惕,发现得早,及时送到医院抢救。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们医生太不人道了,你们为什么要抢救我?还要让我受苦!应该让我到那安乐的世界去……”他拒绝进行治疗,退掉了飞机票,直到抢救过来的7天后,经北京一个专家给他写信、做工作,他才同意前来治疗。

刚来时,因为药物中毒的后遗症,他走路还不稳,还不能写字,他的手还有些抖动。前几天的反馈,都是他口述,他妻子进行记录。第四天,他就自己写了。治疗结束时,基本不怕了。之后,他决定到上海岳父家去散散心。由于当时上海住房十分紧张,卫生间与厨房靠得很近,因为怕卫生间的小便会进到厨房里,住了一晚上,就坚决不肯多住了,病情也复发了。

回到北京以后,一天写一封信,让我答复。他知道我很忙,为了方便,就像试卷一样,他把问题出好,备选答案写好,让我打一个“√”就行了。如“尿素是不是尿做的?”叫我答“是”或“否”,答好了,签个字再寄回去。结果,第三天一天之内我就接到5封信。还没来得及回信,他就打电话来了:“你不要寄了,我好了。”从这里看,他的病就是逃避现实—他知道尿素是不是尿做的?他知道,他为此查过很多书,相关知识了解很多,他比我更清楚,但他还是不放心,要我确认。

他是死里逃生的,算是“过来人”了。他痊愈后,潜心钻研心理疏导疗法,以疏导疗法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帮助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做心理医生,不但拯救了不少同病相怜的患者,而且写了不少心理保健方面的著作,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同为治疗师,我认为他比我强,强在哪里?我就不如他全心全意,因为他比我体会得更深—我还没“死”过。

从他的事例中,能够体会到什么?虽然有了心理障碍,但是走出来之后,患者会比医生体会得更深,因为亲身体会过。假如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现在,虽然心理医生不多,但很多痊愈者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甚至超过了一些心理医生。

一、心理障碍与用药

关于服药问题,此处仅提供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对于每个人的具体用药措施,怎么用药和如何停药,建议咨询有关专业医生。药物与心理治疗是相辅相成的。在心理素质低、情绪波动大时,可以通过吃药,控制和缓解焦虑或抑郁情绪。如果心理素质提高了,减少药量,甚至不吃药,情绪也能得到控制。提高心理素质往往比大剂量的药物作用还要强。因此,服药与否,应掌握一个原则—以不影响你第二天工作或学习为准。

有的人吃药的时间较长,神经系统已经基本适应了,这些药是不能一下就完全停掉的。就像喝茶一样,茶里有少量的咖啡因,如果喝习惯了,不喝时就没有精神。吃药也是如此,习惯了以后,神经系统就适应了,突然不吃时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有哪些?不同的药情况不同,失眠是最常见的。如果你一直都吃安眠药的,突然不吃了,神经系统不适应,就会有反应。例如,在举办集体治疗期间,我一般每天晚上都吃安眠药,我希望在较短的时间里能睡足、睡好,吃安定就能快速地入眠。在这期间,每天晚上吃3颗,结束以后就不吃了。刚停药时,前两天做梦会特别多,乱梦颠倒,而平常我是很少做梦的。这10天下来,吃药习惯了,突然一停,就有这种异常的感觉,所以我必须慢慢停药。例如原来晚上吃两种药,每次3颗,现在就可以吃一种,每次1.5颗,慢慢再减下来。

对于以后的停药问题,随着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减药和停药,特别是没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更要争取早日停药,不可能吃一辈子药,也不能依靠药过一辈子。有人会说,抗抑郁药要吃几年,而且中间不能停,这都是不甚科学的!这种情况只针对一些特殊症状,如:内源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或一些症状的特殊状态。其他情况下,病好了就是好了,就不需要一直吃药。减药的方法问题,第一步,先减少服药量,比如,原来每次吃一颗的,可以减为每次吃半颗;第二步,当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拉开吃药的时间间隔,比如,原来一天吃一次的,可以改为两天吃一次。大家久病成医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酌情减药和停药。

