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院校合一的护士培养模式

十九世纪下半叶,护理学正在经历从学徒教育向学历教育的转变,直至1916年耶鲁大学才创立了5年制的护理学专业。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对中国医疗工作及医学教育的考察中发现,护理人力缺乏且质量很低。为了创办更高质量的护理教育,提高护理水平,基金会决定筹办高等护理学校。

协和护校的创立

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9年6月聘请沃安娜(Anna D.Wolf)女士负责筹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沃安娜与她邀请的12名护理教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护士学校于1920年9月正式开学。护校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及中华护士学会注册,具有与西方高级护校同等的教育水平。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预防保健、医疗和护理学科水平的护理骨干、师资和领导人才,以提高护理专业水平,适应护理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的校徽为金质长方形徽章,上有龙头,中为蓝底,蓝底上龙口下镶有珍珠一颗,珠下为金色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英文缩写“PUMC”,两边金底上分别刻有“勤、慎、警、护”四字校训。学生于毕业后方可佩戴校徽,其姓名及毕业年份刻于校徽背后。校歌英文歌词由护校毕业生江桂兰编写。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为大学水平的护理专业学校,设本科和进修班,大学预科修完必修科目、成绩优良者可直接转入护校本科学习。为了保证护校的宗旨得以实现,学校为教师和学生配备了较为完善的设备,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教学、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当时的入学要求为:至少念大学1年,即预科1年,在大学及护校共学习5年后,可得学士学位。协和护校开设护理预科后,通过考试直接招收本科生,择优录取。毕业后可担任医院副护士长、护士长及教师等职务。自1921—1951年共毕业28届,培养毕业生263名;他们当中很多人曾在全国各省市护理领导岗位工作,并兼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秘书长、理事等职。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徽

护校严格的考评制度

在贫病交加的旧中国,预防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治疗。护校设置了公共卫生课,让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护理患者,也要具有宣传预防疾病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本领。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心理学和社会科学课程。

护校非常注重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求学生每学习一项操作或一种疾病之后,都要到病房观摩、练习,并注重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慎独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和临床指导中,护校始终要求学生认真核查,这便是早期的查对制度。对于每一项操作,教师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演示、纠正,谨慎对待每一个操作流程。正是在这种“严谨、求精”的协和精神的熏陶下,一代代协和护理人成长起来了。

护校采用了淘汰制方式培养护理人员,教学以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衡量学生优劣以操作成绩为主要标准。一般入学时有十多人,到毕业时只剩四五个人,不适合做护理工作的学生,一般都在第二年被淘汰。学校认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学习丰富的护理知识,还要把知识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善于观察,不怕脏、不怕累,并乐于做护理工作。

从入学起,护生们就要开始密切接触临床。每天早晨6点到病房参与晨护,9点再回到课堂上课。正式实习期间,白班工作时间为每星期60小时,每日工作9小时。夜班工作时间为每星期91小时,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每班3个月,3个月的夜班结束后有一天半休息。全校护生每3个月进行白班、夜班轮换,换班时由校长(护理部主任)重新安排工作,并进行口头讲评,对每位护生在过去3个月中的工作表现给予评定,提出以后的工作要求。护生们感觉每3个月的大换班就像是一次大过关,因为有被开除的危险,因此学生们都很紧张。

护生每天早晨6点到病房参与晨护

有30张病床的大病区内,白班除了一名外籍护士长外,还有四五名护士值班。夜班则只安排一位护士,工作非常紧张。护生在医院实习必须满3年才能毕业。最后招收的三期学生根据中华护士学会的规定,改为4年毕业。

护生的毕业考试,由中华护士学会组织考试委员会统一进行,称为公考,凡加入护士学会的学校必须参加这种公考。考试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理论考试由考试委员会将统考题寄到每所学校,规定考试日期和时间,给每位学生编号,答卷时只准写号不准写姓名,由考试委员会评卷。操作考试由其他两个护校各派一名护士来校主持。公考及格者颁发公考证书和本校证书,凡持有公考证书的护士才能加入中华护士学会。经过严格的筛选,能考上协和护校并完成学业的人寥寥无几。

