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火洗礼后的重整出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协和医学院董事会和中华医学基金会从日寇手中收回协和护校校产。聂毓禅校长率领60余名护校教职员及学生从1946年5月开始,历经2个月的艰苦跋涉回到北平。当时,北平协和医学院及医院的房屋几乎被日军糟蹋得面目全非,房舍在战后被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借用,直至1947年5月才全部收回。

1948年北平协和医院正式复院,聂毓禅继续被聘任为护理部主任,将护理部重新组织起来,做好各病房重新接收患者的准备,并尽可能招聘原北京协和医院的护理人员任职,曾在护校工作过的教师及医院护士被陆续召回。1948年5月1日,北平协和医院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了战后的第一批患者。同年10月27日,北平协和医学院正式开学。

解放初期的北平协和医院

“严”字当头的制度定策与执行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档案室保存的一份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工作材料中提到:病房管理有全面计划,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及时检查、了解进度。如在给药工作中,开药、摆药、领药、整理药柜、抄对药牌都遵循一定时间;在治疗工作中,注射、热敷、滴眼、点鼻也有先后顺序。每周有每周的工作重点,每天有每天的工作秩序,晨护、开饭、记录体温、保洁、查房、写病情报告都按顺序安排和进行。总之,无论是在病室还是办公室,药疗、保洁、饮食等各项工作均遵守“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全部工作井井有条,多个科室有机配合。

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的李纯回忆,1960年董炳琨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时,对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恢复或重建各项有利于患者及工作的制度,如夜班制度、功能制护理、分级护理,提出并实施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医疗护理管理体制改革。

从那时起,北京协和医院在老楼7楼2病房和8楼2病房试行医护配合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之后在全国得到推广。医护配合模式的工作流程非常明确:如每天早晨夜班护士会把所有的换药物品放在托盘上准备好,早交班后医护一起查房,查房结束后管床护士会配合医生给患者换药,之后再进行晨护、用药及心理护理。医护关系非常融洽,配合也很默契,工作质量提高很多。

1956年医院组织管理架构

另外,护理部还加强检查,贯彻查对制度,以减少差错事故,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如护士长会亲自检查护理操作、无菌技术工作的“三定”(定时、定量、定质)执行情况,利用晨会询问护士对医嘱核对、病情报告、技术操作的熟悉情况;组织群众性检查,即护士长和负责办公室护士每日定时核对一次医嘱本和治疗、服药、饮食牌等,每周定时核对一次治疗、服药、饮食、分级护理情况,与其他病室组织互检,交流经验,警惕工作中错误的发生;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查对制度,如“五对”(给药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和时间)、“对、抄、勾、对”(执行医嘱抄前先对、对完再抄、抄毕再勾、勾过再对)四个步骤。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们更加注重全方位了解患者情况,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耐心解释,充分关怀体贴患者,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保护患者隐私。从这个时期开始,宣教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并出现了除言语之外的解释方式,例如卡片、小画册等。

医院非常重视对护士的培养,在1958年举办了护士高级进修班,由内科、外科的教授们给护理学员授课,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准。业务学习时,由护士长带头,采用干部教职工、老师教徒弟的方式,全院每周1次,各科每周1~2次集中学习。个人除了政治学习、常规会议和规定的文艺活动外,每晚必须有1.5~2小时的业务学习时间。

在日趋完善的工作制度下,协和护理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严。所有护士长都会提前半小时到病房,先查看夜班病室报告,再去病房巡视一圈,了解患者情况和病房各项事宜,这样在早交班时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表扬或批评;护理报告书写若出现问题,如字迹略有潦草或是表述不够严谨,护士长查看的时候直接指出,护士马上重新书写。护士日常护理工作量很大,病房里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所有的基础护理都由护士完成,包括擦身、洗头、泡脚等。护理部要求护士即使做完工作,也要去巡视病房,不允许坐在办公室或护士站,监护室更是要求常规有两名护士不间断巡视,护士长也不例外,要带领护士一起到患者身旁做护理工作。协和的护士服一直以来都由洗衣房浆洗熨烫,非常平整,因此只要坐下,护士服就会出现褶皱,护士长发现后就会给予相应的批评。