但不是说接受了心理治疗以后就完全不吃药了,特别对以往因精神障碍住过院的患者,药能不能马上停?假若你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可以停,但是要慢慢停,谁都没有十分的把握。你为什么会生病?正是因为心理素质不高,你的心理素质是不是马上就能提得那么高?不一定。所以,一定要将医生的意见和自己的感觉结合起来,将提高心理素质与适当减少药量结合起来,做到稳妥减药和停药。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目前,社会上开展的心理咨询主要起什么作用呢?主要是帮助心理困惑者,通过引导和指明方向,帮助人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其实,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接收的患者大多是心理障碍患者,他们多数都需要心理治疗。真正仅仅因遭到挫折而没有心理障碍的咨询者很少,多数都是在万不得已时才去咨询。

咨询与治疗有么不同?从形式上看,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不同在于,咨询的含义比较广,咨询的重点在于预防,没有心理障碍,但要防止心理障碍,目的是提高心理素质。而治疗的范围比较窄,顾名思义,没有病就谈不上治疗。较重的心理障碍患者,不经过治疗是难以恢复的。所以治疗比咨询的程度也更深一些。

在欧美,心理咨询已是一个热门领域,而我国才起步不久。国外的心理咨询范围很广,它不是局限在医院里,而是普及到整个社会,如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它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即以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每个美国总统都有心理保健医生,前总统卡特的夫人就曾任美国心理卫生健康协会的名誉主席。因此,国外的心理健康工作就很容易普及开来。在美国,成功人士总是一手拉着律师,一手拉着心理医生。而现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大部分是在有心理障碍以后才去咨询的。

心理疗法的种类很多,我们国内看到的大多是国外的疗法,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精神分析,以及游戏疗法、戏剧疗法、发泄疗法等,五花八门。但有些疗法慢慢就被淘汰了,真正能被社会所接受且常用的只有二十几种。

在国外,常用的几种学派和疗法中,一个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有名。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较早,曾经红遍全球,影响也较广。目前,他的理论逐渐被后人继承和改造。

第二个学派是行为学派,其起源于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的条件反射理论。后来,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如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引用并发展了这些理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华生,他为什么要搞行为的研究?因为心理太难研究了,他认为:太难研究就不去研究了,只需要研究能看到的和能了解到的,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其他再深的心理问题就不去管了。随着研究深入,行为学派已经不单单是看病了。目前,它应用得非常广,在各个行业都有应用,如管理中的奖惩制度等。

认知疗法也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疗法。认知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某种情境的解释和思考的方式即认知结构,决定了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各种心理障碍常是由于个人对某些特定情境的认知歪曲所造成。错误的认知影响着情感及行为,强调通过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歪曲认知、真实性检验及去中心化等技术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进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主要有合理情绪疗法以及自我指导训练、认知转变法等。

来访者中心疗法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创立,强调患者的自我成长、自我了解,医生应该对来访者无条件地尊重、设身处地地理解,着重帮助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人本学派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谈到东方的疗法,大家可能知道,日本有个森田疗法。森田正马是一位神经衰弱患者,他好了以后,把自己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森田疗法。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人类的心身健康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四节 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目前我国国内所应用的心理疗法多数是引自国外的。而心理治疗与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只有适合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疗法才能更好地被本国、本民族患者所接纳,也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本书所介绍的心理疏导疗法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建立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特别适合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治疗方法,也是将心理学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后创立的一个方法。它是从我们中国的广大患者中来的,是通过广大患者不断地实践和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叫做心理疏导疗法?“疏导”两字,怎么理解?我们把心理活动比作一渠流水,如果这渠溪水畅流无阻,就代表着正常的心理活动。如果在流动的过程中,某一地段出现了杂质—这个杂质可能是外来的,也可能是渠道内部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假如你不及时清理,就可能慢慢淤积,使这渠溪水不能正常地流动。久而久之,就可能阻塞。这个“阻塞”表现在心理上,就代表着我们有了心理障碍。这个阻塞物可能是慢慢地、无形中积累下来的,也可能是一个大石头—一个超强的外界刺激—“啪”的一下从天而降而阻塞的。无论是慢慢淤积阻塞的,还是外来的障碍物,总之,这渠溪水不能正常地流动了。不能畅流,就必须要疏导—清除障碍,恢复畅流。如何清除障碍物,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策略?就相当于一个心理疏导过程。

