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提起1918年起源于西班牙的大流感在全球大暴发,依然让人心有余悸。那场流感导致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感染、五千万至一亿人死亡,因流感死亡的人数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次流感暴发迫使美国关闭了学校、教堂和剧院等公共场所,仅仅一年就有67.5万美国人死亡,被感染者由于缺氧最终窒息而死。
当时的美国公共卫生协会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检疫、隔离和加强卫生,为了保护被感染者设立单独隔离的仓库,这是现代“方舱医院”的雏形。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的一幅海报也警告美国人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传播,其中包括不建议到人群聚集处、咳嗽打喷嚏用手帕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不使用公用水杯和毛巾、戴口罩等,这些举措使流感的传播得到一定的控制。
洛克菲勒基金会认识到公共卫生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因此在筹建协和之初就决定开设公共卫生专业课程,并设立中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教授职位。可以说,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公共卫生的起源地之一。
公共卫生护士(简称公卫护士)起源于英国,1859年一位名为威廉·勒斯朋(William Rathbone)的贵格会教徒在利物浦开始对穷人实施护理照顾的服务,他将社区划分为18个地段,每个地段派一名护士和一名“女访视者”,这两名女性共同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到1893年,南丁格尔呼吁关注“卫生护理”。同年,美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护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帝制落幕、新制方兴,屡遭天灾人祸的神州大地,卫生条件普遍较差,人们因此饱受各种传染病的折磨。天花、鼠疫等在各地猖狂肆虐,肺结核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然而,当时的公共卫生领域一片空白,广大民众对公共卫生的认知几乎为零,导致在那个年代各类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极高。
192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兰安生(John B. Grant)受洛克菲勒基金会之托来到中国。兰安生到达中国后,在传统思想下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经历了诸多困难。当时的中国民众对于公共卫生事业非常抵触,他想解剖尸体探究病因十分困难。兰安生深知,只有在全社会推广公共卫生,才是解决广大人口卫生保健的有效办法。
1922年,兰安生首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开展公共卫生护理教学。协和护校的公共卫生护理教学重视预防与护理的结合,在第一学年即开始10学时的个人卫生课程讲授,使学员重视培养个人卫生习惯,保护自己和患者健康;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即开设22学时的卫生教育课程,使学员可在临床实习中对各科患者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公共卫生重点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利用13周的时间系统讲授理论课77学时,实习494学时。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卫楼
1925年9月,“京师警察厅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成立(1928年改名为“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距北京协和医学院只有800米。兰安生将该公共卫生事务所作为护校学生学习和实习公共卫生护理的基地,培训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公卫护士。护生在学校进行一定的基础学习后,就可去基地实习,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卫生宣教、护理示教、家庭访视等,并配合当地卫生室处理伤病等工作,有些学生还被安排到定县、通县等处实习农村卫生护理。
公卫护士是护理的一个特殊领域,由护理技能、公共卫生和某些社会协助共同组成。由于护士和其护理的家庭之间传统的密切关系,公卫护士经常被作为其他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推向公众的渠道。
公卫护士毕业合影
协和作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头者,培养优秀的公卫护士责无旁贷。1927年北京协和医院将新入职护士令瑞雅女士派往美国,主要培养她去学习公共卫生护理,但令瑞雅于次年不幸病逝,因此,没能完成在门诊发展公卫服务的初步计划。
1927年聂毓禅毕业后,作为一名正式护士与病房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病情,她认识到如果患者能够早点掌握一些公共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降低发病率。当时公共卫生护理还在起步阶段,如果成为专职的公卫护士,需搬出护士宿舍且酬劳较低。聂毓禅为了帮助广大群众掌握公共卫生知识,防病于未然,毅然决定离开病房,专职开展公共卫生护理工作。1929年聂毓禅因表现优异,被送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进修;1930年获得公共卫生护理证书;1931年再赴美国继续深造,获得护理学士学位。聂毓禅回国后,担任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主任,除为北平协和医院培养学员外,还招收全国各医院男、女护士,开办公卫护士训练班,每年招收四个月一期和九个月一期的两个班。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公卫护士训练班课程表
公卫护士训练班合影
1936年王琇瑛在做公共卫生宣传