刚开始有的护士对在“大庭广众”下受到批评不能接受,甚至会大哭,护士长会找合适的时机耐心细致地开导,使其能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明白这么做并非针对个人,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

曾任外科总护士长的冯祥如认为,在工作中不仅要严抓护理质量,还要加强对护士长的思想管理。她说:“病房管理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思想问题,只有所有护士长思想统一了,大家能够把科室、医院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就是各个科室人员的统一调配,根据每名护士的特长为其选择合适的科室和岗位,护士长们不要只站在本科室的角度,更要遵循大科以及医院的全盘安排。所以当时护士会经常调动,所有的护士长都会积极配合。”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6.8级的地震,震中烈度9度。那时,刚刚毕业的毛秀英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一员随队前去救援,第一站便直接深入震中区。震区医疗条件十分艰苦,帐篷破旧,伤病员挤在一起,满目惨淡景象。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协和人充分彰显出“严谨、求精”的协和精神。毛秀英十分清楚地记得,在那样混乱的地方,协和急救队的护士们仍严格建立起医嘱本,为每个床位设立床号,尽可能保持帐篷内小环境的整洁,将患者按不同伤情分类分区管理。就这样,在破瓦遍地、断墙残垣的震中区,协和人用骨子里透出的“严”创建出一个极具协和特色的临时救治站。

原护理部主任李纯说过:护理工作对医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不可缺。无论病房规模大小,如果护理工作质量差,其他工作都要受影响,医疗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护理管理和临床工作都要做到“严”字当头。

“三级护理”的初貌

1954年,曾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进修的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黎秀芳及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护理部主任张开秀,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患者病情分轻、重、危的分级护理制度。

1955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在部分病房试行三级护理制度,增加巡回护士。病情严重、需要绝对卧床休养或治疗复杂的患者为甲级(一级),采用“蓝布条-红星”标记,是病室的护理重点或需派专人护理;虽然卧床,但能活动或能下地活动,有一定治疗工作量的患者为乙级(二级),采用“蓝布条-红道”标记,需要进行多次护理;凡能下地活动、治疗量不多的患者为丙级(三级),不用标记,可进行定时护理。病房选一名护士担任巡回护士,根据分级护理制度定期巡回,包括新患者入院介绍、出院患者送行、多项常规工作检查督促等。

内科病房采用三级护理制度管理一段时间后,护士普遍反映自己在工作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护理工作更加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更换体位,大小便后及时清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避免产生压疮。

对甲级(一级)重症患者能经常巡视,第一时间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处理。此外,注重生活护理,喂水、喂饭,在接触中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及时给予安慰及解释说明。曾经有位患有神经性呕吐的患者非常焦虑,每当出现呕吐都要求找医生开药治疗。对于这种心理作用导致躯体症状的患者,主管护士增加了主动巡视的频率,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并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饭菜适合患者的口味,随着生理与心理“双管齐下”的治疗与护理,患者进食量逐渐增多,呕吐的情况越来越少,最终在住院两星期后体重增长了近2.5公斤,其焦虑情绪也随之缓解。

1955年分级护理常规

对乙级(二级)患者,除进行必要治疗外,还要结合病情给予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护,提供报刊和书籍、组织小范围文娱活动,鼓励其调整情绪。

对丙级(三级)患者,让他们了解三级护理制度的内容,告知他们在住院期间保持生活自理的必要性与意义,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组织患者按时休息、文娱、学习,护士定时照看。

三级护理制度在得到护士良好反馈的同时,也得到了患者的肯定。病房内呼叫器铃声变少,患者拥有了更加安静的就医环境。患者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批评减少,更多的是表扬护士们工作热情高、态度好,很多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护理照护更加贴心。