一、疏导疗法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要求被疏导者能正确认识自己。

疏导治疗的总体要求就是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实质,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减少症状对自己的干扰。另外,要求大家能了解心理障碍形成的基本规律,了解其原因、发展、症状的演变和疾病的规律,消除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的神秘性。正因为多数人对心理障碍不理解,对心理治疗也不了解,所以才会有很多的困惑及误解。

谈及心理治疗时,大家有时半信半疑,有时甚至一点也不相信,“光谈谈话就能治好病了?”感觉有点奇怪甚至不可思议。“知者不惑”,你不了解,就必然产生神秘感。实际上,心理治疗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实施心理治疗,不能有半点出入。同样一句话,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因此,只有把心理障碍的整体规律搞清楚了,把心理障碍和心理治疗的神秘性消除了,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性格的改造,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保障我们的心身健康。

认识自己,为性格的发展和成熟指明方向,这是第一个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或许这个说法有些教条,不好理解,下面这个例子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实例9

一位来自北京的四十多岁的强迫症患者,强迫思维几十年,令他非常痛苦。有一次,他们有个领导的亲属去世后,他去参加追悼会时看到了尸体,自此他就怕看到与“死”有关的一切东西,比如骨灰盒、黑纱、花圈等,以至不能工作。到南京经过短时间的疏导治疗,明显好转。治疗好以后,领导特批准他到弟弟那里去休养。在弟弟家休息的3个月情况还好,因为他弟弟、弟媳陪着他,他还能帮他们做些事情,生活还比较充实。

3个月后,他回到了北京,领导为了照顾他,没等他回家就派了辆小车直接把他送到了某高级疗养院。这与医生的要求就有出入了—医生建议他不要休息,因为休息下来反而会胡思乱想,加重病情—他现在需要的是心理上的休息,而不是躯体上的休息。结果,他在疗养院待了一周,症状反而更严重了,控制不住有轻生念头。他的妻子把两个小孩丢在家里,托邻居照顾,陪他第二次至南京治疗。经过第二次治疗,基本痊愈后,他回去就开始上班了,后来情况一直非常好。

在不断与疾病战斗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他结合疏导疗法,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大小心理问题,工作也完成得非常出色,本来只是普通职员,病好后,他还先后担任了处级和厅级领导。

这位患者的康复有什么秘诀吗?他的秘诀就是我们的第一个要求:自我认识,自我改造。

第二个特点,适应性广。心理疏导系统不但可用于对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而且对正常人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保障心身健康也有较好的作用。因此,正常人掌握了心理疏导的原则,一般都能更好地保障心身健康。

第三个特点,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是“不知→知→实践→认识→效果→再实践→再认识→效果巩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求大家能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若能将认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最优化。什么叫最优化?最优化是控制论上的名词,即用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控制,取得最好的效果。从心理疏导治疗的情况来看,就是:不但近期疗效好,而且要求远期(终身)疗效好,效果巩固。本书所举的一些实例都是最优化的例子,这些患者多数已痊愈多年,他们的远期效果很好,可以说是达到了最优化。希望通过心理疏导,大家都能不断地自我提高,达到最优化,终身保持心理健康。

这三个特点就是疏导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也是疏导疗法的优势。

二、疏导疗法的三大理论基石

本书是系统的心理疏导治疗过程,我们必须对心理疏导疗法有个大致的了解。

先要了解的是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基础。疏导疗法与其他的心理疗法有什么不同?疏导疗法是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医学思想为主导,以“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的。

(一)理论基础之一: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这个原则要从三个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第一,认识论;第二,实践论;第三,矛盾论。大家可能觉得这些术语很枯燥,但看了下面的解释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第一,从认识论的角度谈心理疏导治疗。对医生来说,治疗之前,医生必须做到的一点就是从患者个案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把握患者真实的“面貌”,不能有半点主观臆断。患者给了医生信息,医生必须根据认识论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认识。因此,凡是接受过心理疏导治疗的人都知道,医生都有这样一个要求:在治疗前,让患者写一个完整的材料。怎么写?医生是不画框框的。从“自己出生以后,在什么环境下成长的?”写起。例如从小学、中学,一直写到现在,写得越系统越好。在给你疏导前,如果不能客观地了解你,就必然会出现主观臆断,就不能客观地认识你的实际情况,就可能给正确诊断造成困难。如果诊断错误,处理结果就会出错。心理治疗的结果也体现了认识论的宗旨:不断深化认识自己。所以,心理疏导治疗首先就体现了认识论的要求:①反映历史的真实;②医生不能有半点主观与偏见。当然,在阅读本书进行自我疏导治疗时,患者同样要写这些材料,认识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如果能和父母或家属一起接受这个治疗,可以和他们共同讨论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治疗体会,更有利于认识的转化和疗效的提高。