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创初期,公卫护士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作为中国公卫护士诞生的摇篮,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卫护士,开辟了公共卫生护理的道路。
王琇瑛在1931年从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助教及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与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公共卫生护理培养人才。1935—1936年,王琇瑛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文科硕士学位。回国工作后的她发现内科病房中有半数以上是感冒、伤寒、疟疾、肺结核和性病等传染病的患者。因此,她申请继续到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去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和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1943年随协和护校西迁后,王琇瑛在四川期间,利用暑假与华西联合大学社会系数人共同前往彝族地区考察,向彝族同胞传播卫生知识。1946年,王琇瑛随护校迁回北平,直至解放初期,一直担任着北平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护理主任。1936—1950年,王琇瑛培养了公共卫生护士近500名,对公共卫生事业影响深远。
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最初成员包括6名医生、17名护士、1名牙科保健员、1名药剂师、3名卫生督察员、1名书记以及3名事务员,服务范围东至东黄城根、西至西黄城根、南至崇文门、北至东四西大街,所辖区域内共有5万余名居民、1 800余名学生及1 200余名工人。
公卫护士在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所内设有行政管理、生命统计、传染病管理、卫生保健及公共卫生护理部门,每个部门称为“股”,各股由股长负责。公共卫生护理股的工作内容包括卫生宣教、地段家庭访视、学校卫生护理、工厂卫生护理,并配合其他股的工作。
卫生宣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必须使广大群众自觉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公卫护士与居民的接触最多,对其健康情况了如指掌,在家庭、学校、工厂等各个群体中,她们都是健康教育的启蒙老师。公卫护士会把健康教育贯穿在日常工作中,使预防与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家庭和群体,有针对性的运用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
除了卫生保健知识宣讲,公卫护士还对辖区内环境卫生管理进行宣教。对垃圾、粪便、污水的处理,饮水和食品的卫生要求,都制订了宣教及监督办法。公卫护士会定期巡查示范区内的三十余处公厕、街道卫生和垃圾污水处理情况,巡查饭馆、摊贩、澡堂和理发店的卫生情况,帮助民众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候诊时为患者做健康指导
地段家庭访视是公卫护士的基本功。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历封皮上,如印有“PH”两个大写字母,表示此患者住址位于访视地界内;各科门诊(以妇产科、小儿科、内科、性病、牙科、传染病科为多)会有专人负责填写通知单,将就诊后需要随访的病例及时转到公卫护士手中;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决定访视次数,做出访视计划,按常规进行护理指导;对患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要进行家庭消毒、隔离的护理技术指导,保护家庭其他成员和邻居不受传染。
孕妇保健是家访的重点,根据门诊检查结果和受孕月数,按常规规定对所有孕妇都要做首次访视,以了解生活情况。联络感情、介绍孕期保健知识,督促受访孕妇按期到门诊检查。一切正常的孕妇,可暂不家访,而是在门诊学习到应该了解到的卫生知识。到第六月胎龄再访时,则要确认孕妇是否实行孕期保健等事项,特别是每日乳头的擦洗、预防乳腺炎的重要意义和示范、产前运动、营养、婴儿用物准备等。如决定在家中分娩,给予必要的迎产知识,如月经纸、丁字带的消毒法等,这些做法在现在看来也很先进。
公卫护士指导母亲护理婴儿
为工作便利及职业标志,公卫护士必须穿着统一的简朴制服。每位公卫护士都有蓝布旗袍、白领、白袖三套制服,着装需保持整洁,并配备统一的家庭访视皮包。
除了统一制服,为了保证家庭访视护理的质量,使预防保健工作适应千差万别的家庭环境,必须掌握统一的护理技术原则和操作规程。因此,给每名护士发放一个家庭访视皮包,其中备有肥皂、肥皂盒、小毛巾、围裙、体温表、消毒纱布块、棉签、棉球、消毒脐带纱布1包、绷带1~2卷、胶布1卷、剪刀1把、镊子1把、75%酒精1瓶(消毒体温计及皮肤用)、95%酒精1瓶(燃烧后消毒器皿用)、眼药水及滴管、旧报纸数张,如护理传染患者,另加隔离衣一件。家庭访视皮包十分方便、实用。
公卫护士整装待发
到学校进行卫生宣传与护理,大多集中在新生入学和学生定期体格检查时。辖区内每所学校至少指定一名护士,从对幼儿园进行检查、免疫接种和医疗照顾开始,直到中、小学生的卫生保健;低年级学生每天有健康检查,每月测量体重,并有持续的饮食管理;协助与其他相关医院或门诊联系,如矫治视力、治疗扁桃体炎、填补龋齿或拔牙;一般砂眼、头癣、蛔虫和结核可在校医室治疗;施行全校师生员工的体检和预防接种工作;家访旷课3日以上的学生,了解原因及健康情况,协助家长解决问题;定期检查学校、教室、宿舍、饭厅、厕所及全校的环境卫生,如有问题,可提出改进意见。特别对教室采光、照明、新鲜空气流通等予以指导。这种跟踪式的护理保健无疑是非常先进、有效的工作方式,工作范围明确,职责具体,甚至值得今天的公共卫生机构学习。
为学生预防接种
工厂卫生护理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工人的健康直接影响工厂的生产力。
“当时北京市的工业尚不发达,只有燕京和仁立两个地毯工厂与我们合作,示范如何开展工厂卫生保健。工厂卫生护士的主要工作包括全厂员工的体格检查,如胸部透视、测验视力与听力、矫治体格缺点等,督促工人掌握劳动保护的知识以及劳动保护设备的应用,如防护面具、防护衣、口罩、眼镜、橡皮靴、耳塞等防护设备的功能及应用。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负责的是地毯工厂,多注意尘肺和手外伤的防护措施,但工人很不习惯戴口罩,效果很不明显。公卫护士就反复宣讲,直到他们接受。”
——王琇瑛
公卫护士还督促工人遵守工厂规定的作息时间,保证适当的文体活动,改变抽烟、喝酒不良习惯。最重要的是督促工人工作完毕彻底洗净双手,防止疾病传染;着重关注如何防治职业病和工人常见的营养不良、肺结核。
