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健康须知

1.孩子应该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儿童口腔科医生?

孩子通常在6月龄左右萌出第一颗乳牙,此时应该带孩子去看儿童口腔科医生。医生会检查孩子牙齿的形态、颜色及萌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卫生和饮食指导。若在这之前发现牙龈或口腔黏膜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2.孩子应该多久看一次儿童口腔科医生?

学龄儿童一般应每6个月左右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但是对于容易有“坏牙”的孩子间隔时间应短一些,每3~4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若医生有具体要求则应遵医嘱。

3.为什么孩子的牙齿需要定期检查?

大多数龋病(俗称“长虫牙”)早期没有症状,患儿自己和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且儿童龋病进展较快,因此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医生还会关注孩子的口腔发育、牙齿咬合问题及牙齿萌出情况。不同时期的孩子口腔自我保健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通过定期检查,医生也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孩子不配合看牙,医生通常会怎么做?

医生通常首先弄清楚孩子不配合的原因:怕痛、环境陌生、恐惧等,根据具体情况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安抚和行为引导。通过向孩子介绍治疗器械,讲解孩子感兴趣的小故事等,消除孩子的紧张感。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如果孩子年龄小于3岁,言语、动作等行为引导的效果不理想,或者治疗复杂孩子不能配合时,医生会选择保护性固定(将孩子身体“包起来”),或者在镇静或全身麻醉下治疗。

5.孩子不配合看牙,家长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与医生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如果有不同意见,应避开孩子单独与医生沟通。其次,家长要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与支持,不能一味责怪孩子。在就诊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具体见本章“二、就医准备”。

6.为什么有的孩子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口腔治疗?

第一,患儿口腔疾病较严重,门诊常规麻醉下不能完成治疗,需要全麻下治疗。第二,患儿年龄太小,或因为恐惧、身体原因(比如自闭症)等无法配合常规门诊治疗,或治疗本身复杂程度高,超出孩子的配合能力,可以考虑全麻下治疗。第三,患儿口腔问题复杂,治疗需要复诊多次,或常规治疗时间太长,孩子没法坚持,可以考虑全麻下一次完成治疗。此外,有些孩子可能因为看牙就诊次数多、治疗痛苦而对看牙产生抵触情绪,全麻治疗对此也有帮助,可以减少孩子对看牙的恐惧,避免形成恶性循环。全麻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具体由儿童口腔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决定。

7.全麻下治疗牙齿有风险吗?

治疗牙齿的全麻与全身手术的全麻大致相似,也有相应的麻醉风险。随着医疗技术、设备和药物的发展,全麻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全麻对孩子智力发育有影响。但全麻下的牙齿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程序,建议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院。

8.什么是镇静下牙齿治疗?

镇静下牙齿治疗是通过吸入、口服、静脉等途径给药使孩子放松,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对口腔治疗的抵触,从而使口腔治疗顺利进行。镇静并不能完全解决疼痛问题,会引起疼痛的操作仍需注射局部麻醉药。有些孩子在镇静下可能依然无法配合完成复杂操作的治疗,这时医生可能会考虑在全麻下治疗。

9.哪些孩子适合镇静下牙齿治疗?

首先,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系统评估。一般情况下,镇静适合3~4岁以上有意愿接受口腔治疗,但是因高度紧张和敏感而不能合作的患儿。对不能理解医生指令的婴幼儿、非常抗拒治疗的儿童以及某些有特殊状况的儿童,镇静不能奏效。镇静下治疗时间一般应控制在30~60分钟,如果需要复杂的长时间的口腔治疗,不适合镇静下治疗。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呼吸道不畅的患儿也不适合镇静治疗。

10.为什么有的孩子需要“包起来”看牙?

口腔治疗会产生各种刺激,包括机器的噪声、冲洗吹干牙面时的水气、棉卷或口镜等物品造成的异物感引起的咽反射,甚至治疗中轻微的疼痛等,通过医生的行为诱导多数孩子是能承受并配合治疗的,少部分孩子则不能配合。对于无法配合治疗的孩子,可能需要采取保护性固定的方式(将孩子用布单像包裹新生儿那样“包起来”)完成治疗,从而避免锐利器械对孩子造成伤害,确保治疗的安全性。需要指出的是,使用保护性固定不是要惩罚哭闹的孩子,而是为了在治疗过程中保证孩子的安全。使用保护性固定治疗时,医生的操作轻柔,对会引起疼痛的操作,会遵循无痛治疗的原则,进行局部麻醉。是否采取保护性固定治疗应由医生与监护人共同决定,且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1.哪些孩子不适合“包起来”看牙?