第二,心理疏导治疗提倡实践论。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没有现成的理论供我们应用,治疗理论只能从广大患者的实践中来,只能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心理疏导疗法就是这样来的,是通过广大患者的实践,医生不断进行总结后上升为理论的。上升到理论以后,再运用到大家身上去,通过临床检验,看看这个理论是不是合适的—合适的,进行保留;不合适的或者不完善的,进行剔除或补充。通过大家不断的检验,疏导疗法才得以不断提高并日臻完善。

看过《心理疏导疗法》一书的读者都知道,有的疏导疗法理论很深,深到什么程度?深到作者都不太懂。为什么?因为它是从广大患者中间来的,有的深奥的东西连医生也理解不了。比如,通过疏导疗法治疗后,有些患者痊愈了。好了以后,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疏导理论进行了深化,利用数学公式及相关的函数把疏导疗法的治疗过程代出来了。虽然作者不太懂,但是,很多学理工科的患者,看了他的公式,理解、应用以后,病就好了。比如,我曾有一个患者,年纪很小,是某理工大学学习自动控制的研究生,他痊愈3年之后,到南京旅游时来看我,看到我正好在写书,写到控制论的问题。他说:“你能不能把控制论这部分先借我看看?一个星期后就给你还回来。”他就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把自己强迫症由病到愈的整个过程及强迫症的规律全部用数学公式代出来了。后来,有几个学理工的大学生,看了他的总结以后,非常高兴,又根据他们自己的体验,进一步写了不少公式。有一个从日本某著名大学回来的博士,他的专业是神经网络,非常喜欢高等数学。看到这两份病历都有理论,又有数学公式,非常感兴趣。后来参加心理疏导治疗时,他写的就不是病情变化的情况了,而是根据自己对疏导疗法的实践,又总结出了很多数学公式。这正体现了“从患者中来,到患者中去”的宗旨。因此,疏导疗法理论的不断深化,都是得益于广大患者和家长,得益于大家的实践和总结。疏导疗法都是大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只是作为代言人而已。

第三,矛盾论。心理疏导治疗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克服矛盾和解决新的矛盾中取得进步的。同时,很多心理障碍的发病机制,以及疏导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都需要用矛盾论的原理来解释。

(二)理论基础之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祖国医学的疏导原理为主导

传统文化详细内容参见《心理疏导疗法》一书。祖国医学是指《黄帝内经》上所提到的内容。从《黄帝内经》来看,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给患者做心理疏导了,疏导疗法的主导理论就是祖国医学上所提出来的。《内经·灵枢·师传篇》提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即每个人都是厌恶死而喜欢活着的。即使是被疾病、被心理痛苦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人,有几个愿意死的?我们老祖先所讲的话都是一些朴素的、唯物的观点。“人之情”—从人的本性来说,都是不喜欢死而喜欢活着的。根据这一总则,作为医生,应对患者如何进行疏导呢?就是“告之、语之、导之、开之”。大概意思是,根据患者的真实情况,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能动性,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疾病做战斗,最后取得胜利。老祖先告诉我们,你只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不是喜欢死,而是喜欢生的,你就按照这四个原则去疏导患者,即便是无道之人,他也会听的。这个“无道”,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不合作的或者是不太讲理的。如之前那个25千克的患者,可以说是很“无道”了。“无道”到什么程度?不管遇到什么人,见人就骂。不但骂,而且用七尺白布写了个大标语,在上面骂政府。为什么骂政府?原来,他是一个节育术结扎的患者,结扎后出现了心理上的毛病。实际上,是由于他的心理素质差而引起的。到最后,他有什么变化呢?原来每天不吃饭,还要抽两包烟,后来,一根烟都不抽了,到最后,他能忍受着各种痛苦配合医生治疗。从他身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讲的这些疏导原则是非常正确的。