1955年5月,三级护理制度开始在全院推行,使护理工作厘清轻重缓急,大幅度减少“该做未做”“应先做而缓做”“应少做而多做”等现象,保障了护理工作质量。此外,分级护理作为医嘱条目,不仅使护士能了解治疗方针,医生也能明晰护理原则,医护共同管理患者在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进而促进了保护性医疗制度以及医护合作模式的执行。三级护理制度有利于护理人力的合理安排以及临床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理差错事故明显减少。

培训走向正规化、系统化

协和始终重视护士的培养。1951年开始,为了扩充护士的数量,护理部选拔了一批表现优异的本院在职助理员,开设护士业余训练班,学业三年,理论学习两年,临床实习一年,培养基础临床护理技能。

护理员业余训练班实习记录单

经过多次严格考核筛选后,合格者取得正式护士资格,可以转为护士;未参加护士业余训练班,但个别工作优秀者,自学或选考护士学校或其他专科学校,经考试合格后可担任护士工作;年龄较大、有一般护理操作经验,但不适合为本院护士者,介绍到疗养院或门诊承担一般护士工作;不符合以上条件者考为护理员。截止到1958年,医院取消助理员。1958年开始,医院举办护理员业余训练班,目的是培养初级护理人员担任病室的清洁卫生,并在必要时可协助完成初级护理工作。

业余护士训练班毕业证书

1958年院内举办护士高级进修班,由内科、外科的教授进行授课,提高本院在职护士的业务水准。此外,1957年开始,协和接收外地或外院护士到本院各临床科室进行专科护理的短期培训,这些进修护士结业后,全部回到原单位工作,为提高当地医院的护理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59年,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高级进修班结业合影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曾经在老协和住院的患者竖起大拇指感慨:“协和人对患者好着呢。从医生、护士到后勤人员,始终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使‘协和’二字名副其实。”

那时候,医院食堂做的馄饨皮儿特别薄,煮的时间长就容易烂。所以如果患者订饭订了馄饨,护士就会马上知会病房炊事员。馄饨一下锅,炊事员就拿着小锅守在一旁,煮熟装好以后推着车就往各自病房赶,抢到第一个装车的炊事员就好像打胜仗一样乐得直咧嘴,其他人则会加快脚步争取超过他。进入病房后,管床护士会帮炊事员一起快速把馄饨分碗,小跑着端到患者面前,就是为了让患者吃到一碗完整、热乎的馄饨。

协和人对患者的关爱渗透在一点一滴的行动当中。金乔校长曾经说过:任何一位患者都是需要被照护的家人。金乔在儿科实习时,病房实行无陪护制度。有一个小朋友因为长得不好看,且性格沉闷,常常独自一人趴在床边。金乔看到这一情况,总是在空闲的时间就抱抱她,和她说话,尽可能帮助她敞开心扉,变得开心一些。护士长在交班时表扬了金乔:“照顾一名患者不能考虑她的外表、性格这些外在因素,而应该根据她的病情和情感需要,做到全身心的照护。”护士对待患者的认真与尊重、关爱与无私帮助,都是协和的传统,是一代代护理人传承下来的精神宝藏。虽然医护患是因疾病而相连,但协和人从未间断给予患者亲人般的呵护:为癌症患者读报纸、唱歌;安排专人做心理疏导,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患者想喝家乡的胡辣汤,护士长就在家里尝试着做好带到病房,满足他的愿望……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细节,最终成就了北京协和医院在人民大众心中至高地位。

虽然经历了战争时期的动荡和浩劫,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北京协和医院依旧群英荟萃,保持着世界一流的护理、管理理念和师资水平。此后,在几代护理前辈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逐步走向系统化、专业化。护理管理机构初步成型,为护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制度化、规范化的护理工作成为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先进、严格的管理模式下,协和护理人从内到外都散发着独特的气质。为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每一名协和人精益求精,努力传承协和精神,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时代,掀开了协和护理发展的新篇章。

1964年周总理和邓颖超名誉理事长在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召开前与护士代表合影

(第二排右四为陈坤惕主任) 3Y6wJMC21ZxcMwT+ZP4Nugoc3d1JA/5+70TGywozYub0MDluhnEXzo0T7hHxy3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