此外,为鼓励优秀学生,护校设立了奖学金及贷款。奖学金由护校行政委员会推荐授予;贷款由需要者申请,基金委员会批准。

协和特色的精英教育

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护理被视为门槛极低的低端行业,在社会上备受歧视,更不用说年轻女子为男患者护理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了。只有极少数优秀女性愿意报考护校。曾宪章(晚清重臣曾国藩后裔、武汉著名牧师曾兰友的长女)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第一批录取的3人之一,也是那届唯一一位坚持完成所有学业的协和护校毕业生。此后协和护校一直保持着宁缺毋滥的高标准。

这种严格的精英式教育为协和培养了大批职业素养高、工作踏实认真、待人真诚的护士。每一位毕业生都对护士这个职业有着新的理解:护士的职责范围不局限于医院患者,应当包括整个社会群体;护士不仅要护理患者的身体,还要全面了解其心理因素、状态、家庭、职业和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

协和护校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曾宪章

1930年,胡智敏接任第三任校长。她曾在美国、法国、叙利亚等地担任领导开展护理教育、公共卫生、红十字会护理等工作,还在耶鲁大学护理系任教,是美国知名护理专家。在任期间,胡智敏将护士教育按最高水准办学作为始终不变的信念,为维护高级护士教育的水准,她在保持与燕京大学的协作之外,还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建立协作关系,设立护理系,扩大护生来源。另外,她充实课程内容,增加了公共卫生护理实习课,安排护生去北京的学校、工厂、家庭和农村进行治疗、护理和卫生宣传实践。由于护理教学内容丰富、质量提高,愈来愈多的学生愿意学习护理,大学毕业生报考协和护校的也大有人在,这便促使护生的素质与医学生不相上下。1932年,协和护校有39位毕业生,相比以往近十年的毕业生数量有着明显增长。其中35名女毕业生积极投身护理事业,在协和分别从事教育、护理、公共卫生、助产等工作。胡智敏在协和任职的10年,成就了协和护校的黄金时期,也为协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护理人才,成为中国早期的护理专业骨干。

1937年协和护士学校学生毕业证书

首位中国籍校长聂毓禅

1940年,聂毓禅接任第四任校长,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第一位中国籍校长,同时兼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她的心愿是为中国人争气,把护校办得更好。每天早上6点半她就会到办公室工作。在教学方面,她十分重视课程设置,认为要进入护校的学生必须在大学里修完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这样在护校的学习才能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角度来思考和分析有关健康、疾病与护理的问题。在临床方面,她十分重视对护士和护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会亲自为护士讲授伦理学。同时,她认为在学习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她要求教师在讲授某种疾病、护理和技术操作时,一定要带学生到病房进行临床观察。学生在实习中要以所学理论为指导,学用一致,各种护理操作必须有三次以上的实践经验方可毕业。每个学生在内科和外科病房实习后都要完成一例个案研究,由教师选择病例,指定学生负责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面护理。

在聂毓禅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的护理质量成为全国典范,协和护校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和行政管理人才。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著名公共卫生护理专家、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王琇瑛,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恢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倡议者和开创护理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家、第19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林菊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三级护理”理论创立人之一、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黎秀芳,以及众多在教学和医院领导岗位上的老一辈护理专家,都曾是聂毓禅的学生。

1933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一周年时,时任中华护士会北京分会理事长的聂毓禅组织了全市救护训练班。多名协和护校毕业生及医院护士担任了止血、伤口包扎、搬运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了设在医院附近伤员收容所的护理工作,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对伤员进行科学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协和护校西迁

1941年珍珠港战争爆发,情况突变。那天清晨,日本兵突然包围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和医院,并进入院内的各个角落。那天恰好护士学校三年级的学生要参加毕业会考,考试内容为护理技术操作。聂毓禅先生一如既往早早来到医学院,对于日军的突然占领,聂先生沉着应对。为了不让正在考试的学生们受到影响,她对学生们说:“今天可能有日军参观学校,考试照常进行,大家不必慌乱。”这番话如一颗定心丸,稳住了年轻学子的心。