结合这个原则,再举一例。

实例10

有一个来自江西的女医生,有顽固性的呕吐,吃了就吐,吐了6年,在各地都治疗不好。最后,通过南京的一个熟人介绍而前来治疗,当时并没有告诉她是到脑科医院来。她母亲也是医生,陪着她来了。进入诊室后,她并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但当她一看到病历上写的是脑科医院时,态度马上就变了,一句话不讲,抗拒到底。怎么办呢?医生急中生智,就和她母亲谈话,让她在边上旁听。谈了两个多小时后,她终于开口了,并逐渐开始合作。最后她表示:“我错了,还是我自己的知识面太窄。”接下来,她主动配合治疗,很快就治好了。

很多患者不愿意治疗,实际上是受到了社会偏见的影响,对精神医疗机构存在着一些误解。实际上,对医生来说,这样的患者还是比较难处理的。从她的前期抗拒到后期配合的过程来看,我们老祖先的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智慧和实用的。

(三)理论基础之三: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

首先,是系统论。系统论主要强调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是跨学科的理论。系统科学的方法现在各个领域都在应用。由于心理学是跨学科的专业,也是个边缘学科,是最难研究的,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会更加科学和完善一些。自从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就开始研究心理了。例如,远古时期的神、魂等都与心理有关。当人们不了解科学知识时,认为人是分肉体和灵魂的。现在宗教还是这么说的,人死了以后灵魂就上天了,人就没有意识了。意识到哪儿去了?到上帝那儿去了。实际上,大脑细胞死亡了,当然就没有心理和意识了。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揭开了一些心理的奥秘,但迄今为止,大家对心理的了解仍然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自古至今,据国内外统计,有一百多个领域在研究心理,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等学科与心理学都有关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在研究人类的心理。可是,心理是什么?至今连个概念也统一不起来,说明心理是个大难题。正常的心理难研究,病理心理就更难研究,研究心理治疗—将病理心理转化成正常心理就是难上加难了。虽然很难,还有很多奥秘没有解开,但如果能尽可能地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获得的信息可能越接近实际。系统方法对研究心理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把系统论引进到疏导疗法中来。

系统科学方法的研究是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无限大,又无限小。例如,一个人是个整体,但这个人又可以分为两个要素—躯体和心理。与心理相关的方面,神经系统下面分各个子系统;躯体方面,也有子系统,例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系统,由很多子系统与小子系统整合而成一个完整的人。可是,在社会中,这个人又是一个小的子系统,“沧海一粟”—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大系统,可又是社会上的一个小分子。心理与社会不能分开,社会因素影响着心理,心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例如,我们心情不好时,只要一不高兴,马上就吃不下饭,这就是心理影响到了生理;反之,若是紧张,就会心跳加速且血压升高,这就是社会环境影响了心理进而影响到生理功能。在生活中,若你的心理素质不高,听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感到不愉快,随之产生不愉快的反应,这就是心理生理反应。这类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疾病。

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既能看到局部,又能看到整体,从整体能看到更大的整体。因此,倘若能开阔眼界去认识一个事物,就比局限地认识要好得多。拿现代医院来说,分科很细,心脏科只管心脏疾病,除了心脏以外,什么也不管。可是,心脏归谁管呢?仍然受到心理的制约,如心跳的快慢、能不能正常工作等都受心理的影响,心理又受环境的影响—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自然环境变了,突然一冷,我们就感觉受不了了,心血管就会有变化。这就说明,心理与生理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把系统科学应用到疏导治疗中来,认识一个问题就比较客观,就不会局部、片面地看一个问题,就不会死钻某一个问题而跳不出来。

疏导疗法扎根在多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教育学以及生理学等有关学科土壤里,吸收这些学科中有效的经验和结果,使我们认识问题能接近于客观,这就是系统的观点。在《心理疏导疗法》中看到系统论时,可以看到很多方面,如系统方法的目的性、动态性和模糊性等,这里只进行简要的介绍。什么叫目的性?我们都有预期的目的,这个预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取得最优化。什么叫模糊性?心理学就是一个模糊学科,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对很多事情不清楚,通过研究以后稍微清楚一点,但再深入一步,又不清楚了,又糊涂了。后面谈到心理时就会了解到这些情况。