精神疾病的治疗在那个年代还不为人们接受,住院治疗精神疾病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导致患者的精神疾病越来越严重。1934年,北京协和医院决定与北平市精神病院开展合作。在协和公卫专家的帮助下,北平精神病医院的新大楼于1934年末启用,时任北京协和医院男子普通外科病房的护士长高玉华被派往该院担任男单元护士长。后来,协和护校助理讲师王建晨被指派负责妇女单元的工作。他们注重临床培训及实践,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诊治及康复方案;还多次组织与上海和苏州地区的精神病医院交流学习,派出护士前往长沙湘雅医院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和研究,以提升临床实践及教学能力。更加难得是,他们还深入患者的家庭,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相关指导,提升家属的应对能力,帮助很多患者回归家庭。
协和公卫护士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中,他们深入社区、工厂、学校,使预防保健的观念深入人心,帮助居民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预防保健的思想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水平。
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的护士负责人描述了中国家庭对公卫护士态度的转变:一开始,当两名穿着制服的护士一起外出进行家庭访视时,有些人感兴趣地听,有些人不以为然,还有人向她们尖叫,叫她们“洋鬼子”。但到后来,公卫护士逐渐被居民接受并视为真正的朋友。大部分家庭盼望着她们的到来,因为她们能够为居民提供帮助,指导居民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何预防接种、生病了要做些什么并帮助居民保持健康。
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的公卫统计数据
一份当时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的公卫数据清楚地反映了1925年9月至1926年2月,在6个月的时间内北京的死亡人数及其死亡率。与国外资料对比分析:婴儿死亡率为149.3‰,是当时英国的2倍;新生儿死亡率为275‰,是英、美的3.6倍;产妇死亡率为17.6%,是英、美的3倍,死因多为产褥热、大出血等可以避免的原因。
在旧时代,产妇生产是由接生员来做的,但她们的细菌学知识十分匮乏,新生儿破伤风往往是婴儿高死亡率的直接原因。有些贫穷的家庭,产妇将一簸箕沙倒在炕上,直接坐在上面生孩子,脐带还是自己剪的,这也是产妇死亡率特别高的原因。而产后护理由协和助产士和访视护士负责后,大大降低了产妇、婴幼儿的死亡率。
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成立了第一个妇幼保健机构后,建立了产前、生产、儿童保健三个门诊,不再使用传统的接生员。产后护理由助产士和公卫访视护士负责。经过3年的时间,484名妇女接受了产前护理,298名妇女在分娩时得到帮助,17 516名儿童接受保健治疗,产妇及婴幼儿的死亡率均大幅降低。
谢云华是协和护校培养的第一批公卫护士之一。她入职后,凭借扎实的基础,承担了医院部分公卫工作,控制院内传染病的传播。以护士群体结核患病率为例,1932年,在谢云华与各个护理单元的共同努力下,护士的结核病患病率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护士因患结核病导致的平均缺勤天数由7.6天下降到5.8天。1934年一位具有公卫研究生学历的护士加入到结核病门诊工作,越来越多的护士选择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
公卫护士与医生、社会工作者会定期举行个案会议,防止工作重叠,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服务。公卫护士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到产科、儿科和结核病诊所进行随访和教育工作,还经常进行家访。其教育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从简单的宣传、访问到健康讲座,从对患者的监督到对其亲属的监督,其形式还有信件往来、出版儿童保育小册子等。
公共卫生护士入户讲解妇婴保健知识
当时协和公卫护士还承担了北平地区多个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据记载,1932年协和公卫门诊护士为对接单位的雇员及其亲属共计4 500人建立了健康档案。1933年,公卫门诊护士对建档人员进行了1 858次家访和32次健康讲座,为陷于疾苦的患者带来一丝光明。
随着公卫护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在重大灾害及流行病暴发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湖北武汉发生水灾,疫病流行,协和组织了3支公卫队伍,前往灾区进行紧急救援工作。1933年还有12名男护士4次参与红十字会进行伤员救治。
1950年,协和公卫护士与具有公卫背景的协和护校毕业生,前往原察哈尔省参与鼠疫检疫工作。据原协和护理部副主任潘孟昭回忆,有一次她和其他医护人员下乡为当地百姓注射鼠疫疫苗,当地卫生服务站条件极其简陋,只能用筷子包棉球后在碗里蘸碘酒消毒。虽然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但对于协和人来讲,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协和护校1930年的毕业生,曾任中国护士学会(现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的徐蔼诸高度评价公卫护士:“近百年来,因科学昌明、医学发达,故公共卫生护士之学术,亦日渐进步。服务范围亦由个人推及至全社会。工作内容不仅护理患者,且为促进卫生教育,改革人民不良生活,保障健康。举凡公共卫生发达之国家,莫不有公共卫生护士之功绩。故今日公共卫生护士事业,莫不认为系保健工作之一。”
协和培养出大批公卫护士,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与其他医务人员一起,通过不懈努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洁白的身影,见证了中国公卫护士那圣洁而崇高的职业理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最无私的爱,用最赤诚的心,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而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