考试结束后,受战争影响,北平协和医院于1942年停业,护校也面临存亡的选择,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学生。在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后,对愿意回家的学生,学校协助其回家;希望继续求学的,则尽量帮助其联系其他学校。经过再三考虑,聂毓禅决定把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迁到重庆。

迁往重庆,这一路艰辛可想而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女性,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大家基本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在聂毓禅的带领下,大家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一面躲避日本兵,一面谨防行骗者、偷盗者、敲诈者。面对种种困难,聂毓禅致电正准备去重庆工作的三弟帮忙,不幸的是,她的三弟在即将抵达西安时被国民党军人枪杀。聂毓禅忍着巨大的悲痛将他安葬后,又匆匆奔赴重庆。

1943年,聂毓禅终于带领护校师生抵达重庆。考虑当时成都学生来源及师资力量多,经过美国医药援华会和中央卫生署讨论,北平协和医学院校董会决定在成都复校,由聂毓禅担任校长。她同时协助华西联合大学建设了一所新医院,并担任新建医院的护理部主任。

教育部指令:北平协和医学院校董会批准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专修科在成都复校

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迁址四川成都华西联合大学

所谓复校,实际上是白手起家,重新办学。教室、设备和食宿,这些都是摆在聂毓禅眼前要解决的问题。一位在这里接受护理教育的学生回忆说:“在成都‘八角楼’的生活,自成天地。校长和老师住在四楼,学生宿舍在三楼,二楼是教室。这里活动范围不大,但是师生关系密切,同学亲如姐妹。这里像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独特的小天地。宿舍家具少而粗糙,没有电力供应,只能在昏暗的烛光下配药。”当时纸张奇缺,经济困难的学生就用四川特产的“竹纸”裁成笔记本大小,自己装订成册。为了在实习中更便利的和当地患者接触,学生们还学说四川话。

最难的是师资问题,聂毓禅本想聘请当时在中央卫生署工作的协和护校校友,却未成功,因此她只能另谋出路。她四处游说,费尽唇舌,终于请到了几位专职教师,教授各科的临床护理理论及实习课。其他基础课、临床课,则请华西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讲授。各课程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向华西大学医学院借用。

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招生问题。当时成都有不少从沦陷区迁来的著名大学,包括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聂毓禅与各家大学联系,招收了20名预科学生。由于放宽了招生范围,新招收的学生中大的年龄近30岁,最小的只有19岁。

1943年9月,复校后的协和护校终于在成都开学,共招收了三个班的学生。聂毓禅看到当时十分缺少护理师资和领导骨干,于是又办了一届两年制的进修班,招收优秀的毕业护士,培养出一批富有才干的护理骨干人才。成都的教学条件虽然不如北平本校优越,但在聂毓禅的精心主持下,不降低标准,不放松要求,师生同心协力,使协和护校保持了原有的特点和水平。

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学生在四川成都华西联合大学的校舍

干净整洁的宿舍(成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协和护校根据医学院董事会的决定,计划于1946年暑假前迁回北平。同年5月,聂毓禅率领全校60多名师生,分别乘3辆大卡车,告别成都,踏上返回北平的征途。他们到陕西换乘火车,经河南、安徽、江苏到上海,又改乘海轮到天津,最后再换火车到达北平,路上走了两个月,换了6次交通工具。这长达1 900公里的跋涉虽然辛苦,但大家回家的心情是充满期待和欢声笑语的!

对于协和护校在成都的复校和顽强办学状况,费孝通先生曾回忆道:“战时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够严酷的,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

教育部指令:北平协和医学院校董会令护士专修科迁回北平原址

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专修科迁回北平部分教师名册

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1946年护士师资训练班师生合影(成都招收)

1946年4月中旬全体老师和学生从成都迁回北平前留影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为我国护理教育奠定了高起点,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人才,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办学经验、临床培养经验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对我国医学和护理教育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NVKBHn7WL9heufZOm789FF800y+ouPtr364U8CHoJbG4HkQ6ltJi7GMyelTA1W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