第二,是信息论。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大家对信息都很关注。那么,什么叫信息?凡是我们不知道的或知道但不清楚的都是信息。任何事物都可能含有信息,我们一天要接受大量的信息。当前,社会上所说的信息是什么?知识和科技信息。实际上,自然界与社会上的信息量是无限大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现代社会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归功于信息科学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就代表着科技信息,基因所携带的信息是一种生物学信息等。

那么,我们做心理疏导时,使用的是什么信息?社会信息—文字、语言、图像等。我们用这些社会信息作为主要的治疗工具,通过信息的转换实现预期目标。在这个信息转化过程中,就要排除各种干扰,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们把疏导治疗过程比作一个精确制导导弹的发射过程,要想达到某个预定目标,就要不断获得信息,校正航向,排除干扰,直至击中目标。那么,治疗过程中,有哪些干扰呢?内干扰和外干扰。什么叫外干扰?例如,我们正在看书,突然外边一阵响声,这些就是外干扰,外干扰就像信息论上讲的“噪声”,可能会影响我们信息的输入。内干扰又是什么?例如,正在学习,突然强迫思维来了,烦躁、不放心等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不下去,这就是内干扰。

第三,关于控制论。控制论的精髓就是“以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控制,达到最佳的效果”。引用到我们的疏导治疗中来,就是“疗程短,疗效好,效果巩固”。

初步认识后的自信心

通过初步的自我认识后,很多人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素质不高,这个不要气馁,每个人都有提高的空间。若是不提高心理素质,就不可能轻松、舒畅,不可能活得潇洒。这些不单单是年轻人,甚至有的是在火葬场“挂过号”的人,仍然会出现因心理素质低而整天为小事情纠缠不清。那么,什么叫提高?遇到逆境能够解脱出来,无论是在别人的帮助下,还是经自己的学习后能解脱出来,这就是提高了一步。但是,提高一步绝对是不够的!每个人的人生征途中会遇到多少逆境,谁也不能预测。人生本来就是处处充满矛盾和困难的,战胜这些困难,我们才得以成长。提高心理素质是长期的事情,不要犯急性病。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逐步建立信心了,有些读者却喜忧各半。喜的是什么呢?喜的是看到很多患者通过努力得以痊愈,自己也看到了希望。忧的是什么呢?忧的是怕自己不能像他们那样达到最优化。“我的问题至今已好多年了,都无法解决!能那么快就解决吗?”这种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真正能做到与医生所讲内容紧密配合,能做到不断提高认识,勇敢实践,你那个“半忧”就不存在了。有的读者依然不相信有心理障碍的人会那么多,但事实确实如此。例如,我前面谈及的那个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他好了以后,发觉他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心理障碍者。当他有这个心理障碍时,谁又知道?他父母不知道,同学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秘密。他内心的秘密,是他自己的隐私,他不愿意向别人暴露,别人怎么能知道呢?

反馈提示:

(1)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如成长的环境、个人经历与自己性格的关系、性格是如何发展的等,进行回忆、总结。

(2)初步认识自己,谈谈自己的心理素质如何?

(3)你对心理治疗有什么看法?对自己有什么期待?

(4)你对“心理疏导疗法”有什么初步认识?

附:Z患者反馈材料一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的主要收获是:

(1)了解到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是存在于当今社会的较为普遍的“毛病”,我们既不要过度紧张,又不能掉以轻心。

(2)了解了心理疏导疗法是有科学依据和大胆创新的,对这种治疗方法有信心,对疏导心理治疗的创立者产生了敬意。深深体会到鲁教授及各位医生对此类患者是非常了解、同情的。

(3)仔细体会,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实质上是一回事,通过鲁教授所举的几例最优化的典型,看到了战胜自己强迫思维顽症的希望。

(4)迫切希望找到能中止自己强迫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当产生强迫思维时,如何能停止、不去想的窍门。

(5)晚上与别的疏导班成员交谈,能发表一些见解,对别的患者有一定启发与收效,但对自己的症状改变方法还没有深入去考虑。真的希望通过学习也能像最优化的典型那样取得最终的解脱。 hyfcFD58Mqb5nZ2NtILoIvu+1FSxjCvVxGzt7b1PKe5McO60s4b5B4CxHNhd1U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