保护性固定一般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自闭症儿童不建议使用该方法。患全身性疾病(如哮喘、癫痫、腹部疝气、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和呼吸道感染期的患儿应慎用保护性固定。对慢性扁桃体肿大Ⅱ度及以上,或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2/3及以上者应先治疗上呼吸道疾病。为安全起见,有些治疗不能用保护性固定,如做金属预成冠、戴间隙保持器和错 畸形早期矫治等。接受保护性固定治疗的患儿应在治疗前禁食水(包括清水、奶、固体食物)4小时以上。否则,患儿在治疗时可能在水、气体的刺激性下发生呕吐或误吸,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12.把孩子“包起来”看牙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吗?

保护性固定看牙仅适用于婴幼儿,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因人而异,医生和家长在治疗中应该观察患儿的反应。有些孩子在保护性固定下获得安全感,对治疗操作没有强烈的抗拒,随着对治疗操作的熟悉和适应,越来越能够配合治疗。有的孩子在保护性固定下恐惧感加重,反抗更加剧烈,此时应停止治疗,建议择期治疗,或在镇静、全身麻醉下治疗。每次治疗后,都应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孩子配合治疗。对于反应强烈的孩子,需要医生和家长一起再次评估治疗对孩子可能造成的身心影响。对于无法配合完成治疗且病情严重的患儿建议在镇静或全身麻醉下治疗。具体方案的选择应由医生进行判断,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13.为什么看牙需要拍片子?

牙齿就像大树,牙根埋在骨头里面,就像树根埋在土里面,肉眼看不见,但牙根有无问题对牙齿很重要,所以需要拍片子,看看牙根有无问题以及判断龋坏牙齿的深度,同时也可以观察周围的牙槽骨及下方恒牙胚的情况,这对于医生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14.什么情况下需要拍CBCT?

普通牙片都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只能看到上下和左右的结构,前后关系不能准确判断,而CBCT是三维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如果要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估牙根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时,就要拍CBCT。

15.口腔X线照射对孩子有影响吗?怎样进行防护?

有研究测算普通牙片的放射剂量相当于晒2个小时太阳所接受的放射量,在国际标准的安全范围内。尽管影响非常小,还是要注意安全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暴露。拍头面部X线片时,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是甲状腺(不是大脑,大脑有头骨防护),最好戴铅围脖。有些人觉得铅围脖顶着下巴不舒服,或者觉得铅围脖不卫生而往下拽,使甲状腺露出来就得不到防护了。

16.看牙为什么要打麻药?

牙齿中心是有神经的,如果治疗操作接近牙神经或者要取神经,疼痛非常明显,所以即使不拔牙,有时也需要打麻药,而且打麻药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医生会根据病情具体选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家长认为打麻药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是毫无根据的。目前的研究没有发现口腔局部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17.抹麻药和打麻药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抹麻药是将麻药涂抹在黏膜表面,仅对最表层的黏膜起作用,持续时间短,通常只有几分钟。打麻药是将麻药注射到黏膜下的深部组织或神经周围,麻醉效果好,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选择何种麻醉方式需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8.口腔局部麻醉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孩子在局部麻醉下治疗后,会出现嘴唇、颊部及嘴唇周围皮肤麻木肿胀。首先,应叮嘱孩子不要故意嘬、咬或用手掐、捏不疼的位置,这会造成局部组织黏膜下出血、水肿、破损、糜烂,麻药失效后会引起疼痛。要密切观察,及时制止孩子的异常举动。其次,在麻木感觉消失前不要让孩子进食,以防烫伤、咬伤,但可以适量饮水。麻药持续的时间根据麻醉方式和注射药量的不同差异很大,可以咨询医生。

19.家长陪同孩子看牙有什么利与弊?

家长能否陪同孩子看牙一直存在争议,各有利弊,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并由医生决定。

利:家长陪同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适当的解释安抚可以消除孩子在特殊环境中对陌生医护人员的恐惧,积极的鼓励能够增强其信心,使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配合医生完成治疗。个别情况下,家长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安抚孩子或控制孩子肢体,特别是进行保护性固定治疗时。

弊:紧张焦虑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就惧怕看牙,在医生面前表现得紧张焦虑,或出于对孩子的宠爱生怕孩子受苦,在医生交代病情时如临大敌、过分担心。负面语言和情绪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行为,增加其对看牙的恐惧,使孩子不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哭闹不止拒绝治疗就高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使孩子身心受创,留下糟糕的治疗经历。此外,家长可能会影响治疗。家长并非专业人员,当看到孩子在治疗中出血、组织破损等情况时,可能会不理解医生的行为,认为医生有过错,产生一些不良的想法,更有甚者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影响治疗。有的孩子看到家长在身边就一味撒娇、哭闹或向家长和医生提出各种条件,使医生无法检查治疗。以上这些情况,家长陪同看牙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反而使治疗过程更加困难。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治疗需要判断是否需要家长陪同,家长要听从医生的安排与建议。 Yol7wxQr9nx51jhHngJll28id3spz6iiGRnSBNWlUUqIkdwBoU7p4pfa726NL7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